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4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家长须重视培养孩子的潜能

2、充分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为他扬长避短添砖加瓦。.

TOP

张老师,在这里能看到您的身影,真是太好了!画、文章很美。.

TOP

引用:
原帖由 又一乐乐妈 于 2008-5-29 09:44 发表
2、充分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为他扬长避短添砖加瓦。
又一乐乐妈说的真棒!.

TOP

引用:
原帖由 lilied 于 2008-5-30 11:39 发表
张老师,在这里能看到您的身影,真是太好了!画、文章很美。
我猜出你是谁了!很高兴!
有事可以发短信给我!.

TOP

【转贴 全球读经网 可名妈妈推荐的一份关于儿童美术的好文】儿童美术教育琐谈.

TOP

1无论辅导老师的方法有多么“高明”,只要把孩子作品的“原创性”给辅导掉了,使画没有了“孩子气”,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失败的老师。这说明他已经没有资格再教孩子了。.

TOP

2我上课从不教画法,孩子们大都是在画着玩时,不知不觉地上了我的“贼船”的。当孩子们画好一幅很漂亮的画时,他自己并不知道用的是那“一路”招数。.

TOP

3艺术这东西就这样,你越是急于想找它,它越是不想见你。当你不急了,神情放松了乱涂乱抹时,它又悄悄地自己找上门来,孩子的画更是如此。.

TOP

4没有画法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好的技巧,不留痕迹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TOP

5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人人都有艺术细胞,就看老师有没有开启的本事。.

TOP

6教给孩子一招是错误的,教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是对的。对孩子来说,绘画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思维活动。.

TOP

7孩子画的像不是错误,但如果老师要求孩子要画像就是错误了。.

TOP

8我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好鼓动孩子乱画。因为孩子在乱画时最能反映出他的个性。从中可看出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已掌握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孩子是一个做事严谨有条理的人还是一个办事热情、快刀快斧,画十分种就完事的人。当你了解了这些后,就好“对症下药”了。.

TOP

(待续).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这是偶上旺旺来,看到的最令人可心的帖子,那画真美。.

TOP

好好看哦,真是栩栩如生! .

TOP

看了孩子们的画和文章,唯有赞一句:太有才了!.

TOP



[ 本帖最后由 janetcea 于 2008-6-9 22:08 编辑 ].

TOP

2008-6-9.rar (1.48 MB) 女儿很喜欢兰兰姐姐的画,刚才就是她回复的,她还吵着要我把她的画放上来,她今年小二,也蛮喜欢画画..

TOP

谢谢楼上田园妈妈、quincy 、 janetcea几位家长的美言!.

TOP

回复 115#pm_simple 的帖子

士别三日的辛博(pm-simple)家长,
乘坐高速的电脑缆车;
从奇峰突兀的嘻哈学校,
滑落到色彩斑斓的蓬莱仙岛;
心思如蜂鸟在花间穿梭盘旋,
键盘击打游吟者的感受片断;
端午度假不忘选择远离喧嚣,
真实的自我寻觅云雾中的逍遥
……
请喝一杯牧童捧上的
山泉水沏泡的兰花茶!.

TOP

引用:
原帖由 janetcea 于 2008-6-9 22:07 发表
153345女儿很喜欢兰兰姐姐的画,刚才就是她回复的,她还吵着要我把她的画放上来,她今年小二,也蛮喜欢画画.
我尝试上传janetcea家长女儿的很美的画:

[ 本帖最后由 兰兰的好爸爸 于 2008-6-10 09:53 编辑 ].

TOP

传不上来!
显示"对不起,您的附件超过 ".jpg" 类型 500 KB 的限制,请返回修改"
不知谁能攻克这一难题!

[ 本帖最后由 兰兰的好爸爸 于 2008-6-10 09:53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好帖,好思想。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能否多赐教几招。小女中班,喜欢画画,每请过老师,家长不会画,怎么办?.

TOP

回复 127#pm_simple 的帖子

TO笛笛爸爸:
太好了,非常感谢!

我上传图片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传不上来时电脑显示“对不起,您的附件超过 ".jpg" 类型 500 KB 的限制,请返回修改”。

能教授一下这两张画上传的步骤吗?

再次感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茗茗爸爸 于 2008-6-10 15:03 发表
好帖,好思想。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能否多赐教几招。小女中班,喜欢画画,每请过老师,家长不会画,怎么办?
建议去小猪爸爸家长的博客看看,他是内行。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528860

转贴他的一篇文章供你作参考:


当今教育,教育当局是一派迷茫,可贵地在迷茫中坚持摸象。当今的父母,急噪噪摩拳擦掌,把孩子们推上学业竞争的战场。甚至连游戏玩也
带上竞争的功利,这就是中国的教育。
    也懒得说学科教育,说了也等于白说。只是最近看到许多觉醒的教育家和有先见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说到素质教育,中国人又有一个误区,好的素质就应该赚大把的钞票,否则一切归零。不晓得人生一世不是人人可暴富的,否则暴富者又何来那么得意。四周看看,其实能够暴富的人实在是最没素质,抢钱和捞钱本来就搀杂了许多卑劣,起码是不十分的雅。素质是什么?素质是遇金钱而不慌,遇美色而不乱。这两样在当今,却因为能够慌乱而变得富有情趣起来。
    跑题跑多几行,再说回来,好的素质实在是从小有好的教养,好的教养并不是语数外等等学科知识,知识只是知识,教养是文化,是艺术情趣堆积起来的修养。总算归到正题,当今的艺术教育也跟学科教育一样把孩子们教成了一群呆鹅,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中国是富有美好艺术传统的,甚至比西方更早开化,当西方人忙着鼓捣抽象色彩的时候,中国的唐宋文人早玩腻了泼墨山水和花鸟鱼虫,只是中国人不晓得,艺术不是学来的,而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的积累。大凡顶级的艺术家,无论东西方,常常非大师所打造,而是自学成材,自谋出路。而中国越到后来越崇拜名家,到现在一代不如一代。近现代出过凤毛麟角的几位牛人,一查,都与大师的嫡传无关,甚至是前人的仇敌。
    前写日子在泰康路田子坊与一位天津美院的教授攀谈,他笑道,千万别把孩子送进美院,再好的苗子一进一出就废了。他教废了多少学生,所以现在开个画廊了度余生,并不断呼吁警惕学院派对艺术的谋杀。
    那怎么学习美术?
    那什么又是美术?
    记得小时候我的美术老师姓谈,有人问他姓什么,他总是笑笑,谈也不要谈的谈,不晓得他现在何妨。我对小学老师记忆尤深的就两个,一个是两年级的班主任黄老师,一位就是教美术的谈老师。记得他第一节课告诉我们,什么叫美术,美术就是美的艺术,美术不等于画画,但画画也是美术。而我们当今的教育,美术即画画,画画即美术。美院教画画,学画去美院。
    还记得陈丹青先生在《纽约琐记》中描述美国的艺术学院,教美术的院系里没有一个画架,没有一丝油彩,他们教的是美学思维,绘画技巧大可以去社会上跟人琢磨,老师不教,因为技巧不是艺术。
    说到这里,大家都会疑惑,那到哪里学美术呢。实在还是开头说的话,修养的积累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而技巧,只要花一些时间练一练,根本不是问题。怕只怕没有艺术天分又不愿意修养的培育而硬要找个名家学技术,学到最后只是个冒牌艺术家,自欺欺人而已。.

TOP

帖子中的好句摘录:

当今的父母,急噪噪摩拳擦掌,把孩子们推上学业竞争的战场。甚至连
游戏玩也带上竞争的功利,这就是中国的教育。

好的素质实在是从小有好的教养,好的教养并不是语数外等等学科知识,知识只是知识,教养是文化,是艺术情趣堆积起来的修养。

艺术不是学来的,而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的积累。

千万别把孩子送进美院,再好的苗子一进一出就废了。

美国的艺术学院,教美术的院系里没有一个画架,没有一丝油彩,他们教的是美学思维。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8-6-11 14:18 发表
噢,改一下JPG的图像精度,精度降低自然图片大小就小了,这样就能塞进来了。
改精度的软件很多,我是用ACDSEE改的.
明白了!
玩电脑也不容易的!
很感谢!
(上面是一幅我屡传不上的画).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泡泡小镇

女儿超喜欢的。.

附件

扫描0002.jpg (477.96 KB)

2008-6-12 20:14

扫描0002.jpg

TOP

与小仙子邂逅

.

附件

扫描0001.jpg (286.79 KB)

2008-6-12 20:25

扫描0001.jpg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小孩的想象力真的是太丰富了!
她用画笔来描绘自己的心灵世界的向往…….

TOP

回复 138#pm_simple 的帖子

报告下,是学过的。
已把老师和您的回复告诉孩子了,她要我谢谢你们哦。

[ 本帖最后由 竹叶青青 于 2008-6-17 09:46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42#pm_simple 的帖子

眼睛好厉害滴。
舞蹈主要是作为体育锻炼。觉得现在孩子的快乐更多取决于家长。
暑假来啦,可以让他们玩玩啦。.

TOP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兰兰真是个心思细腻的小姑娘,很喜欢兰兰的画,真漂亮。.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们仨 于 2008-6-18 20:24 发表
兰兰真是个心思细腻的小姑娘,很喜欢兰兰的画,真漂亮。
谢谢!.

TOP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83887&extra=page%3D1
   
(转贴)六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重要问题和家长误区——胡晓珮

各位家长;今天要讲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6岁以前孩子绘画的重要特点和妈妈的误区,在此说的6岁不是绝对的标准,对7、8岁的中国孩子同样适用。
  大家知道,几乎没有哪个工作室的课程是对家长开放的,而我的课是经过5年的比较研究,可以说是走遍欧洲和北美后,并在国家教委的美术教育实验基地做了实验之后才拿出来的原创课程。无私开放的原因很简单:我希望从家长层面做起,使各位能身在其中,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和自主状态,能成为他们在美术创作行为中的朋友,使孩子有更好的环境,因为孩子毕竟是环境的产物,可是效果如何呢?
  部分家长的脑子是彻底洗过来了,但绝大多数还是一时糊涂,一时清楚,顽症在于用自己的“经验”来主观判断甚至干扰孩子,这又是什么样的“经验”呢?——约定俗成的、缺乏欣赏水准和艺术判断力、不知从何时产生的又似乎是顽固不化的经验。
  各位想想,如果你的宝贝头疼了,一定会马上送医院找专业医生检查,绝不敢自己做主乱吃药的,这是对他的身体负责,更不会送到江湖医生那里。同样,孩子在美术创作中,本来是这个毛病不是那个毛病,或者根本没有毛病,家长却大胆的充当起“专业”人士来判断“指导”,就不对他的心智负责么?例子举不胜举:有的孩子用色大胆随意,家长会说:别这么乱,你到底要画什么?孩子只能强迫自己从对色彩的直觉中抽身,画出一幅看似清楚的作品,妈妈会说:这多好啊!其实除了整齐僵硬,毫无美感。有的妈妈还会不耐烦的说:你什么时候才能画个像样的东西来呀?!而大多数妈妈会对自己孩子的作品表示谦虚,竟能当着孩子的面说:我觉得XXX画的真好,我们这个总是不行,没天赋吧?
  一个台湾的同行朋友曾对我说:真佩服大陆妈妈们的胆量,可以随便说孩子,我要不懂可不敢呀!今天我是对此深有体会,美术创作是每个孩子都会自然发生的一个重要行为,在这个行为中关系到年龄段的普遍身心规律、视觉发展规律、个体的不同心智成长水平,还涉及美术创作常识和各种审美原则,当我们不明白其中奥妙时,怎么可以有简单的指令和干涉行为呢?当然,这不能全怪家长。所以,我在此要必须讲讲6岁之前儿童绘画的几个重要问题,让各位在今后依然忍不住要当老师或医生时,可以有据可依。
   首先,是关于“形”的问题,这也是大家最为关心,也最易陷入误区的问题。 “形”是事物或物体的“形态”,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请注意,这里的“型”是经过塑造之后的“形”,“造型” 就是创造或塑造出新的超越物体表面形态的“形”,绝不是简单的描摹事物外形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 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 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对“形”的表现能力,出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呢?如果要求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画出像什么的形,岂不是荒唐之举吗?所以,不要奇怪,更不要焦虑,孩子们为什么会把各种各样长条形的东西都画成一条直线了!  “形”是具有共性的,比如画一只兔子,把长耳朵个性化地画成圆耳朵时,就不是兔子了,要准确的画一只兔子,需要理解它的构造和各种特征,再加上观察和表现时的心到、眼到、笔到的协调能力,才能实现,才叫画出了“形”。再想创造性地在画出富有个性的“形”,还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夸张,甚至动态的表达!可想而知,这其中的难度和所需要的理解力、表现力完全不是6岁孩子所能达到的。所以,如果在这个阶段去要求孩子画出你认为准确的“形”和“样”,就是不尊重孩子身心发育特征的无知。  因而,就出现了简单的模式化的“形”,如简笔画,是成人先勾出概念化的统一形状,再让儿童去模拟,这就叫会画画了么?画出孩子观察到的形了吗?错了! 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画出具有自我意向的“形”。 “意向”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方向,自我意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浓缩了对事物的朦胧认识、连接内心与外界之后产生的新的意识。 如果不受干扰,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些意识,还会表现在绘画中,会出现富有想象力的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形”,这个“形”是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是他们通过童心特别创造与热爱的“形”,如小娃娃、舞蹈的小人、汽车、恐龙,甚至鱼、轮船、火车、树木,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在我的比较研究中,一个中国乡村的孩子和德国孩子相比,这样的“形”都无一例外的会出现,只是打上了民族和环境的烙印。 而强加的、模拟的“假形”是什么呢?就是千人一面的、所有孩子画出来都一样的东西,如太阳、房子、小花、鸟等,来自中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却画出完全一样的“形”,表面看孩子会画很多东西,实际上却是不顾儿童对“形”的理解能力,用共性的“形”抑制住了孩子千差万别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对“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被禁锢成为单一不变的模式化后,直接损伤了孩子的右脑,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很多孩子不敢画心中的“形”,不敢去面对新的事物形态,或者自我否定对形的想象力,追求与别人一致,无法独立创作。
  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机构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抵制不顾儿童的阶段特征过早教授“图形”的行为,像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甚至不主张在8岁前给孩子输入固定的图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学术交流是,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面对一幅名画,探讨如何对8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教学,亚洲的代表主要是让学生临摹这幅作品,看水平和对形的掌握程度如何,欧美的代表却是让学生看作品,几分钟后就撤走这幅画,看谁能与自己的生活、情感、色彩直觉相结合,把它改造的面目全非?结果是每一幅作品都那样吸引着我们,充满了神奇与创新,又还留住了原画中某个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点,这是何等的差异! 过早的关注孩子画出了什么“形”,把这个认为他们是否有进步,是否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我想不应该再是工作室妈妈对儿童绘画的认识标准,大家应该进步了,更应该头脑清楚。
  另外,孩子运用这些具有自我意向的“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但如果自我的“形”被家长的无知所阻饶了,那故事也就失去了主角,而不存在了,所以,会画模式化“假形”的孩子,在画中就没有好的故事可讲,这是极为可悲的,实际上是丢失了想象力。
   说到这里,可能又会有妈妈担心了:我的孩子就没画出这种自我意向的图形呀!请注意: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特别好动的孩子,他几乎从未静下来画一幅完整的作品,另一个是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图形总是被否定,同时他的心理也存在着表达的障碍。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线条充满了与自身性格和力量相符合的律动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喜欢笔直的画一条线的孩子,他右脑的发散性思维特性一定是受到了某些程度的伤害,绘画是孩子的行为之一,这个行为同样是由大脑控制的,一定要符合科学的特征,线条的动与变才是正常的,符合此阶段孩子的天性。可以说,不怕画的“乱”,就怕“不乱”,我的课程是严格遵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更不敢违背与儿童天性自然契合的艺术创造规律,对每一个孩子而言,开启和保护他们的创造能力都是最重要的,大开才能够大合,“开”是开放的、无规则的,“合”是闭合的、有归属的,若先“合”,要再“开”就难了,而先“开”,在充分地体验与感受之后的“合”则是自主而完善的,不要在孩子的创想与感知能力还未开启之前就用规则将其“合上”。那对于你们的孩子将是莫大的灾难。工作室中有些孩子就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中,一方面,我们在积极启发,另一方面,又被家长焦虑的干涉,最后,我只能采取到期淘汰的方法。所以,当你们不加思考的说:孩子,你为什么总是画这些?老也不变呀?真让人着急!你看xxx都会画xxx了!一定要意识到这是极为可怕的伤害性语言,我经常听到妈妈们在一起讨论:我家孩子这么久了还只会画小人!我家的也是,好象没有进步。请认真琢磨几遍我上述的阐述,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允许再问我一次,仅一次啊!

另外,对色彩的直觉能力和视觉的敏锐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色彩的多样、调和之后无穷无尽的变幻,正契合了孩子们闪烁不定的跳跃式、发散式的形象思维特性,所以,加强对色彩的体验和探求、挖掘每个孩子各不相同的色彩直觉,在反复启发与引导后形成各自的色彩认识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但如何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获得自主的经验呢?同样要有尊重他们身心特征、尊重艺术规律的引导方法,所以,我的许多课程都为孩子设计了不同的条件,科学而艺术地引导他们形成对色彩关系的基本认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五花八门,但实际是循序渐进的课程了,其中所积极启发和调动的是他们对色彩的差异性感受,不可先入为主的告诉孩子1+1=2,蓝+红=紫等僵死的教条,这样会阻断他本来就有的探求能力和更加细微敏感的色彩分辨能力。
  美术除了被称为造型艺术,在今天还被称为“视觉艺术”,与视觉的感受紧密相连。在6岁之前,包括8岁之前都是对色彩的视觉敏感阶段,只是6岁之前的直觉特征更强于8岁之前的孩子,如果把直觉调动出来形成一种自我的色彩认识,对今后的造型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他们会在表达形态的同时可以自如地运用色彩,形成不同于他人的风格。而过早的强调“形”,还会阻断孩子的色彩感觉,使色彩被局限在“形”的条条框框之内,使得色彩的融和变幻等孩子能够领会和掌握的特点都被封杀在他们还不能理解只能机械模拟的“形”之中。
  可以说,这是目前最大的误区。  还有一些严重的误区是:  1、轻视过程,注重单一的绘画性结果,把美术活动简单理解为“学习”。  2、盲目比较,忽视自己孩子的个性,不懂得美术创作首先体现着孩子的行为特点。  3、错误认为孩子没有天赋或没有特别的兴趣就不能进行美术创作,其实“美术”对于儿童,首先是一个身心合一的动态行为,每个孩子都有通过美术来协调身心、创意表达、锻炼心智、获得新感受和审美经验的愿望和权利,只是有天赋的孩子会表现出非凡的兴趣,但这是极少数的,儿童阶段的美术绝对不是天才教育。
  目前,工作室的课程将按既定的设计和原则一步步的向前走,我认为,对于孩子而言,前一阶段的成效是显著的,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调动起了直觉和发散性的形象思维特征,更加理解色彩,懂得色彩变幻与调和的特点,有的还能自如运用,也能在创作中自由表达,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经历而嵌入意识之中,逐渐成为一种表现的能力。好几个刚刚在不同学校上学的孩子都骄傲的说:我在班上画得最好,老师说我的色彩特别棒!我发现他们在学校完成的是教条式的填色,但即使是这样,也显示出不同一般的色彩感觉和运用能力。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的课程将逐渐过渡到对形态的认识,将进一步调动他们对“形”充满联想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希望家长避开误区,更加尊重孩子所显现的自然特征。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六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重要问题和家长误区》摘录:

对“形”的表现能力,出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呢?

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

另外,对色彩的直觉能力和视觉的敏锐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色彩的多样、调和之后无穷无尽的变幻,正契合了孩子们闪烁不定的跳跃式、发散式的形象思维特性,所以,加强对色彩的体验和探求、挖掘每个孩子各不相同的色彩直觉,在反复启发与引导后形成各自的色彩认识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如果把直觉调动出来形成一种自我的色彩认识,对今后的造型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他们会在表达形态的同时可以自如地运用色彩,形成不同于他人的风格。
.

TOP

好漂亮.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