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二年纪:倍与份,你的孩子理解了吗?

二年纪:倍与份,你的孩子理解了吗?

翻开教课书第19页:

问:红杯的人数是绿杯的人数的几倍?
标准答案:绿杯4个人算一份,4个红杯,就是4份。红杯的人数是绿杯的人数的4倍。

孩子答出来了,表扬:“你很聪明”
爸爸一脸坏笑问,绿杯上有个人出去拉屎了,那么这道题该怎么算。
儿子答:“你还是让我去拉屎去吧”

这里教材上非常突兀,明的概念是倍,暗的概念是份。
那么“份”是个什么东西呢?一艘船,1个人,2个人,2条腿,都是,也都不是?
难怪要困惑。

一块蛋糕,BB/MM/儿子三个人吃,分成几份?三份。
那么,(坏笑又开始荡漾了),儿子要吃2份,怎么分呢?想了很久,4份。
(继续坏笑),BB要吃三份,MM要吃三份,儿子要吃三份,分成几份呢?
MM和儿子同时大声说:“9份”
BB晕倒。

突然感觉很累,BBMM们努力啊,不加油了,上涨20美刀。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8-9-23 22:33 编辑 ].

TOP

回复 1#ccpaging 的帖子

一块蛋糕,BB/MM/儿子三个人吃,分成几份?三份。
那么,(坏笑又开始荡漾了),儿子要吃2份,怎么分呢?想了很久,4份。
(继续坏笑),BB要吃三份,MM要吃三份,儿子要吃三份,分成几份呢?
MM和儿子同时大声说:“9份”
这是惯性思维在做怪,因为你前面放了条鱼,引MM和儿子上钩。
请看以下几个测试题:
(1)某一足球运动员有个亲弟弟,可这个弟弟却没有亲哥哥,怎么回事?
(2)一个瞎了眼的人走到悬崖边,没有人喊他,却站住了,怎么回事?
(3)什么东西左手能拿,右手不能拿?
(4)1 x 3=?
结果:(1)(2)(3)很多人迅速说出答案,运动员是姐姐//瞎一只眼//右手//;而(4)题要么迟疑几秒钟,要么不敢说出答案。

[ 本帖最后由 小龙人妈妈 于 2008-9-24 09:06 编辑 ].

TOP

回复 1#ccpaging 的帖子

在以前的帖子里见过你给孩子讲阿基里斯追乌龟的故事,现请教你是如何讲的。我也曾给别人讲过,结果要么是没听懂,要么是感觉芝诺的思想很无聊,根本体会不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 。.

TOP

下面是我Blog连接,里边有2个简单的无穷问题
http://ccpaging.blog.ubuntu.org. ... %e4%b8%8e%e5%ad%90/

阿里基思和乌龟赛跑是照网络上讲的,以下是一些参考:

问:
芝诺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公元前5世纪,芝诺用他的无穷、连续以及部分和的知识,引发出以下著名的悖论:他提出让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举行一场赛跑,并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头1000米开始。假定阿基里斯能够跑得比乌龟快10倍。比赛开始,当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时,乌龟仍前于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了下一个100米时,乌龟依然前于他10米……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道题在哪里出了问题???
高手请回答!!

答:
你先要明白:阿基里斯跑得时候,乌龟也同时在跑。
问题就出在题目人给的限制条件上“总是让阿基里斯跑他落后的那一段距离”,这时候虽然追上了刚才乌龟所在的位置,可是乌龟也是在移动的啊,无论乌龟跑多慢,也比刚才它停留的位置领先的,而阿基里斯只是追上了刚才乌龟停留的位置,却没有追上现在的乌龟。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突破这一思维,比如不是让阿基里斯跑了下一个100米,让他跑120米试试?

转载自猫扑,下面有些观点个人不认同:
芝诺是古希腊一个极善于诡辩的哲学家。他的一个众人皆知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诡辩是这样的: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假设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芝诺认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前者在追上后者之前必须首先达到后者的出发点,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一段路了。于是前者又必须赶上这段路,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由于阿基里斯和乌龟之间的距离可依次分成无数小段,因此阿基里斯虽然越追越近,但永远追不上乌龟。当然,这个结论在实践上是错误的,但奇怪的是这一论证在逻辑上却没有任何毛病。
  在古希腊,还有一更妙的诡辩是这样的:1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3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1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这同样是实践上错,逻辑上对。
  对于诡辩怎么看,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实践角度去评价它,总是根据事实去说它是错的,这种评价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那些古老诡辩家的意图。那些诡辩家自己也知道这些诡辩在实践上是错误的,他们也并不真的想否认事实,谁也没有这么傻,真正傻的是那些认为诡辩家是犯傻的人。那些人傻就傻在不去想一想诡辩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实,“实践上错,逻辑上对”这一结果是为了说明,思想的情况和事实的情况是不同的,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实上的真理是不同的真理,这两种真理分别有着不同的用处。例如,逻辑定理与事实就常常不一致。有一条逻辑定理说的是“随便一句假话都能推出任何一句话”,这听上去十分荒唐。结果真的有人就要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证明从“2+2=5”推出“罗素是教皇”。深邃无比的罗素做出了如下的证明:

  假定2+2=5;

  等式的两边各减去2,得出2=3;

  易位得3=2;

  两边各减去1,得出2=1;

  教皇与罗素是两个人,但既然2=1,教皇与罗素就是1个人,所以罗素是教皇。

  这个结论,有人说是笑话,如果是这样,应当说是一个很深刻的笑话。由此,的确可以悟出,思想和事实是两回事,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实际上这并不很难理解,我们在数学中讲到的点、线、面、平行线、三角形、圆形等等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思想中的理想化的东西。思想与事实的联系只是表现为思想可以应用到事实中去。前面讲到的那两个诡辩只是给错误想法敲敲警钟,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它们的确很荒谬。
还有类似的诡辩:
  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的人是秃子,秃子头上有一根头发也是秃子,有一根头发的秃子再添一根头发还是秃子。以此类推,长满头发的人也是秃子。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

个人反思:
这是大学一年级的课题了,数学是用无限趋近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小学生是不可能这么讲的,我跟儿子说的时候掌握几个要点:
1、先以距离为基准讲述这个故事。
2、再以时间来讲述同样的故事。
3、拓展学生对无穷的想象力。
4、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辨。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8-9-24 10:42 编辑 ].

TOP

看看楼上这些话我就够晕了,看来对于数学俺还真是文盲一个.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