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60个人次参与评价】

行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钢丝之上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2-5-21 11:40 发表
老师不敢当

隔壁楼我推荐了一本书,里面专门讲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实我很愿意把这本书的内容给大家做个介绍,但是最终还是觉得应该每个家长自己去读一下。
既然那么多陪读陪练都过来了,想必多读 ...
找到了这本书的文本,是kindle格式的,我也给转成了文本格式。

但愿不又是讲解那个‘一万个小时’成功理论的书吧
记得以前看过论坛上一万个小时的帖子,当时有些困惑是理解不通的,比如:

1. 如果将姚明,丁俊晖,刘翔,李云迪四个人所从事的运动艺术职业打乱,都从小做对方的专业训练,那我猜测,他们三个从专业角度,都不会获得现在这样的成功。
这说明天赋决定了一个人的兴趣点,有了兴趣才能去为之拼搏一万个钟头而始终有兴趣不觉得枯燥。也就是说一万个钟头绝不可乱用,要用对方向才行。

2. 记得帖子里提过专业的人,通常是训练自己不足的地方,比如一个音乐学院绝不允许一个曲子完整的练,而只练每个细节。
不足的地方,一些细节,需要反复去训练,这个无可厚非。
但是所有完美无瑕的细节堆积到一起,就一定会是完美的整体吗?
我记得看过钢琴家鲁宾斯坦的介绍,他的演奏细节上错音是一堆堆的,但是观众并不易注意到错音,而且音乐作品整体的把握非常好。
这说明把握宏观的,整体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是细节的完美。人无完人,当整体和细节的把握不能都面面俱到的时候,我想孩子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3. 一万个钟头的概念,很容易被家长直接套用在语数外的学习上,为机械训,玩命做题找到理论基础。
但显然一万个钟头,应该指的专业技能训练,比如郎朗爸爸呕心沥血,看着朗朗玩命练琴,管他朗朗是否真心热爱音乐。所以一万个钟头的理论不应该套用在中小学生的通用的学习技能上。

。。。

[ 本帖最后由 snazkf 于 2012-5-29 23:13 编辑 ].

附件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rar (600.98 KB)

2012-5-29 22:53, 下载次数: 54

TOP

多谢水老师开了这么好的帖子。

巧的是,我们也刚刚经历了幼升小,刚刚只读了帖子的前面两页,但有些问题要向水老师讨教一下。

先介绍一下我们的情况。我是赞同有心素质教育的家长是敌不过机构教育的。
所以我们本来只想就读小区内对口的公立小学。后来有朋友说不经历幼升小,哪怕是失败的经历,是不完美的人生。于是试图找个学校经历一下,当时浦东好像只有实验学校可以报名了
考的内容是机考,其实就是图形规律题目,应该是比较完善的测试智商的题目。
考完之后,才大致了解到,这种考试有些讲究的,比如正确率要比做更多的题目更重要。
还有就是实验学校冬季会有幼升小的补习班,这个经过了一个实验学校老师的证实,确有这个班级,提前几个月训练。
社会还有类似的不少思维训练机构。
总而言之吧,我觉得跟CC之前的观点类似。他曾说过他儿子无法在奥数比赛中胜出,他本人可以得到三等奖。其实在我看来,只是他不肯机械训练,去套题而已吧。奥数比赛的题目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确实在考察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的。但是问题出在,所谓的考察数学思维的前提是大家都没做过相关的题型才有效果。否则考察的就是套题能力和准确度而已吧。
再回到实验学校的这套智商题,我觉得没有问题,在某些方面是绝对科学的。但是智商测试有个前提,那就是测试之前,孩子没有经过类似的训练,否则测出来的就一定是假的IQ。这就和刚才提到CC关于奥赛的描述是类似的。
我倒是相信会有孩子当时给出的是真实的IQ成绩,因为我儿子的父母本身就确实愚钝,IQ偏低。

我还有有些问题想要讨教的:
1. 为啥一定要报英语星级班。既然水老师的老帖强调过素质教育,而早期的核心是听。那亲子阅读就一定是正确答案之一。而星级班会讲些什么东西,在论坛里很容易得出答案的吧。所谓的亲子阅读,无非就读书给孩子听,或者给孩子听些绘本的音频。经历过亲子阅读的孩子,如果连英语都比不过星级班出来的孩子,这个有点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连我这种愚笨的IQ都不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水老师应该不大会在幼儿园阶段就动摇吧。国内的英语教育水平低的很,我给孩子读了不少的英文绘本,自己也听了不少的原版故事,这几天就听了好几遍BBC版本的长袜子皮皮,相对应的比如有的孩子报了几年星级班。我想如果幼升小面试英语的话,我儿子至少英语上会胜出的吧。当然是没比过的,也只是妄想,机构还是无敌的。。。

2.为啥一定要停掉英语四个月呢? 英语甚至从小学开始学,也一定能够学好的,所以学前停掉本来无所谓的。但是我想你们应该在英语上也走的是亲子阅读的路子,那亲子阅读的优先级就一定是最高的。亲子阅读我想有个必须的条件,就是不能间断的读给孩子听吧。会有什么最高优先级的活动,会导致英语的亲子阅读停掉四个月呢?

3. 我记得以前的帖子您提及过集中识字的问题,或者是007提到过,好像是只有亲子阅读不够,需要在某个阶段稍微集中识字一下。我注意到您的女儿处于开始独立阅读小说的阶段了。那么您是不是前段时间有过集中识字啊,如果没有的话,那是不是也意味着亲子阅读,也完全可以给孩子带来足够的识字量啊?
在孩子开始独立阅读小说的阶段,您是否还会每天坚持读书给孩子听呢?

4. 您提到‘当时我的女儿靠着听故事积累的语感在暑假里已经较快地突破了生字的平台,已经可以磕磕绊绊地读纯文字的中文儿童小说。这是一个上台阶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不说要增加阅读时间,反正是决不能削减阅读时间。如果在这个时候削减阅读时间,她向章节书过渡的这个过程将功亏一篑’
英语停掉,语文也在咬牙坚持不削减,是因为数学的缘故吗?孩子学前需要在数学上花这么多的时间吗?

之所以有这么多问题,是因为孩子正好同岁,我的IQ显然低的可怜。但也在试图抵制机构补习班的诱惑。除了钢琴外,我们并未上任何班。时间分配我们也很类似,只是你们的画画,我们是音乐。主要的教育活动除了玩就是讲故事。大班后,想起来教数学,直接用的美国数学教材,CC好像提及过这类教材。

[ 本帖最后由 snazkf 于 2012-5-30 00:03 编辑 ].

TOP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找到家长所能接受的平衡点是很重要的。比如CC之前提到的乘法的factor的问题:
‘乘法表在英文里边是“Facts”,我理解,这就是熟练以后不需要计算可以直接使用的计算结果。乘法基于加法。所以,多计算相同数字的加法就可以记忆越来越多的 Facts。例如:
问孩子 6x8 等于多少?孩子回答 42。家长不用指出其错误,而是降低数字,6x7,6x6,6x5 ... 6x1 总知道吧?然后再把数字加上去,6x1,6x2,... 6x8。反复循环,直到孩子恍然大悟,6x8 不等于 42,正确答案是 48。’


我儿子是今年上学,但我猜想,公办小学的数学老师,会大致在孩子一年级升二年级的暑假前,通知家长,暑假把九九表背下来。(我们暑假的时候,小学已经通知说要20以内的加减法速算暑假搞定才能上学 ,所以我猜想乘法学之前,老师也会如此安排)。

这时候,如果跟着学校的进度走,就必然是暑假要背99表的。如果暑假才开始用CC的思路体会乘法的本质,显然有些来不及了。为了应试,不背下来99表,孩子我想会在考试中处于下风,有失败感。如果背下来99表之后,CC的举的这个素质教育的例子就很难了。要求一个背下来99表的孩子,然后再对乘法的本质去探索,显然不符合逻辑,答案都记住了,为啥还要再去傻乎乎思考加法呢
所以如果想贯彻CC的这个思路,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提早进行这种素质教育,这样等到将来必须要背99表的时候。孩子应该通过对乘法本质的一段时期的探索,应该大致背下来了99表,或者是只要再稍微强化一下,背下来99表就是。 这种安排下,大致可以做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取得平衡,但要提前学,超前学习。
我并不反对提前学。但是乘法在美国小学,是在三年级学。所以我如果超前学,也是要适度控制超前的节奏。数学方面超前太多并无益处。这就跟孩子的身高类似,有些孩子长大后是高个子,但是小时候是小个字。所以先长的未必是高个子。真正的高个字也可能是晚发育。
数学能力也类似。有些孩子就是晚发育,体现在学习上,就是开窍晚,但是也许这个孩子才是真正有潜力,是个真正的数学方面的高个子。孩子是早慧还是晚慧,只有家长才知道。对于晚慧的孩子,就没必要孩子和早慧的孩子看齐。对于学前,因为孩子这个阶段更擅长模仿,所以有限的事件,给孩子多听听音乐,给孩子讲中文和英文的故事,数学上只要做到点到为止也是不错的安排。

可以想像大多数孩子在老师的安排下,必然是先背下来99表,然后再做题型,速算。这就远离了CC所说的素质教育的范畴,这些孩子成绩固然很好,但是基础一定会很差,也是有风险的。在这种方式下,乘法之前的加减法的基础会很差。乘法之后的基础也会很差。如此差的基础,到了初中当然也会够呛。学了几何也不会按照演绎的思维去学,也还是套题型,拿高分。很难想像,一个数学基础不好,不懂得数学思维的孩子,只会套题型做题的孩子,会在初中高中阶段学的很轻松。
所以素质教育未必没有机会。我还是看好CC的教育思路的

[ 本帖最后由 snazkf 于 2012-8-11 11:42 编辑 ].

TOP

呵呵,你没看到我在帖子里长篇累牍的提到几个问题:
1。 美国是三年级的才学乘法的。也许有人认为美国数学幼稚。但这不影响美国数学强国,而中国没啥现代牛x的数学家。
2。 晚熟的问题。也许您的孩子早慧,但并不代表我假设的这种超前学习可以无限超前,其实我认识一些小孩子,学前加减乘除都熟练掌握的也有很多。
3。我还提到,也许学前认真花些经历和时间弄数学。不如针对学前孩子的普遍特点,那就是对声音敏锐,模仿能力处于很高水准。有限的经历如果放在学习上,不如家长给孩子亲子阅读上,比如讲讲中文故事,英文故事上。或者多听听古典音乐上。
简而言之,把加减乘除短期内搞个很熟练,对旺旺的家长来说,是没啥难度的。
为什么不去这么做,这才重要。记得CC曾举个例子,对于钟表时间的认识,要一直讲到三年级。我想这必然有其道理。对于一个六岁中国孩子,暑假一个月期间让孩子对于钟表时间掌握是很容易的。
同样的道理学前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速算本身但从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风险。虽然可以通过某些操作降低这种风险。比如之前经过了几年的数数,扳手指阶段。不管怎么样,6岁精通20以内加减法的速算,也就数种可能,比如家长实施了一定机械的强化;比如家长在数学上投入的时间较多。否则的话,一个普普通通的6岁孩子应该不大会自发的达到速算的程度。由于我没有强调机械运算,加上我儿子比较笨,现在快7周岁,下个月上学,我们现在依然是扳手指的速度飞快。我本人也宁愿把这些时间,放在听音乐,跑跑科技馆什么的。对于学前的数学,我觉得扳手指数数才是数学。

所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按照自己的策略就是了。但是不轻易做短期内搞定某项数学技能的打算。比如为啥不一个月搞定钟表的认识,而是要一个几年的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我想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家长(甚至是学前家长)一个月搞定钟表是没有问题的,这不算高手。通过几年的长时间的学习,到三年级才掌握钟表,这才难啊

不轻易的短期内熟练掌握 其实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更难。我想CC反思机械训练,进而做几年素质教育的尝试,这是有益的尝试。对于我们这些后面的同学来说,都是有益的经验。我读完了CC的帖子之后,就仔细比对了美国小学数学教材和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美国小学一、二年级两年的教材加起来有1000多页,从运算技能上,也就是达到两位数的加减法,还不能速算。中国一年级的教材一百多页,薄了近10倍,也达到了两位数加减法的程度,而且还能速算。所以看起来美国孩子数学真的笔中国孩子差了很多。但是风险就由此而生。会有部分中国孩子其实一年级没有真正了解加减法的本质。只是由于机械训练,实现速算能力。这样的孩子,就如水老师刚才提到的,有可能没有真正掌握加减法,然后就开始学习乘法,这样就有风险的。这样就可能每一步的基础其实都并不好,但是由于中国题型的训练是很厉害的,总能让孩子在成绩上好看,进而掩盖了基础不好的事实。由于对题型的训练,可能孩子就丧失了对与归纳法,演绎法这些最基本的数学方法的实践。

[ 本帖最后由 snazkf 于 2012-8-12 07:20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