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究竟是谁摧毁了我们? ——观电影《夏洛特烦恼》

究竟是谁摧毁了我们? ——观电影《夏洛特烦恼》

究竟是谁摧毁了我们? ——观电影《夏洛特烦恼》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究竟是谁摧毁了我们? ——观电影《夏洛特烦恼》

原创 2015-11-09 雷鸣 ijingjie

点击图片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 【热点影评】
文| 雷鸣


夏洛彻底迷失了,以至大春都成了他羡慕的对象,“大春啊,我真羡慕你能像个傻子似的活着。”太多的拥有、算计和复杂,带来迷惑、迷茫、迷失,甚至沉沦。摧毁夏洛的,表面看起来是冬梅的结婚和秋雅的背叛,实则是他自己:他的追求、他的梦想、他的欲望和执念。


电影《夏洛特烦恼》表面看起来只是一部讲述中年危机的影片,然而看看这样一部没有明星大腕、没有高档制作、没有知名导演的“三无”电影,竟然在《港囧》等大片中逆袭成功,上映第4天就拿下了单日票房和上座率的双料冠军,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黑马。截至10月底,电影上映一个多月后,票房高达十几亿元。

它之所以成功,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影片透过中年危机,在泪点与笑点的交织中,向人们揭示了美梦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并在共鸣当中带来各自的审视和反思,以及面对善与恶的张力中人性所呈现的复杂和纠结面。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夏洛在进入梦境前曾说过一句话:“我从来没有做成过一件事,而更可悲的是,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当夏洛进入梦中后,渴望摆脱旧有的一切,期待拥抱属于自己的梦想。他报复了羞辱过他的老师,一路踏歌而行,追求到心爱的梦中情人,让失望的母亲重展笑颜,甚至成为知名作家、音乐人、网络红人,可谓功成名就。

然而,这样筑梦的人生,却没有给夏洛带来满足,反而仿佛陷入另类咒诅:虽有婚姻,却没有家;虽有朋友,却无知己;虽有钱利,却无满足;虽有家人,却无亲情;虽有一切,却无喜乐。

夏洛彻底迷失了,以至于,连大春都成了夏洛羡慕的对象,“大春啊,我真羡慕你能像个傻子似的活着。”大春:“看你说的,这哪是像?”反倒是影片中,质朴纯真的大春,活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本我,反倒过得简单而快乐。太多的拥有、算计和复杂,往往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诱惑、失去和伤害,而其最乐观的过程也仅仅是痛并快乐着。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与这过程相伴的迷惑、迷茫、迷失,甚至是沉沦。

虽然歌曲《人在旅途》中唱到“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然而,现实却是,人很难如此洒脱。因为人往往在逐梦的过程中,不断收获的同时,也不断失去着,包括原本的单纯、梦想、善良、感恩、爱心……到了后来,往往已经失去了自我:我已经不再是我,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

影片最后夏洛得了HIV,这是他花天酒地的必然结果,甚至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他故意使然。从他宣布永远退出乐坛,以及知道自己得了HIV,却毫无惊讶和痛苦,甚至不配合治疗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此时的夏洛已万念俱灰:活着已不再是幸福,也许只有死亡才值得拥抱。夏洛想以死亡来结束自己的人生。摧毁夏洛的,表面看起来是冬梅的结婚和秋雅的背叛,实则是他自己:他的追求、他的梦想、他的欲望和执念。正是这一切将他逼进死亡的牢笼。因为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带着些许盲目,以至于会将梦想,随着时间维度的拉伸,不断的偏离,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直至变成噩梦。

所以,夏洛的人生剧本虽然换了,结局却更加凄惨。因为心没有换,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曾说过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然而,这句话,稍微进行一点前瞻或许更加明了:“我们的思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会养成习惯,我们的习惯会塑造我们的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这就是为何圣经会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或译: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

所以,人生的悲欢离合,外在因素或有影响,然而人内在心灵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虽然现实一切都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当夏洛从梦中回来之后,因为他的心改变了,所以他的婚姻竟然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夏洛抱”也由此诞生。否则,一切爱情之甜蜜,生活之满足,家庭之温馨即或不会死在自己的手上,也会惨死在岁月这把杀猪刀上。所以,某程度上,人心真的需要一颗指南针,为多变的心灵,指引一条平安稳妥的方向。



人之所以不幸在于贪心

不过,夏洛并没有这种指引的帮助。他渴望探出现在的围墙,搆到外面幻想的花园,撷取渴望已久的花朵。

所以,夏洛为了参加梦中情人秋雅的婚礼,竟然瞒着老婆租了衣服,借了豪车……甚至醉酒后在婚礼现场向秋雅深情表白。

表面看起来,夏洛似乎是为了面子,是自作自受,而实际上,那是夏洛的心结,因为秋雅是他梦碎的焦点。更可悲的是,夏洛完全意识不到,自己之所以如此荒唐,是因为他下意识的就会受到蔡戈尼克效应(或契可尼效应)的影响。

所谓“蔡戈尼克效应”,就是: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初恋。“蔡戈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等,这就叫“心理张力”。人会不知觉当中被这种心理所驱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驱动所衍生的需求,大都仅仅是马斯洛所提人性七个需求当中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而非“成长需求”。就夏洛而言,其梦中的需要,也仅仅是现实中“自尊的需求”欲臻至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却导致需求的彻底破碎。这驱使夏洛转而欲在梦境中寻找现实中的温情:想回到曾经,寻找深爱自己的马冬梅。

当夏洛再次见到马冬梅时,马冬梅局促不安的说房子太小了,夏洛的一句话振聋发聩:“家是不分大小的。”然而这样厚重的看见,却更增添了心酸。马冬梅丈夫大春的出现,让夏洛最后一丝残存的憧憬化为落荒而逃的狼狈。期待的美梦再也走不到可以破镜重圆的曾经。也许这正是歌曲《人在旅途》所要表达的内涵:“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很多的时候,人总是失去了曾经,才知道对拥有的珍惜。

当夏洛找到大春,恳求他说:“我把一切都给你,你把马冬梅还给我好不好?”这个从未发过火的“傻子”,竟然狠狠“嘭”的一拳打在了夏洛的脸上。这声脆响道出了一个极大的讽刺:连一个傻子都知道什么是最宝贵的,反而是这个世界上太多的聪明人苦苦追寻海市蜃楼的幸福。这正道出了现下人心的盲点:我们苦苦追求着远方的幸福,却未曾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就在身边灯火阑珊处。

圣经当中说:“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6:8)。幸福不是拥有的更多,而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态度。人之所以不幸在于贪心,而欲望的人生,催生的只有悲剧和恶梦。所以,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拥有的时候,又觉得稀松平常。然而,理论上的知道,并不会为实际的行动提供任何动力。所以,圣经当中还有另外一句话:“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也就是说,真正的富足是,知足之上还要再加上一点:敬虔。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位信仰的对象。圣经中的使徒保罗原本是一个支搭帐棚的人,谈不上富足,更没有什么钱财,然而,他却活的非常超越和满足,正如他自己对腓立比教会的人所言:“我靠主大大地喜乐……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0-13)。

相爱的两人怎能不分离?

另一方面,男人最在意的是自己的面子,亦如夏洛借用小舅子的豪车,租用的撞衫“鸡毛装”,又如夏洛欲出资创办的杂志名:《男人得装》。为了面子竟然可以什么都不顾,甚至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也在所不惜,就如影片开始不久时,夏洛在难圆的破镜前,喊出的:“离婚!!”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各自的坚持(不管是面子也好,梦想也罢),会很自然的将原本相爱的两个人推向相反的方向。就好像两个相爱的刺猬一样:爱,使我们本能的想靠近,而刺痛又使我们欲远离。这种纠结的人生张力,常常使原本相爱的两颗心,谱写的不再是浪漫,很可能是张爱玲笔下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翻版: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我们也许能够过得了自己这一关:忍之、让之、由之、避之、耐之……再待几年,却又会无奈的发现,岁月不饶人。

面对未来的扑朔,岁月的沧桑,世事的多艰,人心的多变,常会让人生出一种无力感:那些形同陌路,甚至怒目相视的人群中,又有多少曾经是花前月下,执子之手的亲密恋人呢?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情意绵绵,感人肺腑,加上两人一见钟情,连夜私奔,结为百年之好。可以说两人是真正的情投意合,良才女貌。然而,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被封为郎(帝王的侍从官)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早已忘却。若不是卓文君写诗《白头吟》和《怨郎诗》给司马相如,只怕从此就是劳燕分飞了。

这就是人性,太多的有限,太多的软弱。人们总是因陌生而相爱,因熟悉而分手。高贵的爱情经不起柴米油盐的消磨。正如马冬梅从来不曾料到,有一天自己竟然会拿着菜刀追砍心爱的丈夫一样。所以,难怪人们会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没有耶稣的爱情和生活,确实很容易变成如此。人性的有限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位好导师的指引、教导和帮助。

夏洛和马冬梅的生活,正是缺乏一位好导师。所以,他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尝试,探索,没有助力,没有方向,没有未来……以至于最终会拔刀相向。

如果不是因为梦的“教导”,也许离婚将是夏洛与马冬梅最现实的结局。不过,现实的无奈就在于:很少有人会做出这么长的梦,更难以做这么有意义的梦。所以,人生需要一位现实意义上的导师,一个智者,一位舵手:在我们失去冷静、失去方向、失去动力时,供应我们人生所需的一切,持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温暖、亲情和爱情。

正如基督信仰所启示给我们的婚姻观,而婚礼上的誓言是对这美好启示的一种见证:“……你愿意娶(或嫁)XX为你的妻子(或丈夫)吗?照顾她(或他,下同),爱护她,无论贫穷还是富足,疾病还是健康,相敬相爱,不离不弃,永不分开?对方会回应:我愿意娶XX为我的妻子!照顾她,爱护她,无论贫穷还是富足,疾病还是健康,相敬相爱,不离不弃,永不分开!……”

这么美的誓言,也只有那位甘愿为我们流血舍生的耶稣基督才能赐下。祂不但赐下,祂也愿意帮助我们活出这种爱。事实上,祂就是爱的本质:爱的本身!祂最懂得如何去爱,并且也把这爱的真理托付了我们。不但如此,“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7:25)

我们每个人虽是软弱,但却可以靠着耶稣重新站立起来,正如保罗所说:“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12:10),因为神的能力和圣灵的内住可以提升我们,使我们凡事得胜,并且得胜有余。这是基督徒爱情的要义,得胜的秘诀,也使我们可以在爱情之海中航向烟花烂漫的彼岸,而不必担心岁月的侵蚀,也不必担忧波浪洪涛的猛兽,所有一切的风雨,在基督里,只会使爱情铅华洗尽,像更加绵纯的陈酒。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TOP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