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真心请教

引用:
原帖由 sunying 于 2013-4-12 20:54 发表
孩子成长过程起起伏伏很正常。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比一个小阶段成绩的优异对未来更有益。初中更应该做的是放手。
确实如此,更应该放手。这个中心思想始终不要变。老师不太能够理解孩子在家里是怎么做的,很难提供有效的建议。

从楼主叙述的情况看,似乎孩子的自觉性还是不错的。这个自觉性体现在哪里?有计划吗?能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吗?如果还做不到,那就引导她去做。如果已经做到了,那就引导她关注计划的有效性和效率。

初中学习的关键是课前预习。
1、预习是自由思想的开始。体制教育的缺陷便在于使孩子失去自由思想的机会,通过预习,目的就是重新给予孩子机会。因为老师没有讲,所以学生的思想中没有框框。
2、预习有问题是正常的,爸妈不要教(除非是数学老师),让孩子把问题带到课堂,通过听课来解决。

所谓细致,我的理解是老师举一隅,学生去把另外三隅都去想想看。多数学生的问题在于课后的时间不够,忙于应付作业,没有精力去这样做。预习可以减轻课后的负担。例如,周末把下一周的数学作业简单的部分先做做,把下一周的语文课先看看(写写生字、翻翻字典、查网络了解背景),英语俺家的不预习也不复习都是看原版电影过的,等等。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异,可以探讨。.

TOP

预习是一种“乾坤大挪移”的功夫 并回复 13楼花儿心藏的妈妈 的帖子

昨天,跟一个预录上中的初三童鞋聊了一小会儿。
我觉得,预习是一种“乾坤大挪移”的功夫。为什么这么说呢?

预习可以先把能搞懂的问题搞懂,课堂上学的轻松些。同时发现搞不懂的问题,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如此,课堂效率较高。回家作业时,问题几乎都已经解决了,作业的效率就高。

如果不预习,直接听课,课堂上听起来累不说,还容易错过教学的重点。回家作业时,才发现有一两个问题没搞懂,于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复习解决,而且因为没有老师和同学参与互动,效率也低。作业的时间就拉长了。

看起来两种方式都要花额外的时间,但是两者的效率不同,所花时间的长短也就不同。

这个初三童鞋,我原来是认识的。上初中的时候,曾经送了我们一套数学奥数教材。我拿到手以后看了看,发现没法给我孩子用。因为上面写了很多东西。这孩子的妈妈说,其实并没有上奥数班,都是自己看书研究的,最后得了个小三等奖。

我想说的是,这个孩子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有的。这也为将来初中的预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预习有效,但也是一门功夫。童鞋要掌握这门功夫是需要引导的和大量的实践。可惜的是这门功夫,我们的体制教育往往不像国外的教育那样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这个事儿,所以,中国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专业的和普遍的滋养,总体水平欠佳,也就不足为怪了。

楼主,我可以打个小广告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3-4-15 12:09 编辑 ].

TOP

回复 13楼花儿心藏的妈妈 的帖子

做了一个自己发言的总结,详见: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id=68515#pid9279044.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