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音乐] 不知道教育部是怎么想的,让南方人学京剧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我觉得应该学越剧.

TOP

应该学昆剧.

TOP

应该孩子自己喜欢什么再学什么!干嘛非要硬性规定啊!.

TOP

蛮好的嘛!什么都学点,什么都会点,艺多不压身!.

TOP

毕竟是国粹嘛,不能失传啊呵呵.

TOP

各地学各地的戏曲 不更好嘛.

TOP

学学沪剧,必竟是上海自己的剧种。.

TOP

是不是每个学校都要学?.

TOP

有点讨厌.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多学一门本领没坏处嘛,比如让鸭子学会上架,遇到狐狸不就得救了吗?.

TOP

地方戏曲也需要保护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pipi9623 于 2008-2-23 17:59 发表
不要激动,只是选20所学校试点一下嘛。不一定选到的,就算选到也无所谓的拉,不喜欢的就当是上戏曲欣赏课好来。
希望不要选到我们学校,我是个一听戏剧就头发涨的妈妈!.

TOP

我喜欢京剧的呀!.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ZT: 葛剑雄:让学生唱“样板戏”贴近的是什么生活

  教育部将在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被称之为“传承优
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尽管这样的说法显得有些夸张,
如果所选真是京剧中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也未尝不可。但看到选定的这15首教学曲目,
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居然都属“样板戏”,不能不感到惊讶!

  对“样板戏”,我们这一代人太熟悉了,当时担任中学教师和学生辅导教师(那时叫
“红卫兵团辅导员”)的我尤其不会忘记。因为我不仅要像“革命群众”一样看、听、唱
,而且要组织、督促甚至强制学生看、听、唱。“样板戏”电影上映时,我们全校停课列
队,一路高唱“样板戏”去电影院观看,回来还要开大会赞颂,写大字报歌颂毛主席的革
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在组织学生“拉练
”(背上行李长途步行)时,边走边高呼口号,高唱“语录歌”,也少不了唱“样板戏”。
与此同时,还得学习歌颂“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毛主席的文艺战士”江青创作“革命
样板戏”的丰功伟绩,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还处理过洪富江
破坏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案件,专门发文件让全市批判他的罪行。

  没有这段经历的年轻人不妨问一下你们的长辈,也不妨翻一下当时的报纸,看看我讲
的是否事实。

  现在中国戏曲学院一位教授竟说,“样板戏”作为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人民创造的艺
术,是京剧艺术的一部分。不知他是真不知道“样板戏”是怎么一回事,还是故意曲解?
“样板戏”是人民创造的吗?谁都知道,从《自有后来人》到《红灯记》,从《芦荡火种
》到《沙家浜》,哪样改变能违背江青的旨意?已故的汪曾祺是参与其事的,他的回忆中
讲得明明白白,不用说“人民”起不了作用,就是他这个执笔人,也只能都听江青的。

  要说“样板戏”是“一定时期的产物”,请问世上还有什么不是“一定时期的产物”
?但得看是什么时期。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统治的日本难道不是一个时期吗?这个时期也
产生了艺术,它们的意义在哪里?“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悲惨、罪恶的
时代,是有亲身经历的人不堪回首的时代,又是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时代。这个时
代的产物当然是历史的一部分,可以用作实证、展示、批判,也应该进行研究或借鉴,但
绝不能用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要说“样板戏”“有简单易学、贴近生活的特点”,或
许对这位戏曲教授来说的确如此,但我的经验是,当初我们尽管极其狂热、虔诚地学和唱
,但绝大多数人都只是照调子唱或吼革命歌曲,根本没有京剧的味道。至于说“贴近生活
”,莫非是贴近“文化大革命”的生活,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你死我活的生活?

  北京市教委一位副处长要求,“开设京剧课后,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
,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请问
处长,“样板戏”背后的故事应该怎样讲?对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怎么讲?通过学唱“样板
戏”能“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吗?.

TOP

不要激动,样板戏有什么不好,说到京剧我还就会这么几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TOP

偶倒想让小女学点京剧。偶家的小女人样儿小,做事比较谨慎,总被老师说胆子小
学点儿京剧,想来外形上胆气会壮些吧.

TOP

ZT: 荒腔走板的教育部

中国教育部大约是很想做些事情的,包括以拯救或复兴国粹为己任,于是,他们开始折腾京剧。

京剧本不在教育部的管辖之内,但他们是管教育的,可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教育部的《通知》说,要在十个省市区的二百所中小学开始试点,然后逐步在全国推开。十五首教学曲目的戏码儿也定了,绝大多数是当年的“样板戏”。

京剧是国粹之一,但这国粹现在却很尴尬地不死不活。保存并复兴这一国粹,从娃娃抓起,出发点大致没错。教育部出台这项政策,想必做过一些研究,可能也获得了相当的支持,于是,他们打着国粹的旗号理直气壮地指令起来,但却没想到,这反倒暴露出他们的荒腔走板。

其一,把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而且要在全国推开。也就是说,无论地域、民族、方言、好恶如何,全中国的中小学生都要在音乐课上西皮二黄起来。这样的“罢黜百家,独尊京剧”,颇有大一统遗风,貌似和谐,实则不然。

其二,教育部在此事的推广上,动用的是行政力量。也就是说,接受与否都要做,西皮二黄没商量。这种指令教育或者计划教育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依旧是计划经济时代和长官意志的产物。

其三,十五首教学曲目绝大多数是“样板戏”。众所周知,“样板戏”是文革遗物,当时叫做“革命现代京剧”,且不论其艺术价值,但就其思想和内容来看,其中充满着斗争哲学和仇恨教育,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用这种东西让孩子们去了解京剧,不仅是一个反讽,而且是教育的倒退。

我们不能否认教育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却办了荒唐事。荒唐事有些可以原谅,甚或一笑置之,但有一些却不能原谅、不能放过。把京剧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就是不能原谅、不能放过的那一类。兹事体大,牵涉教育,牵涉孩子,牵涉一个民族的文化,牵涉一个国家的未来,万万不可让它就这样过了关。

教育部办出荒唐事,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值得注意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屡屡荒唐。在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这个“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部门的主要职责,把相关的职责列出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部究竟应该做什么——

一、 研究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
二、 研究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拟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以及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速度,指导并协调实施工作。……
四、 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审定中等和初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指导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督导与评估。……
七、 规划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品德教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及国防教育工作。……

然而,在京剧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这件事情上,教育部却完全变成了一个事无巨细、一竿子插到底的婆婆,连每个年级的曲目都做了严格的指令,这不能不令人咋舌,——其实,他们只需要定出一个方向或者大纲就足够了,譬如“传统戏曲进中小学课堂”,然后由各地因地制宜,自行选择曲种曲目,而非单单限制在西皮二黄上。

教育部此次的荒腔走板,已经引发了争议。争议大到一定的程度,“京剧进课堂”的命运也就堪忧,教育部的初衷可能也就会因此打了水漂。虽然我很喜欢京剧,但我仍然举双手希望教育部的这个举措不要执行下去。京剧作为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绝非靠灌输式教育就能让人喜欢起来的,也绝非进了课堂就能拯救与复兴的。

“京剧进课堂”这件事情,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教育部的一种姿态。教育部可以以此表明其“政治正确”,但却不可真的施行。中国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部管辖之下,实在令人担忧。

救救孩子!——时至今日,我们还需要引用鲁迅先生当年的呐喊,这实在很可悲。不过,还是救救我们的孩子吧。.

TOP

好容易教育部做出了这么一个明智的决定,咋就有人反对呢.我支持,大力支持,"京剧要从娃娃抓起",应该拯救拯救本国文化,让ABC让点路出来..

TOP

去年交谊舞,今年样板戏,明年???.

TOP

ZT

文章提交者:倚栏读简

      因为所谓"样板戏"进入教材的问题,引起了喧嚣纷争,至今硝烟未减,不亦乐乎。

  鉴于我在所谓"样板戏"工作了多年的缘故,故而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A  昔日江青将这八个现代京剧定名为"样板戏",这叫法本身就是笑话。原因是艺术这东西最忌讳的就是"样板",列为"样板"的做法本身就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事情,这很荒唐也很滑稽,此称谓不值一提,堪称为世界文化艺术史上闹剧一桩。

  B  "样板戏"好也罢坏也罢,就其艺术创作主体而言,应该是参与创作演出的文艺家们,虽然说江青参与领导掌控,在创作原则上、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深深注入了江青及当时极左文艺思想的理念,打上了"江记标签",但总体艺术风格表现、体现上,最终还是文艺家们才能、智慧的体现,作品本身还不能冠上江氏标签。

  C  就作品主题立意及人物形象刻画塑造的表现方法和形式而言,"样板戏"所传递给人们的东西是很荒谬的,现在看起来也很可笑。但在古老京剧艺术形式的创新与表现而言,"样板戏"所取得的很多成就与突破,是很了不起的。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京剧表演程式和唱腔音乐设计上。西洋器乐的融入,及大地丰富了中国戏曲音乐表现力上的单薄空狭,在意境、感染力上,提升很大,且注入了比较强烈的现代气息。而话剧表演形式的渗入,歌剧声腔发声方法对传统京剧声腔的融合,使古老京剧声腔的表现力上显得更加丰厚圆润,这也是为什么有相当多现在人包括年轻人能够接受、喜欢"样板戏"唱腔、唱段的根本原因。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喜欢的其实根本不是唱段中的内容和表达的理念,本质上喜欢的不过是那优美的声腔旋律而已。唱词本身是垃圾还是精品,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

  D "样板戏"最重要的另一个突破是京剧的表演程式。其实这种突破本身价值意义并没有多大了不起。因为突破的原因在于戏的内容、或者说剧情使然,这决定了你必须用新的表演程式去表现才行。以往的传统题材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剧情内容的乏变,导致了在表演程式上很少突破,有个性有灵慧的演员的灵光闪现,使旧题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就总体而言,乏新可陈。但"样板戏"所表现的生活都是近代或者说现代人的生活,这迫使创作者自然而然地要去寻求艺术表现程式的突破,不然的话,就会不伦不类。也就是说:剧情内容决定了形式的创新。但这毕竟是一种新收获,值得肯定。

  E  "样板戏"如果说有精华和成就的话,就体现在两个方面:声腔表现,程式创新。这说明它的艺术价值存在于艺术表现形式之中,可以说如其表现的内容毫无关系。得到一些人的喜爱和认定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反对"样板戏"唱词入课本。

  原因就在于入选课本的,恰恰是"样板戏"中最垃圾的一部分。因为,就唱词所表现的立意、内容而言,"样板戏"所要传递给人们的,现在看起来极其荒谬。

  这是一个典型的"去精存伪"、"取其糟粕,扬弃精华"的行为,这是我反对的根本原因。时间有限,拉杂说几句。

  就此打住。.

TOP

学京剧我举手赞成,随便学什么剧都行。就是希望不要由此出现京剧考级证书!!!.

TOP

回复 21#charles妈妈 的帖子

往大了说,艺术,本就是五花八门的精彩事儿,何必要大一统? 难道粤剧越剧二人转就不是民族艺术了?难道民谣灵歌就不是熏陶下一代的艺术了?
往小了说,已经有够多的统一教材了,我可不想孩子哼二句小曲,还要被统一了.

附录:
15首京剧教学曲目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八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智斗》

[ 本帖最后由 shumi1 于 2008-2-25 14:28 编辑 ].

TOP

我不反对在学校里进行京剧的教学,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但是,在座的各位家长或教师,不管是那个年级的音乐课或叫唱游课后教的的歌曲,学生记住了吗?会唱吗?学会了那种乐器?......现在教材里的歌曲不知怎么编的,对此我是有点想法,歌都不会唱,怎样唱京剧,一些音乐教师连自己的发声都有点困难
大实话,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应该让孩子们学自己的地方戏,各有特色嘛!.

TOP

同意楼上的~~~.

TOP

不应该强制,多几个剧种,由孩子自由选择比较好。.

TOP

学学也好,毕竟是国粹嘛,
连我们这些爸爸妈妈辈的人会听京剧的都很少了,
让孩子们通过学校的教育长长这方面的知识也未尝不可..

TOP

国家可能已经认识到我们很多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缺失,故而采取的挽救措施,而京剧是国粹。且不看具体方法合适与否,个人认为战略上还是正确的。
其实,幼儿园里已经在普及京剧基本知识了,中班时画脸谱,进入大班后开始学习辨别脸谱、制作脸谱。如果上学后再教他们学唱,我觉得对孩子们而言,他们对京剧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刻更系统,这对文化的传承是有益的。.

TOP

谁来教?
学校里的音乐老师?估计没几个会唱京剧.

TOP

觉得提倡戏剧文化没错,提高孩子们的戏剧鉴赏能力也没错
就是这个手段方法不敢恭维
非要孩子会唱京剧太教条了
戏剧有很多种,各人喜好不同

上海地方完全可以以沪剧,越剧为主嘛
安徽那里可以以黄梅戏为主
广东那里粤剧撑市面
北方那里京剧,2人转等为主

什么都来个统一化,哪还有什么意思?!

现在流行用PG来决策?!.

TOP

为什么不让北方人学沪剧,难道教育部当官的都是北方人.

TOP

我觉得接触一下地方文化没什么坏处,但是个人感觉每个地方还是应该学学自己的地方剧。要学上海就学沪剧吧。.

TOP

回复 25#shumi1 的帖子

也没大一统吧,不是说试点吗,就抽一些学校来试试吧,那让京剧先行不是最妥当吗?不希望有人反对而让这些行动夭折,希望以后还有昆剧,沪剧,越剧,黄梅戏.......

TOP

引用:
原帖由 俩子爸 于 2008-2-25 21:25 发表
弄出现代样板戏,完全是胡闹,估计同意这么搞的人都是文革期间的打砸抢出身的 ,为何不来点带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呢?
你这样乱扣人帽子倒是很有文革遗风哦..

TOP

我看着,去年集体舞、今年样板戏,明年不知道搞什么花样经。教育部的领导在抽风。.

TOP

回复 39#charles妈妈 的帖子

看看十五首曲目,你不会不注意到其中样板戏所占的份量.
我再帮你找一篇真正扣"帽子"的文章 ------------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样板戏”该进的是大学课堂

  2008-02-28 09:38:3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加入京剧唱段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尤其是已经确定的15首唱段里居然有9首来自“样板戏”,更是令不少论者有不知今生何世之感。一些网友甚至义愤填膺地把此举视为“文革”回潮的一个标志。不过,个人看法,问题的症结也许不在于“样板戏”是否应当进课堂,而是进什么课堂和以怎样的方式进课堂。

  作为一个听着“样板戏”长大的人,我对于这种特殊的戏剧艺术有着十分复杂的感受。一方面,理智上知道这些产生于十年浩劫时代的特殊艺术作品可谓典型的“恶之花”,其中充斥着对暴力的歌颂、极端化的思维,甚至对历史事实的公然歪曲。不过,因为那是小时候惟一能够接触到的戏剧类型,虽身在苦难之中,但是那些唱段时刻在耳边响起,与自己的成长过程息息相关,所以每当重新聆听,不自觉仿佛回到了那既有悲苦又有欢愉的少年时光。况且“样板戏”的音乐又那么富于创新气息,加入管弦乐队的伴奏较之传统戏的“三大件”,表现力自然是丰富了许多,特别是那些需要以更富立体感的音乐语言表现的内容,诸如杨子荣打虎上山的那一段,柯湘的唱段“乱云飞”等等,假如没有管弦乐的伴奏,真难以获得那样舒展挺拔、酣畅淋漓的效果呢!自己有些固执地认为,如果编写京剧史以及音乐史,“样板戏”仍然是不能遗漏的一个篇章,正如现代小说史不能回避浩然、德国现代文学史不能不写纳粹文学一样。

  可是,把这样的唱段放到中小学音乐课里却值得商榷。首先是目的大可质疑。有关人员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我认为这样的定位对于“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那样的唱段也许是适合的,但是“样板戏”的产生分明是京剧史上的一场所谓“天翻地覆的革命”,它本身是反传统的,也绝非“优秀文化”,把不共戴天的两件事情硬捆在一起,显示的是决策者对于历史的无知,对于什么是我们优秀的戏剧传统缺乏最基本的思考。

  与这种无知和不思相适应,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尚处在对于是非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学和中学学生刚接受戏剧和音乐教育时,便以这样相当病态的作品开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柏拉图曾对于在教育中受艺术教育者接触“坏精神”作品的危险提出告诫:如果他们“从小就接触罪恶的形象,耳濡目染,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咀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间心灵上就铸成大错了。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到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起,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但是,“样板戏”的那些唱段却完全不是那种体现友爱、正直、节制、和谐的作品,毋宁说它们的精神大体上都是在鼓吹一些与上述美德相反的精神。所以,让中小学生浸淫在这样的音乐和唱词里,实在是一种危险的选择。

  不过,如果心智大致成熟,我们就需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事物,既有美的,也包括丑的,以培养健全的判断力。所以,“样板戏”理应在大学的戏剧史和音乐史的课堂里占据着应有的地位,这样的课程当然不仅仅应该向戏剧或音乐专业的学生开放,而且应该面向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各专业的学生,或者通过专题讲座、专场演出让我们的学生们认识这样的艺术,把它们与传统京剧做出比较。比展示和比较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应当把这种艺术得以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特征、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作品中包含着怎样的“坏精神”及其对于国民的精神状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做出细致的解说,从而补上一段被人为遮蔽了的历史的叙述。.

TOP

其实我对样板戏的了解仅止于我老妈嘴里哼唱的那些,所以只觉得熟悉好听,没想那么深刻的历史背景.我希望让孩子学习京剧是因为我们就象很多南方人一样对京剧确实不熟悉,也谈不上多喜欢,希望借机学习学习。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异议。现在的情况是孩子们个个会讲普通话了,京剧也就是普通话的唱法,应该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啊。如果怕丢失本土文化,妈妈们何不抓紧让孩子学好方言呢。比如上海孩子有很多已经不会讲上海话了,新上海人的孩子不会讲还算合理,老上海人的孩子也不会讲就是失职了。在这里我先检讨一下自己,我们也不会讲上海话,现在正努力想纠正过来,可是很难,他会说:“妈妈,你为什么要跟我讲上海话啊?”[em17].

TOP

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没必要硬性规定..

TOP

女孩成阿庆嫂,男成坐山雕..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2-25 12:30 发表
去年交谊舞,今年样板戏,明年???
这是教育部的<舞林大会>和<非常有戏>版本.明年要<相约星期六>了..

TOP

应该什么戏曲都轮流学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戏曲的种类。.

TOP

政协委员孙萍炮轰教育部长周济歪曲她的‘京剧进校园’提案

  在政协会议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孙萍毫不留情地“炮轰”教育部长周济,在落实提案时歪曲其意思。“周部长,感谢您让我提出的‘京剧进校园’提案成为现实,不过样板戏这么多不是我的初衷……”面对孙萍当面“炮轰”,周济一脸尴尬。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教育部预备在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各选取二十个小学及初中推出“京剧进校园”试点,要求学生欣赏、学唱“国粹”京剧。但是,因为在十六个指定曲目中有九个是带有“文革”色彩的“革命样板戏”,以致这个项目广受争议。
    
  香港《文汇报》报道,孙萍说,她同时递上了由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牵头、冯小刚等42人联署的提案,要求教育部紧急调整相关做法。
    
  面对孙萍当面“炮轰”,周济解释在有关曲目推出前,已经邀请了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孙萍马上反驳:“我们这有这么多专家呢!政协的专家不是最顶级的专家了吗?梅葆玖不是专家?那谁才是专家?”
    
  面对委员的“咄咄逼人”,周济只能无奈地感慨:“京剧能够走进校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一年的音乐课一共二十首歌,其中只有一首京剧曲目。”他认为“京剧进校园”可以在尝试中推进。但孙萍仍然反对:“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有关措施)出台就不好收回来了。”周济最后向她表态:“你的提案非常好,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
    
  由于目前教育部制定的十六首“京剧进校园”曲目中,有九首都是“革命样板戏”,引起了文艺界政协委员的反弹。孙萍表示,最初建议“京剧进校园”,是为了通过京剧“国粹”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不是要把它搞得像音乐课一样,让每个人都能唱上一段”。梅葆玖则表示,若非媒体报道,他对此事完全不知情,也不了解专家论证的情况,“我们这老一辈的人一个都没参加”。他说:“我觉得这么着急就推出有点草率。”
    
  不过孙萍也承认:“从周部长的话音里,我感觉到调整曲目的可能性很小。听说光盘都已经刻了一亿多张了。”她透露,由于教育部在实施中悖离了自己的初衷,“搞得我现在压力很大,我都成了众矢之的了!所以我一定要站出来,把这个事给纠正过来。”
    
  出于这样的考虑,梅葆玖已经完成了一份提案,建议在“进校园”的曲目中增加爱国曲目《抗金兵》、反腐曲目《铡美案》等有内涵的传统戏剧,而样板戏“有个一两段、两三段就行了”。他的提案受到了42位文艺界政协委员的拥护,冯小刚、关牧村、郁钧剑、王安忆等知名人士都参与了联署。

[ 本帖最后由 shumi1 于 2008-3-10 10:57 编辑 ].

TOP

听说光盘都已经刻了一亿多张了。

洗脑发财两不误。。。.

TOP

ZT: 教育部将如何倒卖那一亿光盘

3月2日,我写过一篇博文《教育部不如一个聂卫平》,这篇文章不够辩证,因为没有讲到教育部也有强大得多的地方,比如它要出台一个行政命令,就一定能让某些人,或某组织,某机构,甚至某团伙大赚特赚学生的钱。
    这不,教育部虽然可以效法国家林业总局在华南虎事件上掩耳盗铃那样,对网络的强烈质疑装聋作哑,让公众看不清“在中小学推广京剧”的底下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但在今年政协会议上,一个叫孙萍的委员的质疑,还是让教育部露出了狐狸尾巴(详见<政协委员孙萍当众炮轰教育部>)

    一是教育部的行政命令“京剧进入中小学”,始作俑者虽然并非教育部,但那15首京剧唱段(其中10首是样板戏),却是教育部弄出来的;
    二是教育部规定的榜样戏曲目,“听上去”几乎不可能更改;
    三是教育部所谓的“试点”,并不意味着教育部想看看效果如何,再做下一步打算,而是很有可能随后就在全国推广。
    因为政协委员孙萍透露的信息,教育部已经刻了1亿张教学光盘。
    1亿张光盘是什么概念?
    先算一笔帐:
    2007年参加全国高考的考生人数是1000万,这个数字比当年全国高中毕业人数应该少一些,考虑到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对中国学生来说是“绝对律令”,所以估计差也差不了多少。

    以静态的方式计算,全国小学生和中学在校学生的总数是:
    小学六个年级乘以1000万,等于6000万人。
    中学三个年级乘以1000万,等于3000万人。
    以上总计,9000万人。

    看出点明堂了吧,教育部已经刻了1亿张京剧光盘,从数字上讲和当下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基本是吻合的。
    既然某利益团伙已奉教育部之命,投入巨资把光盘都刻好了,教育部怎么肯或怎么敢把那1亿张光盘说废就废了?这可是巨大的利益所在!
    教育部真是厉害,不鸣则己,一鸣惊人。   
    现在应该查一查这“1亿张光盘的买卖”了。成本是多少?准备发行给学校的发行价是多少,对学生的零售价又是多少?还要查一查教育部中有谁是受益者。

http://zhaomu.blog.sohu.com/81330628.html.

TOP

欣赏没有错、传承没有错;
错的是没有多样性、政治色彩太多和文化霸权。.

TOP

 53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