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我要回炉一年级数学

引用:
原帖由 dorothy 于 2010-3-26 16:52 发表
孩子后来是明白的,倒是我家长有点糊涂,觉得列出这么多式子实在麻烦。
您发现了吗?“孩子心里明白”跟“他讲出来让BBMM明白”,后者好像还要高些。.

TOP

回复 51#ccpaging 的帖子

你说的没错,那时孩子一年级还解释不清,慢慢地到了二年级我发现她可以向我们家长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有时会在后面附加一句“怎么你们大人都不会做?”.

TOP

引用:
原帖由 dorothy 于 2010-3-26 17:12 发表
“怎么你们大人都不会做?”
就爱听这句话,也特别享受前面被儿子/女儿教授的过程,这也算是天伦之乐中的一种吧,好像不算是太BT的要求。.

TOP

回复 53#ccpaging 的帖子

一点也不是BT的要求,而且孩子还觉得当小老师很自豪,家长反串一下角色也挺好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胡豆妈 于 2010-3-24 19:53 发表
“32里有3个10和2个1”是错的

这个确实很难理解。
晕阿,我们有次练习,儿子写的十,老师硬是说错了,要写阿拉伯数字,难道老师也不统一?.

TOP

即使想让孩子们理解一下 进制 这个东西,出的题目就不能明白一点么?  
首先题目不要有歧义,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应该遵守。 目前把大家都搞糊涂了,出题的人本身得好好想想了。
出题的人可以有其他的出法,同时不要和我们的生活中的说法有那么大的偏差。

再说了,32 里面 3个10,2个1,想通了,不更加好理解么?还都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进制,弄个中文出来,真还别扭。
当然,以后有机会再学习1年级课程的时候再说,现在还是非常觉得这个出题的人脑残的。

另外,这个版主也有问题,出的啥题么。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3-26 00:02 发表

我的理解跟这位妈妈是一样的。按照教科书理解,在这里“十”不是我们常说1、2、3、4、5、6、7、8、9、10,注意哦,这里没有0,0是最后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数字。
以现在BBMM的眼光去看,“十”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B ...
.

TOP

引用:
原帖由 alphax16 于 2010-3-26 23:14 发表
即使想让孩子们理解一下 进制 这个东西,出的题目就不能明白一点么?  
首先题目不要有歧义,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应该遵守。 目前把大家都搞糊涂了,出题的人本身得好好想想了。
出题的人可以有其他的出法,同时不要和 ...
我不是老师,所以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不把进制的问题说的更明白一点。
我是这么猜的:
1、进制还不能说是一个知识点,更多的是希望同学们能追根溯源,从数字形成的历史中去把握数字。
2、有些教材内容,设计教材的出发点是好的,碰上现在的考试制度以后,这些好的出发点经常被扭曲了。就像进制这个问题,真要明明白白说了,难保小一小二的试卷上不出现各种有关进制的考题,反而给十进制的学习造成负担。
3、十进制以外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非学不可的。即使要学,再晚点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可能学起来要容易得多。现在朦朦胧胧地在脑子留下少许映像,也许是更好的一种选择。.

TOP

回复 40#joyce0403 的帖子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加法部分可以理解为交换律。

当时我没有辅导女儿,在二三年级的时候,开始研究的,把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看了以后,尤其是四年级上的部分后,豁然开朗。.

TOP

引用:
原帖由 灰姑娘的妈妈 于 2010-3-26 12:29 发表
那个专门讲解教材的书,我也买了.而且经常拿出来研究.但就是觉得别扭,一个简单的竖式计算,为啥要搞的那么复杂?转多少个山头?有必要吗?才三年级呀.唉......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凡事都要在肚里转几个弯的人才的 ...
我看好后就没有看了,就看教材本身和一套优等生数学,呵呵。我想从教材本身去体会吧。现在我也让女儿看教材,另外这些辅导资料我也希望她自己看,目前仅仅能够做到的是偶尔在我在要求下看看教材而已。

其实这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之所以看,是因为我对女儿有欠帐,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配合老师让她进入数学的天地。.

TOP

引用:
原帖由 jianmail5 于 2010-3-26 12:10 发表
冤枉啊,我儿子学前数学教育不过会100以内加减法,没在外面上过什么思维训练班,就自己给他买过几本类似左右脑开发的书。他幼儿园什么都不教,以艺术类为主。100以内加减法是我在家里教会他的。昨天终于下决心想拿儿 ...
一年级的教材也只是学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呵呵。

[ 本帖最后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10-3-27 09:3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3-26 10:54 发表

这些工具灵的,能不能发点照片上来?这个对一二年级的同学应该是很有用。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地球上只有一个数学,不用太拘泥于现在国内的教学,如果孩子已经习惯这套教具,一样可以用来做国内的这些练习的。 ...
图片来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

TOP

看后面四位的有进位的加法,四周岁时已经会了,可现在反而糊涂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E-ON 于 2010-3-27 10:46 编辑 ].

TOP

以上是蒙氏国际学校用的教材,在英美,这类学校提供到高中教育,,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但费用昂贵,其教育体系被大量学校模仿采纳,但其核心部分如果没有整体培训的话,无法复制,可惜我们小学没有继续下去,一方面我们回国,另一方面如果接受全日制的蒙氏教育,美国平均费用在3-5W刀/年,基本是贵族学校..

TOP

回复 63#SHINE-ON 的帖子

说实话我觉得国外的数学,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根本比不上国内的。国内的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并不差。现在国外也在反思自己的基础教育.

TOP

回复 64#smileyang6 的帖子

国内数学基础教学很强,尤其是计算,国外相比之下,小学弱,但高中以后不比国内弱.尤其是大学.在尖端科学包括数学领域,现在最强的还是欧美,GOOGLE创始人,BILL GATES等的创新,主要是数学思维上(不是计算上)的超前.还有国外孩子的发展,不是靠分数翻身的,机会相比之下比较均衡,所以基础教育比较缓和,与华人孩子对比就出来了,华人家庭,不论在哪儿,因为职业观念不同,基本是要靠成绩出类拔萃的.所以华人孩子到任何国家,可能是引入竞争机制.美国最近出现"远离中国妈妈"的状况.有些学校因为中国人太多,当地孩子逃离.

[ 本帖最后由 SHINE-ON 于 2010-3-27 21:41 编辑 ].

TOP

请别再宣扬基础教育好了,误己误人

国内采用考试的方法去遴选学生,人为地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本来就不符合人才的选拔规律,现在连牛马都不是这么选的,何况人乎?
加之现代教育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个适龄学生的义务和权利,而且是公平的权利。这种把学生分等以后,给所谓的好学生好的教育,不好的学生一般的教育,就是在学生中搞歧视。咱们爸爸妈妈辛苦工作获得的报酬、买房花的钱,其中的一部分都交给了国家用于我们孩子的教育,凭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受到区别对待。
否则的话,啥时候出个新规定,我儿子要是考试不及格被区别对待了,我就可以少交点税、买房少花点钱?
请大家再想想,要是考试科举那一套能把真正的人才选出来、把中国的基础教育搞上去,那中国怎么可能受一百年屈辱。

国内的数学基础教学不是很强,而是很弱。中国的学生还停留在我知道你不知道这种狭隘、僵化的学习方式下,考试好根本就是假象。同一张考卷,一个同学见过做过,能在10秒钟内做出来,另一个学生没见过没做过,能在10分钟内做出来,你说,谁的数学能力强?

今天下午还跟一位妈妈说起一个故事:
中国老师教孩子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然后出一考试题,在“停”和“行”上画以横线填空。中国学生放学上街了,走到路口傻了,因为他碰到一个大十字路口,一共6个灯,这老师没教过,怎么办啊?
美国老师从原始社会开始讲起,问:“原来主要是行人使用马路的时候有红灯绿灯吗?为什么那时候没有啊?后来什么时候要用红灯绿灯?为什么要用红绿灯?如果没有红灯绿灯会怎么样?只用一个红灯行不行?”

两种学习方式那个好那个不好,大家自己分析吧。

请各位妈妈瞪大眼睛,别再自欺欺人了。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这么多人赶不上小小日本,怎么还好意思说基础教育好?脸红的当然不应该是妈妈们,但是千万低调一些,别再宣扬基础教育好了,误己误人。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3-27 23: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HINE-ON 于 2010-3-27 21:24 发表
美国最近出现"远离中国妈妈"的状况.有些学校因为中国人太多,当地孩子逃离. ...
不是怕中国孩子聪明,是中国人带进去错误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美国人才不傻呢!美国人的孩子也是美国人的宝贝!.

TOP

SHINE-ON传的2张图--简单而不简单

首先,谢谢SHINE-ON提供的2张图。
SHINE-ON的实践说明了这2张图可以轻松地使四岁的孩子掌握有关“进制”、“单位”的基本概念,所以说它简单,它对孩子来说是简单。
说它不简单是因为我们到了三年级上学除法的时候,还可以用这张图,详见:
http://ww123.net/baby/thread-4684070-1-1.html
美国的普通教材的教授方式也是这样的,在hxy007的置顶数学贴里边也有别的妈妈上传的美国教材,大家可以去看看。
要是国内的教材达到这个水平,这个帖子根本就不会出现了。.

TOP

记得以前初中老师说过国外的一道题目, 一把石头,晒在桌子上, 请定义“离散率”(大概这个意思)。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学数学不仅仅是用来
考试的 ,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应该是解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的,不管问题大小)。当然,训练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非常多优秀的孩子,只是创新的胆量上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引用:
原帖由 SHINE-ON 于 2010-3-27 21:24 发表
国内数学基础教学很强,尤其是计算,国外相比之下,小学弱,但高中以后不比国内弱.尤其是大学.在尖端科学包括数学领域,现在最强的还是欧美,GOOGLE创始人,BILL GATES等的创新,主要是数学思维上(不是计算上)的超前.还有国外 ...
.

TOP

上面的图对于理解目前的数(十进制的数)非常有用,不过小一的孩子要是去理解 “进制”,或者8进制等, 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图只表示,我们目前的数中十位的1表示的含义,百位的1的含义,千位1的含义。但是我想教材还不会提到“进制”概念。 
 .

TOP

引用:
原帖由 alphax16 于 2010-3-27 23:10 发表
当然,训练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非常多优秀的孩子,只是创新的胆量上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
训练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创新性的。训练的过程是什么,老师讲,孩子听,做习题,考试。请教一下,哪一个环节可以出现创新?创新可不是胆子大不大的问题,被训练的孩子遇到新问题时,唯一的反应是这个问题老师没讲过,我不会,如果一定要他解决这个新问题,等于要了他的卿命,因为他从来没玩过“创新”这个东西,他连门都找不着。
有个小四听完了牛顿的故事跟我感叹,为什么牛顿不是中国人呢?我的回答是中国孩子在忙着考试,忙着证明自己是优秀人才。待到本科、研究生、博士毕业了,试基本考完了,也证明了自己的智力高人一等,但是人生最黄金、最可能创新的年华已经逝去了。
有某些BT的中国孩子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那是因为他们逆反现在的教育体系,而他们本身的能力使他们能逆反、又能得到考试的认可,两者缺一不可。但这是不是太难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alphax16 于 2010-3-27 23:19 发表
上面的图对于理解目前的数(十进制的数)非常有用,不过小一的孩子要是去理解 “进制”,或者8进制等, 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图只表示,我们目前的数中十位的1表示的含义,百位的1的含义,千位1的含 ...
你把图中的十个一组,换成八个一组,所有的加减乘除照样做,但那就是八进制。所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小学生理解八进制与理解十进制一样容易。
而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要重新理解八进制,好像八进制还是大学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难点。

说它不简单就在于此。.

TOP

呵呵,说训练就没有创新,这个可能有失偏颇.
1) 中国还是有很多孩子,在数学的学习训练中,对很多基本知识掌握还是比较深入的,反应还是不错的,脑子可能也挺好用,有了这个基础,加上好的导师不就可以出成绩了么?
  有些孩子在一些竞赛中,能够推导出一些重要的定理,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2) 创新本身其实也是可以 "训练"的(或者说培训可能更加恰当一点).这个也很简单,对目前的"创新"(如专利) 进行分析,提出创新的共同点,将这些共同点告诉孩子们,他们就可以去创新了啊.当然,很多孩子还要学其他的东西,没有时间..俄罗斯就做了这个项目,似乎有个培养如何创新的体系.
3) 关于"胆子",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个人认为创新和胆子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我们做惯了有答案的题目,一旦出现一个没有见过的"题型"就傻眼了,心里就开始发虚了,而不是想着,我会通过各种途经,去解决,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优答案,就是提供次优解决方案也是很好的答案. 心态上完全不一样.个人认为,这个心态很重要.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3-27 23:24 发表

训练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创新性的。训练的过程是什么,老师讲,孩子听,做习题,考试。请教一下,哪一个环节可以出现创新?创新可不是胆子大不大的问题,被训练的孩子遇到新问题时,唯一的反应是这个问题老师没讲过, ...
.

TOP

逐个回答

1) 中国还是有很多孩子,在数学的学习训练中,对很多基本知识掌握还是比较深入的,反应还是不错的,脑子可能也挺好用,有了这个基础,加上好的导师不就可以出成绩了么?
  有些孩子在一些竞赛中,能够推导出一些重要的定理,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数学上的成就跟反应不错,脑子好使没什么关系。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前有爱因斯坦、近有陶哲轩都说过这话。不过,我可以就这个问题存疑。
在创新上,导师帮不上忙,因为导师的思想是陈旧的,导师能做到的最好的帮助,就是避免他的陈旧思想成为创新者的束缚。好的大学导师恰恰是那种不管“学术”的导师。当然,利用学生打工赚钱的不能计算在内。
你这里只是说,有些孩子能推到出“一些”重要定理。那如果从学习数学开始就一直在推导定理的孩子,你认为如何呢?而国外教材,从学习数学开始,就在干这件事。大家可能都不相信,一个老师不教定理,难道孩子自己能推导出来?难道普通孩子就能推导出来?看看教材就知道了,这就是差距。所以,我才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很差,差就差在我们只有少数学生能推导出一些定理,而别人是大多数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在推导定理。

2) 创新本身其实也是可以 "训练"的(或者说培训可能更加恰当一点).这个也很简单,对目前的"创新"(如专利) 进行分析,提出创新的共同点,将这些共同点告诉孩子们,他们就可以去创新了啊.当然,很多孩子还要学其他的东西,没有时间..俄罗斯就做了这个项目,似乎有个培养如何创新的体系.
==》我同意创新是可以“训练”的,但不是您所说的那种“创新”,恕我冒昧,你所说的听起来怎么像是“抄袭”。至少我知道,牛顿不是这么干的,爱因斯坦也不是这么干的,近代有名的数学家也不是这么创新的。

3) 关于"胆子",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个人认为创新和胆子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我们做惯了有答案的题目,一旦出现一个没有见过的"题型"就傻眼了,心里就开始发虚了,而不是想着,我会通过各种途经,去解决,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优答案,就是提供次优解决方案也是很好的答案. 心态上完全不一样.个人认为,这个心态很重要.
==》“创新”有“型”还叫创新吗?训练无“型”还叫训练吗?
说到“创新”的胆子,谁都知道,创新意味着在学术地位上一步登天,在经营上意味着一夜暴富,为了这些目标,说实际点,杀人的胆子都有,何况研究。只可惜,“创新”无门啊。
事实上,无论一个士兵的队列走的多好,不管他胆子多大,他永远无法借队列训练成为一个真正的“舞者”,因为队列训练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创造。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3-28 00:20 编辑 ].

TOP

说明一下,我后面的文字更多的是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你的疑问进行解释,本意不是想说明你的观点正确与否。

1) 我们学习的目的最后是能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进行应用。小时候学过“奥数”(指可以学进去的小孩),对于学习理科的其他科目,以及 一些逻辑能力还是有帮助的。
我感觉到的,好像奥数好的,其他总体成绩也还不错,拔尖的几个学过奥数等,这非常常见。至于成绩有没有用,这个暂时不提。退一步来说,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来训练,也没有什么错误。
  “数学上的成就跟反应不错,脑子好使没什么关系。”,如果谈到数学成就那因素比较多,主要的可能也不是智力因素(都够用了),我说的反应快、脑子灵活主要是对我们平常人的工作用的。工作中,这个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2) “创新” ,我这儿指的我们目前国家搞得比较轰烈的“创新”,不仅仅是数学上的,而且我们培养创新最后更多的不是在数学上创新(对于应用方面,数学不是瓶颈了),而是在工作生活中的创新。就这一点来说,创新其实真的不要那么创新,创新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是在目前有的解决方法上提出更好的方法,本意不是“新”。对于小孩来说,是否有观察能力,是否对问题理解清楚,是否对相关的解决方法理解清楚,是否有其他领域方法可以借鉴或者融会贯通,有了这些,解决问题会更加好一点。当然,还要他自己对此有兴趣,能够“沉浸”在解决问题中。
另外,创新和非创新之间个人认为没有特别区别,基本上都是一些现有技术的组合、融合。
举个例子:在中国大学生中间比较火的李开复,他做的语音识别,被美《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使用的方法也是人家用过的方法,只是人家碰到问题不用了,他解决了其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也是用一些分析过程的),效果更好。
至于“爱因斯坦也不是这么干的”,这个我们真的不知道他看借鉴了人家的想法没有。。

3) 我说的胆子可能和你说的不一样了,或者使用场合不一样。

回到现实中,我们要鼓励孩子们敢于解决问题。


+++++++++++++++++++++++++++++++++++++++++++++++
1) 中国还是有很多孩子,在数学的学习训练中,对很多基本知识掌握还是比较深入的,反应还是不错的,脑子可能也挺好用,有了这个基础,加上好的导师不就可以出成绩了么?
  有些孩子在一些竞赛中,能够推导出一些重要的定理,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数学上的成就跟反应不错,脑子好使没什么关系。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前有爱因斯坦、近有陶哲轩都说过这话。不过,我可以就这个问题存疑。
在创新上,导师帮不上忙,因为导师的思想是陈旧的,导师能做到的最好的帮助,就是避免他的陈旧思想成为创新者的束缚。好的大学导师恰恰是那种不管“学术”的导师。当然,利用学生打工赚钱的不能计算在内。
你这里只是说,有些孩子能推到出“一些”重要定理。那如果从学习数学开始就一直在推导定理的孩子,你认为如何呢?而国外教材,从学习数学开始,就在干这件事。大家可能都不相信,一个老师不教定理,难道孩子自己能推导出来?难道普通孩子就能推导出来?看看教材就知道了,这就是差距。所以,我才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很差,差就差在我们只有少数学生能推导出一些定理,而别人是大多数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在推导定理。

2) 创新本身其实也是可以 "训练"的(或者说培训可能更加恰当一点).这个也很简单,对目前的"创新"(如专利) 进行分析,提出创新的共同点,将这些共同点告诉孩子们,他们就可以去创新了啊.当然,很多孩子还要学其他的东西,没有时间..俄罗斯就做了这个项目,似乎有个培养如何创新的体系.
==》我同意创新是可以“训练”的,但不是您所说的那种“创新”,恕我冒昧,你所说的听起来怎么像是“抄袭”。至少我知道,牛顿不是这么干的,爱因斯坦也不是这么干的,近代有名的数学家也不是这么创新的。

3) 关于"胆子",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个人认为创新和胆子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我们做惯了有答案的题目,一旦出现一个没有见过的"题型"就傻眼了,心里就开始发虚了,而不是想着,我会通过各种途经,去解决,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优答案,就是提供次优解决方案也是很好的答案. 心态上完全不一样.个人认为,这个心态很重要.
==》“创新”有“型”还叫创新吗?训练无“型”还叫训练吗?
说到“创新”的胆子,谁都知道,创新意味着在学术地位上一步登天,在经营上意味着一夜暴富,为了这些目标,说实际点,杀人的胆子都有,何况研究。只可惜,“创新”无门啊。
事实上,无论一个士兵的队列走的多好,不管他胆子多大,他永远无法借队列训练成为一个真正的“舞者”,因为队列训练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创造。.

TOP

前天和女儿一起看仙境之桥的时候,上音乐课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坐桌子上,等各种各样的姿势,大家都很快乐的,我知道女儿是很喜欢这种方式的,比如外教课她就会很活跃。我说国内不是这样的,所以你就累一些的。所以她现在上课要自己难过一些才能不参与进去,尤其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数学课上也可以说,是老师教,按老师的一步步来,所以发散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的。只要记住老师的,就可以考高分,这就是现状。识务者为俊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听老师的就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TOP

非原则性的试题错误可忽略,国内太强调标准化了,LZ的答案就是典型.

TOP

引用:
原帖由 vet 于 2010-3-28 13:56 发表
非原则性的试题错误可忽略,国内太强调标准化了,LZ的答案就是典型
呵呵,现在家长购买辅导资料,没有答案的是不好销售的,另外如果答案和老师的稍有差异,也是以老师的为准,其实答案本身就要孩子自己去做去想,不怕错,只要是自己努力去想,错了也是值得的,不过现在的孩子作业本上对的是很多的,但是未必是自己真正理解的。.

TOP

考试无非是个游戏,掌握规则到是家长要教他们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3-27 23:05 发表
首先,谢谢SHINE-ON提供的2张图。
SHINE-ON的实践说明了这2张图可以轻松地使四岁的孩子掌握有关“进制”、“单位”的基本概念,所以说它简单,它对孩子来说是简单。
说它不简单是因为我们到了三年级上学除法的时候 ...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我也参考007的经验.但和学校教育冲突较大,我们做家长的要有勇气和耐心,不要怕短时间内的"输".

所谓进制,孩子肯定不容易理解,但把珠子数从十换成其他数目,就会有个大致概念,这到我们学计算机二进制遍程,可能就马上领悟了吧.国外初中就学了.

还有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国人出国,绝大多数人主要被外国老板用作"计算机"或"绘图机",虽然说现在生活地位比早年有提高,但能真正到人文领域的,还不及当地黑人和印度裔族群,这和我们基础教育很有关系.

告诉你们一个笑话,昨晚和两个人吃饭,一个是华裔外籍,但在台湾读的大学,现在双语,从事中美商业法律顾问,能起草中文合同.另一个是国内名牌大学理工科毕业,现从事开发工作,我把孩子语文默词考他们一下(主要是"睫,曦,嫰,藻,搏,蝴蝶,懊丧,凝,叠,绽等,这只是12课前出现的一小部分,下半学期可能更KB),一个当场说没法默,投降,另一个不及格,不是这里漏划,就是那里错划,汉语拼音全军覆没,我女儿那个开心啊,给两个叔叔打叉.我不是说大人写得不对是好事情,但对一个普通的七八岁孩子,这个简直是在摧残,他们学会这些,要付出多少玩耍时间.

[ 本帖最后由 SHINE-ON 于 2010-3-29 10:03 编辑 ].

TOP

回复 80#SHINE-ON 的帖子

做为家长,我也是赞同你们的观点。昨天的数学卷,其中一道题是:
画了一个时钟,时针指到3,分钟指到12,按我们的思路解,肯定是3点,上午下午都有可能;
老师的要求是:写出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我女儿分别写的:下午3时,15时
老师打了个红叉,我不明白。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也不明白到底哪里出错了。一气之下索性让她去。考试分数差就差,实在不明白出这种题有什么意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shining妈妈 于 2010-3-29 19:11 发表
做为家长,我也是赞同你们的观点。昨天的数学卷,其中一道题是:
画了一个时钟,时针指到3,分钟指到12,按我们的思路解,肯定是3点,上午下午都有可能;
老师的要求是:写出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我女儿分别写 ...
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表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12时计时法在表示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修饰词,如“上午、下午”等等,而24时计时法不需要加上修饰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介绍。

这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是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http://static9.photo.sina.com.cn/bmiddle/4aa34c0745d2f18e8b858
上面这个图是24时计时法的一个时间分区图。

在把24时换成12时,首先要观察给出的时间,在0:00-6:00之间称为凌晨,在6:00-12::之间称为早上,以此类推。

例如:3:00=(        )首先明白给出的时间是24时计时法,要换成12时计时法,接着想在那个区间,就相应的加上修饰词“凌晨”,所以()内填凌晨3时。

      7:00=(       )加修饰词“早上”,所以()内填早上7时。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没有超过12时,所以直接加修饰词。

超过12时的情况:

例如:15:00=(    ),首先观察时间,超过12时了,但小于18时,所以修饰词为“下午”。再用15-12=3,所以()内填下午3时。以此类推。

12时换24时:

去掉修饰词,怎么去掉?

修饰词是“凌晨”和“上午”的,直接去掉。数字不变。

修饰词是“下午”和“晚上”的,去掉修饰词的同时在时间上加12。.

TOP

引用:
原帖由 shining妈妈 于 2010-3-29 19:11 发表
做为家长,我也是赞同你们的观点。昨天的数学卷,其中一道题是:
画了一个时钟,时针指到3,分钟指到12,按我们的思路解,肯定是3点,上午下午都有可能;
老师的要求是:写出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我女儿分别写 ...
我女儿学习的时候,我本人对她的数学还是比较的忽略的。
所以我试着解答解答:
12时计时法:凌晨3点,下午3点
24时计数法:3点,15点.

TOP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和谐,给课堂更深远的意境——“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构

  教,为了什么?

  很多时候,一个学科教师无须对上述的命题作出应答。不应答,并不是这样的问题毫无价值,而是似乎我们觉察不到这种教育教学活动根本性问题的存在。

  在备“24时记时法”的时候,在电脑里输入“时间”一词,百度一下,料想不到会有63,900,000篇网页之多。有科普的介绍,有哲学的论述,有文学的抒情,有艺术的表现,更有生活常识的提示。更料想不到的是,与学生们聊起“一天”和“记时法”,他们内心深处会自然地流淌出那么多在我们看来奇怪的“为什么”,为什么一天不是从早上开始?为什么钟表上没有0时?为什么钟表面都是圆形的?如此等等。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间的碰撞中,我不得不考量:我拿什么给我的孩子们,我为了什么去教“24时记时法”?

  常规的“24时记时法”的教法,无一例外地围绕着这两点进行教学: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间的转换。回顾并审视这些教法,倒不是要将数学的知识与技能驱赶出课堂,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它们都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为了什么而教”的慎思中,这种只关注知识而漠视孩子们内心世界中诸多好奇的课堂,它的残缺是那么地显眼!而试想,随着课堂的推进,孩子们脑海中一个个奇怪的“为什么”得到释然,大脑皮层上一个个思考的点得到激活和唤醒,这样的情形,不就如同春风吹过,铺天盖地的鲜花依次尽然绽放那样摄人心魄吗?但与此同时,课堂又不能全然被孩子们的“为什么”所牵制,它之所以被称为课堂,意味着必须坚守应有的价值。由此,课堂追求多样的和谐也就成了应然的选择。

  课堂实施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各种经验系统化,形成较明确的“日”的时间感受。

  2.结合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引导学生感受人类探索时间知识的历史历程。

  教学重难点:“日”的时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熟悉,观看小品《不差钱》的片段。

  一、造“时间尺”

  师:小品里,小沈阳说“眼一睁眼一闭,一天就过去了”,这里的“眼一睁”和“眼一闭”分别说的是什么时候?

  生:眼一睁天亮了,是白天,眼一闭是晚上。

  师:白天与夜晚的自然现象和我们居住的地球的运动有关。请大家看大屏幕: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被太阳照到的时候就是白天,照不到的时候就是夜晚。早在好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发现了白天和夜晚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因此把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合在一起称为一天。但那个时候,只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你觉得能说清楚确切时间吗?

  生:说不清楚。

  师:因此,人们想了很多法子来测量时间。比如说用日晷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来定时间。那没有太阳的日子里怎么办?所以又发明水钟、滴漏直至钟表(课件中出录相应的图片)。有了钟表,测量时间就精确多了,所以,现在人们问一天有多少时间,你肯定说——?

  生:(异口同声地)24个小时。

  师:对。虽然地球自转的速度和角度都有变化,但长期看,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3小时56分。为了方便,大家约定一天有24小时。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了钟表,都知道一般的钟表面上都有12个数。这两者不是矛盾了吗?

  生:老师,不矛盾,钟表上的时针1天转两圈的。(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转两圈。)

  师:要知道一段时间有多长,我们用钟表来记时。但说起“有多长”的测量,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尺子。今天我们也来造一把这样的“时间尺”。把一天时针转的两圈刻度,分别取下,拉直,就得到了两把短尺。

  师:既然说是尺,就得有刻度。这里最后的刻度线上标12(课件分别显示刻度12),大家都没有不同意见。那起点处呢?

  生1:标上0。

  生2:钟表上没有0,最小的刻度是1,所以标上1。

  师:哈哈,钟表上最小的数是1,起点处就标上1,那就上当了。看看我们的学生尺(举出学生铅笔盒里的学生尺)就明白了。

  生:起点处应该标上0,不是1。(随学生回答,在两把尺的起点处标上0。)

  师:大家闭眼想象一下,如果把已经标上刻度“0”、“12”的尺子还原到钟表上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刻度12的地方也是刻度0.

  师:嗯,很好。不是钟表上没有刻度0,而是和刻度12重合在一起了。要表示一天的时间,两把短尺必须变成一把尺子。下面有两种方式,你觉得哪种方式表示一天的时间更合适?

  生1:第一种方法。

  生2:我不同意,这样它中间那段就没有时间了。应该合在一起,用第二种方法。

  师:对啊,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时间里,怎么能没有时间呢?!(课件演示,两把短尺合在一起)大家注意观察,第一圈的刻度12和第二圈的刻度0,如果两把短尺合在一起成一把长尺的话,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长尺上中间的12也是0。

  生:第一圈结束的时候也就是第二圈开始的时候。

  师:难道长尺只能像屏幕上那么标刻度吗?(停顿)比如,能不能像学生尺那样标刻度呢?(边说边拿起学生尺)

  生:可以的。(学生们跃跃欲试)

  师:慢,我们想清楚再动手。和已经标好刻度的长尺比一比,新的标法哪些刻度是不变的,哪些刻度是变化的?会怎么变?

  生:第一圈的刻度可以不变,第二圈的刻度要重新标。

  师:好,怎么个重新标法?

  生:就是从12开始接下去标。

  师:好,动动手。(学生在练习纸上标刻度。练习纸上,上下对齐给出了两条线段,一条如上图,另一条只给出了第一圈的刻度。完毕后抓住原来第二圈的刻度3、6、9、12进行交流,并抓住同样是刻度,12后面的第三个刻度为什么一个标刻度“3”,另一个标刻度“15”?最后,分别赋予“12时尺”和“24时尺”的名称。)

  师:说起时间,我们还经常使用“上午、傍晚、下午、晚上、深夜、凌晨、早晨”等一些表示一定的时间段的词。这些词表示的时间段,分别在第几圈?在时间尺上排一

  排它们的序。

  学生在练习纸的“时间尺”上排序。

  二、用“时间尺”

  师:到这会儿,有些同学心里可能会嘀咕,这两把尺有——用——吗?不急,我们来看屏幕(课件出示:一个钟面显示7点,并配上“吃早饭”和“新闻联播片头”的画  面)。为什么都是7点,老师有可能在吃早饭,也有可能在看新闻联播呢?

  生:因为一天有两个7点,一个是早上的7点,另一个是晚上的7点。

  师:(赞许地)你的回答很棒,说清楚了虽然钟面上时针都指着7,但实际上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刻,那钟面把它们分清楚了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好,时间尺可以派上用了。在两把尺上,分别找找这两个时间的刻度,再联系平时生活中的说法,想想这两个时刻是怎么表示的?

  生:可以说成“早上7时”和“晚上7时”。(学生在黑板“12时尺”上指明这两个刻度)

  师:嗯,加了表示时间段的词。哎,不过为什么要加词呢?(板书:加词)

  生:都是7时,不加词就分不清楚了。

  师:对,在“12时尺”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两个不同的时刻(指着这两个刻度),但都用了“7时”

  来表示,不加词还真不行!实际上,这个方法大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这么用着。不过,平时用的时候往往省略了这个词。比如妈妈问你几点了,你肯定就说10时了,不会说是上午10时。因为在问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上午,所以就省了,但规范使用时可不能省表示时间段的词。

  师:那在“24时尺”上找到这两个刻度了吗?怎么表示这两个刻度?

  生:在“24时尺”上,一个是7时,一个是19时。(学生上台在“24时尺”上边说边指)

  生:哦,怪不得叫19时啊!我看见电视上就是这样标的。

  师:哎,在“24时尺”上为什么不用加词了?(板书:不加词)

  生:一个是7时,另一个是19时,就不用加词了。

  师:你的言下之意是:用数目本身来表示时间,不混淆了,自然就不用加词了,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

  生:嗯,是的。

  师:回顾一下,有两把尺,我们就有了两种记录时间的方法。“12时尺”记录时间的方法我们不妨就称为“12时记时法”,也可以叫做“普通记时法”,那“24时尺”记

  录时间的方法——

  生:叫“24时记时法”。(分别板书两种记时法的名称)

  师:下面来个小练习。先在“12时尺”上找出下面这些时刻的刻度;再在“24时尺”上找出相对应的刻度,然后填一填“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这些时刻;全部填完

  后,思考怎样把“12时记时法”的时刻改成“24时记时法”的时刻。

  凌晨2时——(    )

  上午9时——(    )

  下午5时——(    )

  深夜11时——(    )

  练习完毕后,进行交流和总结,并完成跟进的练习。

  练习:

  1.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三、弃“时间尺”

  师:我们是从认识一天开始今天学习的,让我们回到这个话题上来。“12时尺”和“24时尺”都可以用来表示一天,每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生:从0时开始,到24时结束。

  师:那0时我们在做什么?

  生:应该在睡觉。

  师:绝大多数同学可能没有“0时”的印象。让春晚的0点钟声帮助你勾起那么一点印象吧。(课件播放“春晚”视频片段)

  师:如果把黑板上“24时尺”缩短些,用来表示今天的时间(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上一条线段),那怎么表示“昨天”和“明天”呢?谁能到黑板上画一画?

  一个学生在已画线段的两端分别加画了一条线段。

  师:能把表示今天和昨天、明天的线段分开吗?

  生:不能。

  师:那连在一起的3条线段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昨天的24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今天的24时也就是明天的0时。

  师:对,就像一天中时针转的两圈,第一圈的结束之  际也就是第二圈的开始之时那样,时间就是这样连续在一起。哪位同学能在表示“昨天、今天、明天”的线段中,  接着表示出后天、大后天吗?

  学生在“明天”的线段上接上表示后天、大后天的线段。

  师:那大——大后天呢?能一直这样画下去吗?

  生:能。时间可以一直有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画能让大家体验到“时间尺”很形象,让我们看清楚了两种记时法的道理,但如果真的就用它来测量时间的话,那会是很麻烦的事情。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曾经走过那一段路。大家看,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又叫“漏

  壶”。除了最底下的那个,每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水从最高的壶里,经过下面的各个壶滴到最低的壶里,滴得又细又均匀。最低的壶里有一个铜人,手里捧着一支能够浮动的木箭,壶里水多了,木箭浮起来,根据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但想想,这个木箭能无限制地浮起来吗?对,到了一定的时间,就需要把最下面铜壶里的水倒回最上面的铜壶,周而复始地再进行记时。

  由此,我们理解了祖先发明的机械钟表,时针固定后周而复始地旋转(课件出示各种各样时针旋转着的钟表),计量时间很方便。

  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钟表都是这个样子的,无意中就觉得一定是这样的。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那是一定的。那钟表转一圈是12个小时也是一定的吗?或者说,钟面上只能显示12时记时法的时刻吗?

  生:(犹豫地)钟面上标上1~24的数,就可以直接看24时记时法的时刻了。

  师:有了新的想法,就会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钟表,大家看,屏幕上出示的手表新品。真是应了这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敢于提出新的想法,理应得到大家的赞赏,把掌声送给他!

  师:今天我们借助时间尺,了解和掌握了两种记时法,大家可以进一步关注生活中两种记时法的运用。下课!

  教后畅想

  每一节课,都是教者一定教育思想的表现形式,只不过有些更无意识些,有些更清晰鲜明些。就本课而言,其内在的意义在于——和谐,可以给课堂注入更深远的力量。

  仅仅用一个课例想承载和谐之于数学教育的全部意义,那是不现实的。但这不妨碍一个典型的课例,可以将数学教育中“和谐”的某方面要义演绎通透,那就是:和谐是坚守所教知识的理性内涵或数学本质基础上的多元统一,其主旨是润泽课堂中的生命。

  更深入地看,所揭示的和谐要义的两个方面“坚守”和“润泽”,也是辩证统一的。某一个教学内容,发散开、挖掘出的可以用来润泽孩子生命的元素有很多,但就数学学科而言,应该首先紧扣“思维”、“理性”等关键词。特别是在多元资料的取舍中,把握住这点很重要。实际上,两者的辩证统一也揭示了数学教育中“和谐”的另一方面意义,即和谐绝不是“和稀泥”,它必须有理性(数学)的内核。

  例如,本课例最后的教学环节在演绎“循规”与“突破”的和谐。用记时法表达,要遵循现有约定的方式。因为传承下来的东西都是如此(钟面上标12个数),于是,大家都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不能是其他样子,思维也就僵化了。粉碎套在思维上的枷锁,让孩子们体会到“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注入“敢于思考”的品质,平淡的“24时记时法”也就展示了新的价值。

  儿童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人走进学校的,当走出学校的时候也应该是个完整的社会人。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和谐的数学教学不是追逐时尚的冲动之举,而是教育直面生命的自然应答。当我们用和谐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时,自然也就触摸到了教育的和谐本色,课堂也就具有更深远的意境。.

TOP

回复 84#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课堂上如果这么细致的教,估计连语文课都要被占用了.

TOP

玩影子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10-3-29 20:12 发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和谐,给课堂更深远的意境——“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构

  教,为了什么?

  很多时候,一个学科教师无须对上述的命题作出应答。不应答,并不是这样的问题毫无价值,而是似乎我们觉察 ...
在课堂上能做到这样算不错了。不过,跟我和Alex玩影子的效果比,这种方式还差了那么一DD。
找一个晴天,在小区的草地上找一根棍子(实在没有就自己插一根1米左右的棍子),要求棍子垂直与地面(这个可以争论,BBMM可以故意插歪了,看看孩子会不会校正)。
每一个整点去记下影子的位置。我们当时准备不充分,用捡来的烟头做标记的。突然发现小区草地上的烟头还真多,难道我们小区的BB都只能在草地上吸烟?
让孩子丈量影子的长度。我们家没皮尺,Alex用脚(准确的说是鞋子)量。
别忘了量角度,至于方法吗,去做实验的时候就知道了。
回来以后,用1厘米代表1脚,画在白纸上。

这就是最原始的计时工具。忘了说了,如果你第二天准备用这张白纸计时的话,还要测量棍子的高度。

很费时间是吧?其实一点不浪费,就这一天的体验,高中都够用了。过1-2个月再玩一次,大学都够用了。
不信就试试吧。多几个同学一起玩更加好。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3-29 22:5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andyshang 于 2010-3-29 22:38 发表
课堂上如果这么细致的教,估计连语文课都要被占用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孩子在上小学,这些问题是从来也没有思考过,不过似乎也从来没有影响到学习、考试、工作, 。有很多东西是常识的,比如上课时间的三点,不可能是当地时间凌晨三点的。


这部分老师讲的时候,大概会至少用一个学时吧,这其实是备课,不过只有老师自己概念思路清爽,才能给孩子们讲的清清楚楚的。不一定用的时间多,效果就一定好。.

TOP

回复 87#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问题是如果小朋友自己动手的话就慢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3-29 22:50 发表


在课堂上能做到这样算不错了。不过,跟我和Alex玩影子的效果比,这种方式还差了那么一DD。
找一个晴天,在小区的草地上找一根棍子(实在没有就自己插一根1米左右的棍子),要求棍子垂直与地面(这个可以争论,B ...
你说得对,家长是应该多花时间让孩子多受实践,这正是中国课堂教育所缺乏的。.

TOP

回复 86#ccpaging 的帖子

平面几何、立体几何
其实这些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实践中来的,回归于生活、实践,大概会更容易让人理解吧。
我想到了日晷。
上海世纪大道-建筑雕塑
  世纪大道的建筑雕塑主要有:世纪辰光,位于世纪大道与崂山西路的交汇处。以中国古计时器“沙漏”为原形,9根高低不一的不锈钢镶玻璃立柱“沙漏”,呈抛物线分布,构成行星轨迹。每隔2至5天,电泵就会把漏掉的沙再打上去。这座世界罕见的古代科技与浦东的现代建筑相得益彰,别具情趣。
  五行,其创意源自中国古代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以金、木、水、火、土5个甲骨文字造型为基本设计元素,5部分雕塑形象各异,“金”取三角形,呈塔形立于中央,“木”由立方体作大胆切割而成,“火”取火苗形,以上三者皆以铸铜为材。
  “水”用不锈钢做出流畅的象形文字水形曲线,“土”则取材于自然山石切凿而成。东方之光,位于世纪大道杨高路交汇处开阔的环岛上,背靠大型广场的世纪公园,以原始日晷为原形,采用不锈钢管网架结构,令人联想到遥远的历史。
  日晷上小下大,椭圆的晷盘象征地球,晷针穿过的中点代表中国。据天文学家测定,晷针指向正北方,具有计时功能。.

TOP

引用:
原帖由 sandyshang 于 2010-3-30 09:18 发表
问题是如果小朋友自己动手的话就慢了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面两句耳熟能详,不过不知是陆游所写 。.

TOP

回复 91#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现在的社会等不到老始成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andyshang 于 2010-3-30 09:31 发表
现在的社会等不到老始成了
所以这就是中国人没有诺贝尔奖金得主的深刻原因,灌输得太多了,以至于没有时间思考,这也是现在大人、孩子累的直接原因。比起思考过程,更看重全打对的结果,更看重一百分的结果,不过这就是现实。.

TOP

回复 93#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没办法,只能靠家长了.

TOP

回复 66#ccpaging 的帖子

强烈支持你的这一观点。
睁大眼睛,以宏观的角度看看世界吧,不在局限于口算速度,不再局限于一场考试。
我读大学的时候,仅仅以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比欧美差一大截,养了孩子后,我悲哀的发现,其实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比人家差一大截,更不用自欺欺人的吹那“扎实的基础教育”了。
某组织一向喜欢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可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全面失败,却也不得不承认。记得吗?在钱学森老人逝世后,XXX公开承认我国教育失败、培养不出顶尖科学人才。.

TOP

刚才从横向角度讲了点关于国内教育的问题。下面从纵向角度讲一点。
本年度诺贝尔奖揭示时,有人统计了历次获诺奖的华人科学家,当然了,这些人的国籍大家都知道,反正不是中国的,这些人的大学教育大家也都知道,都不是在国内读的大学。可是更进一层了解发现,不仅大学教育,获诺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没一个是在“新”中国接受的基础教育。
朱棣文这种我们不说了,洋生洋长,除了DNA,跟咱没一点关系。李政道,杨振宁,跟咱比较有渊源,是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可是,人家接受的是“腐败的国民政府”的基础教育,不说这两人,建国后的几个科学巨匠,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全是“腐败的国民政府”教育出来的。
李骜访北大时,公开演讲:“北大的49年后越来越NAO。”此人看着像个文痞,不过,痞子有时候嘴灵。

这些东西,论述起来太多,我没有ccpaging的耐心,懒得去下笔千言。这段话和95楼的发言一样,不做细致的分析,仅仅是一个引子,大家自己思考吧。.

TOP

日晷很重要

这个这个问题、、、咱们可以用科学发展观来阐述嘛,现在教育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缺乏科学发展观引起的。

日晷在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什么日晷很重要?我原来也不明白,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很少讲到日晷。
后来跟儿子玩过影子(应该是太阳下物体的影子)以后,我开始慢慢认识到这一点了。

建议重视实践的BBMM,从三年级开始,一定要做影子的实验,只是想想可不行。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3-30 14:3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10-3-29 19:59 发表

我女儿学习的时候,我本人对她的数学还是比较的忽略的。
所以我试着解答解答:
12时计时法:凌晨3点,下午3点
24时计数法:3点,15点
针对这种题型,我今天专门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得知这种题型,12时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24时计时法 则和12时计时法一致就行。因此女儿这道题应该是改过的。
我也在网上查了一些教案,发现讲这种题包括之前人民币的认识及换算,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讲解,一堂课的内容未必能让孩子们听得懂,接下来自然也是家长的任务了........理论+实践,呵呵.

TOP

应该是“实践+理论”

引用:
原帖由 shining妈妈 于 2010-3-30 13:03 发表
接下来自然也是家长的任务了........理论+实践,呵呵 ...
我以为不妥。应该是“实践+理论”。否则无法回答“数学是从哪里来的?”,也无法解决好“如何把数学学好?”这个重要问题。

例如在计时问题上,你们老师也回答不出:
为什么人们在12计时中把12点和0点放在一起?
为什么人们不把太阳升起的时间,即日出之时作为0点?
为什么尺子是直的而钟表是圆的?

我比较推崇上面老师的课案,只是因为这个老师还算是比较用心的,至少他思考过。
但是课案里边,老师的回答大部分是错误的,一来这个老师没有关于“影子”的实践,二来他跟我们BBMM一样就是这么学的。

顺便说一句:
“日晷上小下大,椭圆的晷盘象征地球,晷针穿过的中点代表中国。据天文学家测定,晷针指向正北方,具有计时功能。”

这句话也全是错的,与古人对日晷的想法完全不对路。写这句话的人,就是上面备课的老师的同类教的,也跟现在的BBMM是一样,包括我自己。

我和Alex现在可以反驳这些观点,说出它错在什么地方。但是我更愿意求求智慧的BBMM、忙碌的BBMM们,能否忙里偷闲,选一个晴空万里的好日子,拨出那值千金的时间,跟自己的孩子去草地上竖一根棍子,玩上一天。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3-30 14:3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10-3-29 20:12 发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和谐,给课堂更深远的意境——“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构

  教,为了什么?

  很多时候,一个学科教师无须对上述的命题作出应答。不应答,并不是这样的问题毫无价值,而是似乎我们觉察 ...
从这个教案看学生,哪里是一年级的思维啊,分明是四五年级的思维,至少让我家女儿回答,答案肯定不会和上面一样,呵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