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150年的委身

150年的委身

150年的委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150年的委身

原创 2015-12-16 郑期英 OC举目

作者按:今年(2015)是中国内地会建会150周年(1865-2015)。这150年,内地会宣教士们走过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风风雨雨——教案,义和团,军阀,对日抗战和国共内战……许多宣教士在他们人生风华正茂的时期,埋骨异乡,为的是把福音传给上帝所爱的中国。

在此记念感恩上帝借着内地会对中国教会的贡献之际,仅以10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聊表心意。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13期。
原文标题:《死在中国的心志》

在我信主、事奉乃至献身的过程中,宣教士的传记对我有很大的激励。其中,中国内地会(ChinaInlandMission,现改称海外基督使团OMFInternational)宣教士,对主彻底委身的生命,最使我敬佩和羡慕。

历史学者王治心,在他所写的《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夸赞在众多西方宣教士中,“最能吃苦牺牲的,莫如内地会中的西教士”。内地会能得到这个评语,和内地会甄选及训练宣教士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宣教士的甄选与训练

当年,要申请加入内地会作宣教士,必须清楚上帝的呼召,且“为救灵魂的缘故,愿意过任何生活,及忍受任何环境,真实地渴慕救灵魂的人。”

1933年,亨利‧福斯特(HenryW.Frost),在内地会出版的刊物《中国百万》(China'sMillion)中,写过一篇《宣教士的呼召》(AMissionaryCall),提到甄选出的宣教士,必须有以下的表现:

要有强健的体魄,能忍受外地的气候及艰苦的环境。
要有受教的心,有充足的记忆力,学习一种艰深的外国语文。
要掌握上帝的话语,能清楚有力地向未信者及当地教会传讲福音。
要操练属灵生命,建立一个信心、祷告及与上帝同行的生命,并能与人愉快地相处。

由于内地会是一个信心差会,同工没有固定薪资,也不容许宣教士自行募捐,宣教士必须单凭对上帝的仰望与信靠而生活(在许多宣教士的传记中,都曾提及生活费汇款常因邮政或战乱延误,以致反而经历上帝信实的供应)。因此,对上帝的信心和传福音的热诚,便成为申请者的必要条件。

戴德生与玛丽亚



对申请者的妻子亦有要求,必须夫妇同心,合成一对宣教士。内地会规定:

“除非你的太太作一个真正的宣教士,而不光是一个太太、朋友,或料理家务的,否则,请你不要加入。在结婚之前,她必须最少能读一本中国白话的福音书……你的职务需要你常常离家,当你不在家的时候,她必须乐于和中国人相处。”

此外,内地会宣教士进入工场后,都必须接受严格的语言训练,这传统一直保留至今。笔者认识的多位内地会宣教士,观其中文程度,不仅说话流利,其用词遣句之美,常令不少中国人汗颜。

道成肉身的实践

1865年,戴德生创立内地会之始,特别强调和中国百姓认同,这种“道成肉身”的精神,表现之一,就是所有内地会的教士,都必须穿中国式衣服。当时,男士需将前额的头发剃掉,后头装上一条假辫子,穿着长袍马挂;女教士们要穿传统中国妇女的衣服。这规定虽遭其他差会宣教士议论纷纷,亦有少数内地会宣教士拒绝遵守,但由于身穿华人服装带来的效用渐被肯定,内地会仍维持这项特色。



当初,每位申请加入内地会的宣教士,都必须抱持“死在中国”的心志。以当时中国内陆的环境,水土不服、盗贼、山险,的确有不少人埋骨异乡。

从世俗的角度看,他们中间那“横溢的才华,文明世界才能‘赏识’的尊贵教育背景,雄伟的气概,岂非都埋没于荒山野岭?在那里的人还不晓得,多少的才华、睿智,‘浪掷’在他们身上?”

然而,他们的感受却是,

“千万别为我可惜——基督应许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在来世必得永生。’

“那些替我惋惜,认为我‘舍弃’了父母、兄弟、姐妹、房屋、田地的,其实不知道我已经得了‘百倍’。在中国西南的栗僳山地,我的父母、姊妹,何止百倍?……房屋?田地?这世上最迷人的高山峻岭,任何的房屋、土地,任凭我求取。我可以走上几天的路程,凡我脚掌所踏之地,只要我喜欢,都是我的!”

正是这些“隐藏的、全然委身的”生命,让中国的高山野林中,也开满了福音之花。

作者注:最近重读《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1832-1953)》(建道神学院出版)及《同行二里路》(海外基督使团出版)两书,感触良多,特撰此文,与有共同心志者互勉。

作者郑期英,《举目》主编。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