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太子妃升职记》下线,为啥小伙伴们恋恋不舍?

《太子妃升职记》下线,为啥小伙伴们恋恋不舍?

《太子妃升职记》下线,为啥小伙伴们恋恋不舍?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太子妃升职记》下线,为啥小伙伴们恋恋不舍?
原创 2016-01-22 刘超 ijingjie

 
点击图片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剧评】
 
1月20日热播网剧《太子妃》被下线,众小伙伴们分外难舍。此剧为何一夜走红网络,被千千万万年轻人追捧、谈论,成了一个令很多人困惑的谜题。从更深的层面看,在于它触及到了现代年轻人内心中三种极为深层的心理需要:逃离孤独、真诚无伪,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文| 刘超

 1月20日,网络热播剧《太子妃升职记》被“下线”,据说是被国家广电总局视为“有伤风化”,一直追剧的小伙伴们突然群体性陷入“莫名惆怅”,微博吐槽此事上了热搜。
 
 2016年跨年之际,由乐视网制作播出的一部名为《太子妃升职记》(以下简称《太子妃》)的网剧火爆全国——点映率破二十亿,微博话题量过十亿,成为各大话题榜榜首。网友直呼中毒,看了就停不下来,在年轻人中更是掀起了太子妃热潮。
 
“太子妃”为何走红?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一个花花公子穿越到古代,变成了当朝太子妃,又成功“升职”为皇后的故事。“被穿越”的太子妃张芃芃有着漂亮的脸蛋,出身望门贵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却苦于一直不受太子宠爱。当帅哥附体之后,张芃芃作为一个女儿身男人心的奇妙存在,性格发生了大反转,聪明机智、洒脱不羁,反而逐渐俘获了太子的心。此后,她便游走在太子与全国最帅的男子九王爷之间,无数次地转危为安,颠倒众生。
 
《太子妃》的走红貌似很没道理,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该剧的制作费不过两千万,在众多网剧中只能算作中游,与同为乐视网自制剧《芈月传》的两亿投资无法相比。全剧毫无大场面、大明星、大导演,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反而充斥着低级特效与影楼造型,廉价与山寨的味道扑面而来。
 
剧情漏洞处处,明明是历史穿越剧,将军们却背个木框子打仗;太医戴着Chanel的帽子;皇子皇孙清一色穿短裤凉拖……如此神剧,为何会一夜之间走红网络,被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追捧、谈论,成为了一个令很多人困惑的谜题。甚至在影视界业内,《太子妃》的火爆也令人始料不及。
 
有人认为其走红原因是演员的颜值高,清一色美女加俊秀型男;有人认为是笑点多、雷点多,搞笑轻松;有人认为是设定好,男人穿越成女人有看头;有人认为是会营销,什么全国最穷剧组,全剧最重要演员是鼓风机等。从更深的层面看,这部剧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现象,还在于它触及到了现代年轻人内心中三种极为深层的需要。
 

 
弹幕群体吐槽,逃离孤独?
 
《太子妃》触到人们的第一种心理需要,是逃离孤独。
 
网剧不同于一般电视剧,制作方是一些视频网站,受众群体则多是十几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很多人漂泊在异乡,或求学或工作,内心充满寂寞与孤独。人是群体性的动物,即便是娱乐也希望能有人陪伴,能一起哭、一起笑。正如每年春节回家,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并不是因节目多么精彩,而是享受这种以电视节目为中介的人与人的联结与互动。
 
当人们在网上一打开《太子妃》时,一行又一行五颜六色、妙语连珠的弹幕倾泻而出,瞬间将原本的画面覆盖。弹幕(barrage)原本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用大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后来一个日本视频网站推出了一种特别的互动形式,允许观众一边看动画一边发表评论,评论的内容以字幕形式滚动出现在视频中。此后,这种大量字幕形式的评论同时出现在屏幕的现象就被称为弹幕。
 
弹幕的特点正是实现了不同空间的人们的联结与互动。网友们一边看视频一边发表评论,相互比较谁的评论精彩幽默。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剧情,转而可以积极参与其中;精彩的看点也不再仅限于剧情本身,网友的妙语也成为一大亮点。
 
在这种奇妙的即时互动中,人与人建立起了一种关系,编织了一张关系之网。不是一个人守在电脑或者手机前看视频,而仿佛一屋子的人一起看视频,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讨论着。人群的互动拉近了与剧集的距离,也温暖了各人寂寞的心。
 
《太子妃》是目前对弹幕利用的最好的网剧。乐视特别与专门做弹幕的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合作,为网友搭建了一个专门吐槽的平台。在剧情设置、服装背景、造型设计、台词设计等各个方面,导演与剧组都特地埋下了众多供吐槽的槽点,有意地、推波助澜地引导大家吐槽。于是这部剧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越骂越火,越火越骂,甚至很多网友不是冲着剧情,而是冲着弹幕评论去看剧。
 
迎合腐女文化,真诚无伪?

 
《太子妃》触到人们的第二种心理需要,是真诚无伪。
 
有人说污、腐、穷是《太子妃》火爆网络的利器。穷比较好理解,全剧预算有限,很多布景与道具都很廉价,堂堂皇后的头饰都是塑料制品,而且还和宫女戴的同款。雇不起演员,大臣上朝稀稀拉拉只有几个人。
 
相比穷,污与腐更具争议,也更加吸引眼球。太子妃张芃芃由于是女儿身男人心,经常打量其她妃子,还时不时地对侍女说一些让人脸红心跳的情话。与此同时,导演也不忘经常有意制造男人之间的暧昧剧情。
 
其实这些污,特别是腐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所谓的腐女一族。腐女子(ふじょし)指喜欢BL(Boys’ Love),也就是男男爱情(即男同性恋)的女性,年龄主要分布于15-25岁之间。腐女文化是一种发源于日本,流行了几十年的全球性亚文化,市面上有大量迎合腐女趣味的漫画、动漫、小说。当一个人自称腐女时,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她们并不觉得身为腐女有什么丢脸的,相反颇有一种“我是腐女我自豪”的倾向,对经典的BL作品津津乐道。
 
腐女文化的流行可以看作是一种叛逆,也可以看作一种对真诚情感的渴望。腐女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距甚远,不被认同。越是腐,我越喜欢,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叛逆。相比叛逆,腐女文化流行更深层的原因是现实太多虚伪,只有寄托于虚幻。
 
现实的爱情,特别是正常男女之间的爱情尽管山盟海誓,却牵扯太多的情欲与功利色彩。相比正常男女爱情,在腐女的眼中男与男的爱情更加唯美、忠贞,也更符合他们对真爱的向往。BL小说的别称正是耽美(たんび)小说,意指“极度的浪漫与理想化”,不容一丝的人性丑恶。在很多同性恋影视题材中,也常出现类似的对比,一边是异性恋人的朝三暮四,一边是同性情人的至死不渝。
 
《太子妃》抓住的正是这种人们对真诚的渴望,有网友评价说它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有人说:“这部剧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的不装。”在很多电视剧不惜成本高调宣传,又是声称斥资多少亿又是声称专家推荐还原历史时,《太子妃》明目张胆地告诉观众:没错,我就是在胡扯!这种行为反而让年轻人觉得真诚与可爱。贯穿全剧的污腐情节,毫不掩饰地胡编乱造让人一眼看穿,都在明里暗里地满足观众对于真诚无伪的渴望,有网友对此评价为“雷得清奇,污得耿直”,可见一斑。
 


人人都爱玛丽苏,无条件爱?
 
《太子妃》触到人们的第三种心理需要,那便是被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太子妃》可谓是一部典型的“玛丽苏神剧”,这几年此类型的电视剧其实并不少见。例如《武媚娘传奇》、《甄嬛传》、《步步惊心》、《继承者们》等,是老套却又屡试不爽的吸金神器。
 
玛丽苏(Mary Sue)是美国作家Paula Smith创造的一个角色,第一次出现于1973他创作的一部同人小说《A Trekkie's Tale》。Trekkie是Star Trek fans,即星际迷航粉丝的别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星际迷航系列影视作品风靡欧美,出现了一批以星际迷航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作品。
 
这些作品层次低劣,很多是将自己带入原作经历惊天地泣鬼神情节的作品。Paula Smith为了嘲讽这种现象,创造了玛丽苏这个人物,她是企业号飞船上最年轻的上尉,只有十五岁却精通从艺术到动物学,空手道到扳腕子的几乎所有技艺,俘获了所有男性的心,最终在拯救了全人类之后忧伤地死去。后来玛丽苏就专指那些完美到无懈可击,受所有男性喜爱的女性形象,还被进一步区分为了完美苏、平凡苏、迂回苏等不同类型。
 
在《太子妃》中,首先出现了一个完美苏——江映月,美丽动人、能歌善舞、善解人意,太子和赵王为了她不停角力。也许太过完美的角色会使观众产生距离感,因此江映月注定成不了女一号。然而,女主角张芃芃却是一个平凡苏。她身为太子妃,不仅大大咧咧、不懂礼数,还诸多陋习,毫无修养可言。可即便是这样,依照玛丽苏神剧的逻辑,依旧有几个或高贵、或冷艳、或呆萌的王子围绕在她身边,为她神魂颠倒,对她呵护有加。
 
《太子妃》中,太子、九王、杨严就是围绕玛丽苏张芃芃的王子。他们对张芃芃爱得死心塌地、无怨无悔,却又毫无理由。从正常人的角度看,张芃芃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闪光点,可以使王子们如此着迷。然而,正是这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设定,这种被无条件爱与接纳的剧情,打动了无数少女的心,迎合了无数期盼。


 
走出“娱乐逃城”
 
弹幕文化、腐女文化、玛丽苏现象分别满足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逃离孤独、真诚无伪、无条件被爱的期盼。可惜的是,这些满足不仅是暂时的,而且是虚幻的。
 
弹幕中的互动与狂欢永远隔着电子屏幕,难以从中建立真实的亲密关系。当弹幕狂欢落下帷幕,空荡房间中弥漫的是更加可怕的孤独与惊悸。腐女津津乐道的BL感情也仅仅出现在虚幻的动漫与小说中,而现实生活中的恋情,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谎言与背叛总是难以避免。平凡态的玛丽苏更是一个一戳即破的美梦,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世间人与人之间的爱总是彼此索取、互相算计,哪里能找得到无缘无故无条件接纳的爱?
 
在人们内心中,的确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空洞,它深不可测、还如饥似渴。艺术家们创作各类作品——小说、诗歌、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试图安抚现代人越来越无处安放的灵魂,填补人心中的空洞,使人摆脱这种深深的绝望与无助。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全球的娱乐产业恍然已联手建造起了一座“逃城”,以供那些彼此疏离、渴望被爱又害怕伤害的现代人暂时居留。
 
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有各种新奇的、有趣的、满足我们各种欲望的娱乐产品出现,在技术和网络的推波助澜下,只要我们一塞上耳机、点开屏幕,便能立即进入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花花世界,浑然忘我。
 
实际上,许多逃进“娱乐逃城”的人,内心也并非不追求美好善良真爱,只是由于现实太过残酷、教人绝望,于是他们宁愿捂住耳朵、蒙上眼睛,在电影、音乐、各种剧集里保留自己那一点纯真,寻找心灵的慰藉。
 
可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却甘愿降生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他没有带着一丝的欺骗狡诈与自我防卫,“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象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象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非但自己如此,他还要求跟随他的门徒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添补内心虚空的文化与方法,都是暂时的止痛剂,或是麻醉剂。但即便是再成功的艺术作品、再发达的技术手段,所能给人的也不过只是一时的慰藉。更糟的是,使我们不自觉地饮鸩止渴。因为若有一日我们还在罪中,我们的内心就没有真正的平安,我们不仅与上帝为敌,更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人乃至与自己为敌。“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上帝的儿子耶稣“道成肉身”进入这个世界,恰是为了彻底地胜过这世上的罪恶,将他的子民从罪孽过犯中买赎回来,用爱取代孤独,用真诚取代欺骗,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死亡,反得永生。唯有在耶稣基督里,逃离孤独、真诚无伪、无条件被爱与接纳,这一切的问题才会寻着根源,得到彻底的解决。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