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当个班干部,哪有那么多“潜规则”

当个班干部,哪有那么多“潜规则”

当个班干部,哪有那么多“潜规则”

日期:2011-11-11 作者:李欣 来源:文汇报

    “为什么孩子竞选票数全班第一,可最后大队干部的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为什么孩子平时表现一直很好,在学校人缘也很好,选班干部时却落选了?”……时下,不少学校正在开展大队委员换届选举。在家长看来,当上班干部意味着获得更多锻炼机会,意味着孩子受到老师的肯定。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一旦落选,就会引发家长间关于竞选班干部“潜规则”的猜测。但是不少教育界的专家建议,对待孩子的挫折,家长更需要正面的眼光来,尤其是需要一些智慧来化解孩子的挫折感。
   
    李欣
   
    沪上某知名育儿论坛上,一位家长最近发帖说:“女儿在学校竞选上了班干部,可第二天老师却毫无理由地叫她让给其他同学。女儿回来后对我说,学习好、表现好都没用,老师只会选她喜欢的人做大队长。”
   
    让这位家长愤愤的是,女儿竟两次碰上这样的事。面对竞选失利,她要求女儿用成绩来证明自己,“老师对女儿的评价非常好,只说了一个缺点:性格太温和。既然你眼中的学生如此完美,为何对她这么不公平呢,做到这点很难吗?”尽管女儿已经对是否当选班干部或大队长看淡很多,可在这位家长看来,“这样关键的一学年,能否当选毕竟和小升初或多或少有些联系,面对这样的事又如何去释怀!”
   
    这位家长的帖子引得不少网友议论纷纷。有家长安慰说,“还是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吧,有时事情也未必像想的那样。女儿班级的大队长也是教工子女,成绩一般,但我几次接触下来,发现小姑娘蛮好的,负责、认真,安排事情很有条理,老师喜欢也是很正常的。”
   
自家的孩子未必最最好
   
    “我还真遇到过家长来质疑班干部选举结果。”本市中心城区一所学校的大队辅导员王老师说,事情的起因是有位同学将他看见的唱票情况透露出去,说“你的票数明明很高,但是你没被选上大队委员。”最后,弄得家长通过各种关系私下调查选举情况,令老师也不堪其扰。
   
    “我们向家长解释,最后的唱票情况并非如那位同学所见,他只是看到了部分票数情况,并没有看到总的票数。”王老师说,另外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认识也有局限性,“一些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最优秀,但实际上,这种优秀仅仅限于在班级里的情况。大队干部是年级乃至全校的选举,或许你的孩子在全校的知名度还不高,影响力还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王老师坦言,在大队委员竞选中,并不一定票数最高的人就能当选大队长,“往往要结合岗位分工和孩子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考虑,毕竟一位好的大队委员相当于半个小老师,票数并不能代表一切。”王老师说,有些学生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但也会因此得罪班里的一些同学。“学生投票时比较看重人际关系,这些做事认真的学生可能票数就会低一点,他们心里也很委屈。对于最后的选举结果,老师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微调,毕竟这些学生的工作热情也要保护。”
   
家长何必比孩子还较真
   
    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小学生的家长对孩子能否当上班干部比较在意,一方面一些家长想通过当班干部激发孩子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当上班干部后,更有机会被评为区级、市级三好学生,成为今后升学的敲门砖。“其实孩子都是明眼人,绝大多数老师在班干部选举中会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虹口区某小学周老师说,如今大队选举都是学生民主投票,公开唱票。
   
    周老师曾碰到一位家长非常在意孩子是否当选,“这位爸爸自己在上学期间都是大队委员,因而对儿子有很高的期望。”竞选过程中,这位爸爸坚持儿子一定要当选,一直给老师打电话,一打就是半小时,反复强调自己对儿子寄予厚望,态度十分强硬,“简直就是给老师下死命令,弄得老师也很尴尬。”
   
    孩子落选,有些家长甚至会买一个队长标志,自己给孩子戴上。“我们建议,家长不要太看重结果。老师平时也一直对同学强调,一条杠杠一条责任,不要让孩子认为当干部就是各种特权的延伸,要引导孩子树立为大家服务的意识。”
   
别让班干部选举参杂“官味”
   
    事实上,现在在不少学校,学生人人有岗位,“这不是为了摆摆平,而是为了让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闸北区一所小学的老师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人都有岗位,而且都是服务岗位,是这所学校的特色。这所学校的学生家长董女士说,女儿在这所学校读二年级,从没参加过班干部竞选,“她可能担心自己选不上吧”。但女儿曾经担任过“电风扇管理员”、“服饰员”和“守时员”等,“现在的老师很有创意,居然想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头衔。”董女士说,女儿在做电风扇管理员时,任务就是夏季负责开关电风扇,大人们觉得这项工作实在很不起眼,但女儿却干得很起劲。“我时常对她说,做电风扇管理员体现了她的身高、座位优势,鼓励她要多多为大家服务。”
   
    在如今的班干部选举中,有的班级可能为了平衡“僧多粥少”的局面,创造出名目繁多的班干部头衔。但在不少学校老师看来,如果头衔的创意合理,从名称上淡化学生的“官位”意识,体现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董女士也说,女儿自从做了守时员后,从来不睡懒觉,总是提早到校检查每位同学是否按时到校,这间接培养了她的好习惯。
   
【专家观点】
   
    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学校竞选班干部是否有潜规则姑且不说,但有一点需要强调,学校和家长都需要看淡‘选举’中的‘官味’和等级意识,更多地强调岗位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家长之所以对中小学的班干部竞选这么在意,可能对班干部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如果做了班干部,就享有了某些特权和优先权,比如可以向老师打小报告,可以管别人了。由此还会出现“学生贵族”和“特权阶层”的说法。就此,学校应该反思:班干部到底是做什么的?是为同学服务的,还是享有某些特权的一群人?班干部是否也可以考虑改换一个名称?学校在班干部选举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淡化选举中的“官味”和等级意识,强调人人都是班级管理者,让更多的孩子在各种岗位上进行锻炼。
   
    对于家长来说,当孩子遭遇不公正时,该如何帮助孩子,这也需要家长的智慧。孩子在选举中没有获得成功,家长可以觉得不公平,但如果你把这种怨气和社会的不公、丑陋,直接发泄给孩子,可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给孩子造成消极的态度:反正我努力也是没用的。
   
    建议家长以积极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竞选,即便孩子落选了,即便孩子遭遇不公平了,那也不妨把它看成是接受挫折教育的一次好机会。告诉孩子,也许你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让孩子知道,他的努力不会是白费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找老师协调,当然不是跟老师纠结班干部竞选,而是让老师一起帮助孩子调整,重新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出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