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44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初、高中竞赛篇---------“卓越大学联盟”九校2014年自主招生开始报名

感谢畅想老师

感谢你,让我们对数学竞赛有了了解,献花.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四)

大连会议与北京会议



《数学辞海》第450页上在对“中国的数学竞赛”的解释中特别提到了“大连会议”。如果说国内的数学竞赛有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这个开端指的就应该是1980年8月在大连黑石礁举行的这个“大连会议”。在大连会议上,中国数学会理事会委托孙树本和刘世泽两位理事组织成立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普委会),当时中国数学会的秘书长孙克定先生也来了,数学所罗声雄、袁向东和我被邀作为主要工作人员。与会人员包括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五六十位代表,都参与了关于普委会成立的各项事宜的商定工作。

会议首先确定了普委会日后工作的三方面内容:一、出版数学普及读物;二、组织数学竞赛;三、做好成人科普工作。因为对数学竞赛的浓厚兴趣,代表们在大会上讨论最多的就是关于组织数学竞赛这一话题。同时由于所有的代表们都提倡数学竞赛以“学”数学为根本;以为普及数学和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为根本,重在参与而不是竞赛成绩的比较,因此大家都把数学竞赛看作是对中学生普及数学的一项活动——这也就是普委会日后成为搞数学竞赛专业机构的缘起。此外,在会议进行过程中,曾经举办过数学竞赛的十几个省市之间还进行了大量的经验交流。

在讨论数学竞赛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代表都认为有必要搞一个全国性的数学竞赛,但是因为1979年全国数学竞赛之后,国务院两位副总理考虑到人力、物力花费太大的原因,规定五年之内教育部门不搞全国竞赛。于是,在肯定数学竞赛的积极意义的前提下,大会讨论应该由中国数学会来搞,并确定了数学竞赛的一个性质、三项原则和四个目的。


一个性质是:数学竞赛是一个群众性的课外活动,属于民间活动而不是ZF的教育项目。

三项原则是:一、民办公助。全国数学竞赛由数学会主办,争取行政部门的适当支持,由教育行政部门及科协资助。二、精简节约。以1979年全国数学竞赛为鉴,以精神奖励为主。三、自愿参加。学生完全凭兴趣参加比赛,不予强求。

四个目的是: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课外活动的数学竞赛,应培养孩子的兴趣。二、促进数学教育改革,为探索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三、发现和培养人才。通过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才能和数学学习潜力,挖掘继续培养的空间。四、为参加国际竞赛做准备。中国是一个大国,迟早会参加国际性的数学竞赛,而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诞生的佼佼者自然能够成为参与国际数学比赛的当然人选。

当时参加大连会议的人,有很多都在后来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数学竞赛活动中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当时杭州大学的张明梁老师就和我们一起参与了大量早期数学竞赛的筹备活动,并在后来的数学竞赛中参与了很多竞赛书籍的编写和推广活动,他后来做了杭州大学经济系系主任之后才从数学竞赛活动中淡出。黑龙江省数学会副秘书长颜秉海是我们这群人中最年长的,实事干得很多,也是198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的组织者,颜先生今年大约已有85岁高龄。天津市教研室的刘玉翘(北京会议后开始参加),后来一直是普委会的负责人之一,工作态度始终非常积极,同时因为他跟中学的关系密切,所以后来普委会研究工作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要听取他的意见。丁鸿仁是当时辽宁数学学会的秘书长,也是这次大连会议的操办者,后来负责辽宁省的数学竞赛活动。朱君陶很长时间都担任安徽省数学会副秘书长、数学竞赛的负责人,.是第三届全国高中联赛的操办者。董存飞也在一段时间内担任上海数学竞赛的组织工作,并负责筹备了第二届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还有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早期的副主任刘鸿坤和至今仍担任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陈传理,所有这些人对我们早期数学竞赛的起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我还要特别提到的一个人是当时山西大学数学系的老师张起林,他是当时提倡搞数学竞赛态度最坚决的人之一,坚决到在第一次联赛没有人敢用“全国”两个字的情况下,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了“全国”两个字。于是后来普委会成立顾问团时,这个被誉为“长老会”的顾问团特地邀请张明梁和张起林作“长老会”的正副会长。“长老会”就像普委会的左膀右臂一样,一直辅佐着普委会的工作,贡献了很多的力量。

可以说,大连会议是国内数学竞赛史上最为重要而且确定了正确方向的一个会议。不仅为我们当时的工作提供了准确而有效的指导,即使是在今天,这些性质、原则、目的也同样切实有效。同时,也因为大连会议凝聚的精神,普及工作委员会在后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都非常韧结,共事和谐。大连会议让我们大家有了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环境是一样的,都是希望能够争取到社会上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无论是竞赛的经费募集,还是对学校、学生和家长做工作,所有的这些困境和难题都成为普委会内部成员之间经常交流的内容,也成为大家共同努力去克服、解决的目标。普委会滠常讲的两个字就是“情谊”,无论出现任何问题大家都相互支援,相互支持,这也是普委会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取得成果的重要原因。.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五)




1995年,中国科协举办了一次全国学科竞赛的研讨会,会上特别讨论了竞赛的目的,结果与我们在大连会议中所确定的四个“竞赛目的”完全一致。它的准确性对已经发生改变的竞赛环境具有的同样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在大连会议上提出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原则,对于后来日渐成风的“成绩就是一切”的学习风气,也具有相当的明示作用。其实早在大连会议上,与会者就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比赛或者考试成绩并不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志,竞赛成绩好只能说明学生在这一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强,并不能推断出学生就一定优秀。因此,很多人都比喻说大连会议是数学竞赛的“遵义会议”,大连会议的精神将在整个数学竞赛的征途上“永放光芒”。
    确立数学竞赛的性质、原则、目的之后,大会决定开始筹备第二年的首届全国比赛。1981年5月,在北京师范学院的地下室招待所,大连会议的大部分与会者重新聚首,讨论首届数学竞赛的各项具体事宜。当时教委和中国科协各派了一名工作人员来参加我们这个会议,想说服我们由于两位副总理的批示暂时不要搞这个全国竞赛。然而在准备会议讨论了两三天之后,我们仍然决定坚持举办竞赛,并提出更改竞赛名称为“省、市、自治区联合竞赛”(仿照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之名),说是各省市联赛,实质上是分开的,同时实行各省、市、自治区自愿参加,不予强求,轮流主办。此外还确定了这个联赛的“三不原则”:不层层选拔,不组织代表队,不组织集训。正是因为这“三不原则”,后来在比赛前某个地区因为组织了集训而被取消了参赛资格。
   在我们决心的感召之下,先前准备干预活动进行的中国科协的崔处长和教委的处长苏式冬(后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广东奥校的校长)也开始支持我们,认为搞这样一个比赛很必要,很应时。大连会议和北京会议两个会议结束之后,不仅普委会基本定型下来,第一届全国数学联赛的比赛时间、原则和参赛省市等所有的具体事项都基本确定下来。1981年10月,由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一共一万六千多名学生参加的第一届数学联赛正式开始。
    第一届全国数学联赛,先由各省市提供一些题目,汇总到北京之后,由命题组来抉择。当时命题组的7位成员分别是:北京理工学院的孙树本教授,中国科学院的王寿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慈庚教授,清华大学的栾汝书教授,北京师范学院的梅向明教授,北京大学的马希文教授和我。不少省、市、自治区提供了很有意思的题目,如宁夏、福建等省提供的题目。在确定出题方针的时候,大家提出了两条意见:一、不给高中学生出立体几何的题,因为高中学生没学过向量;二、要出选择题(单选),增加试卷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这是第一次在全国性的考试中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今天来看,好的选择题仍然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题型,当时的出题可以说是很成功的。
    在“不能搞全国竞赛”的重压之下,整个筹备工作一直未敢动用中国数学会的公章,而由当时担任数学会副秘书长的任南衡先生和我以首届联赛的联络员的名义,用签名代替公章,同时以北京数学会的名义定期刊发《情况动态》,随时报告联赛的准备进程。
    联赛不是省份之间的比赛,而只是采用同一套试题以省为单位进行比赛,因此联赛举行之后,各省市普遍反应都很好。在“大连会议”精神的影响之下,当时参加比赛的人对于“成绩”、“名次”等概念都很淡薄。即使后来每个省、市、自治区递交50份试卷到北京来复查,我们也没有对每个省的成绩做一个统计或者排名。
    第一届联赛在整个数学界和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同。尽管如此,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有一个至今让我颇为遗憾的小插曲。当时采用铅字排版印刷,在印制卷子过程中的突然停电,导致了部分试卷中的一道题目的“2”跳格变成了“3”,这本是宁夏叶景梅提供的一道非常漂亮的题目。然而瑕不掩瑜,即使有这样一个明显的“差错”,首届全国数学联赛还是在整个中国数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在王府井新华书店购买了一千八百多块钱的书,作为奖品分发给各省、市、自治区的优胜者,而这不到两千块钱的费用几乎就是整个首届全国数学联赛的全部开销。
    1982年,上海数学会为了弥补第一届未能参加的缺憾,主动提出来承办第二届数学联赛。当时由华东师范大学的董纯飞、刘鸿坤等几位同志负责张罗第二届联赛的出题和筹备工作,特别是郑其襄老先生亲自参加了命题。复旦大学舒五昌、上海师范大学杨亚力也作了很大努力。在第一届联赛的基础上,第二届的题目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为精细和灵活。自此,数学联赛就开始像接力棒一样,在越来越多的省份之间传递,越办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太。竞赛培养出了一大批数学兴趣爱好者和尖子学生,也逐渐形成了命题和辅导的骨干队伍,为日后参加国际数学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的全国联赛由安徽省数学会主办,朱君陶和省教研室的吴之季操办具体事务,中国科技大学的常庚哲、严镇军是命题的主力。中科大还有不少同志参加。在最后复查试卷时,发现一道几何题不少人用行列式计算面积,光有已知的结论,而没有中间步骤,阅卷时很难判定对错。因此订了一条同行默认的标准:以后凡用解析几何方法证平面几何题,只要一步计算有误,基本上就认定这题没有做对。.

TOP

送花!.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六)


与IMO失之交臂




1980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邓小平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询问科学院院部,我们国家可不可以组队参加IMO。科学院院部就找到王寿仁先生和我,我们觉得既然有国外的邀请,国家领导也有所重视,就表示中国是可以参加并且应该参加的。于是在“大连会议”上,我们提到数学竞赛的四个目的时,第四个目的就是为参加国际竞赛做准备。而在“大连会议”的进行过程中,中国科协的郝晓玲已经得到消息:1981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在美国举行,并且可能邀请我们参加。于是“大连会议”结束之后,普委会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在着手筹备全国联赛,另一方面则开始积极地筹划赴美国参加第2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当时所有的人都很兴奋。

1980年的IMO本来定在蒙古举行,后来因为经费不足而被迫取消,由于当时没有一个专门的国际数学组织进行协调,1980年成为IMO历史上自开赛以来唯一停办的一年。紧随其后的一届IMO由美国承办,因为这是IMO第一次走出欧洲在美洲举行,美国IMO组委会对这次比赛相当重视,不仅提前了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而且规模也搞得比较大。1980年的夏天,IMO组委会就开始给各个国家发邀请函,中国就前后收到了四封邀请函。

面对美国IMO组委会如此盛情的邀请,再加上培训班的孩子们给我们的信心,我们最终决定参赛,并特地请郝晓玲来专门负责参赛的相关事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国必须经过很多部门的审查和批准,程序复杂而繁琐。从教育部到外交部,经过重重关卡,该批的部门已经差不多都批了。就在我们踌躇满志的时候,却没料到1980年的11月,中国科协的主要负责人却因为意外的事故而不予批准参赛。所有的准备工作轰然成空,已经倾注了很多精力和心血的我们感到非常的沮丧,就像被泼了一大盆冷水。郝跷玲甚至大哭了一场,那个场景直至今日我都记忆犹新。郝晓玲现在应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她为数学竞赛活动作出的努力,我始终铭记不忘。

1981年的IMO就这样和我们失之交臂,郝晓玲还因为这次的事情很不愉快地调离了中国科协。后来我们都在假设,如果在1981年参加了这次IMO,我们的代表队至少会获得一些奖牌,甚至不止一个人得金牌,可是所有的假设都只能仅仅是假设了。


到后来冷静下来,我们也意识到,虽然为了出国参加比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我们的队员都是从培训班临时挑选出来的,并不是最优人选。于是我们就更加觉得有必要通过全国数学竞赛来选拔人才,这样才有了1981年5月的“北京会议”和随后的数学联赛。

这一次的“错过”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它为我们赢来了更多的准备时间,也为我们在日后的IMO竞技场上崭露头角积蓄了更多的力量。同时,那几年IMO的赛事也非常的不稳定,参赛国家的数量、竞赛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量大小都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1981年在美国举办的第22届IMO一共有27个国家参加,比之前的参赛国一下子多了十几个,每个国家派8名选手;1982年在匈牙利举办的第23届IMO虽然也是27个国家参赛,但每个国家只允许派4名选手;1983年在法国举办的第24届IMO,每个国家参赛选手规定为6名,自此每个国家参赛选手人数就固定下来了。同时,这几届的IMO竞赛试题也不太理想,尤其是法国举办的那一届,因为参赛国提供的题目非常有限,一共只有15道,于是从这15道题中遴选6道出来的竞赛试题局限性也就很大,其中有三道几何题。不过这一年的第六题有一个解法非常漂亮的特别奖。

1981年到1984年,在IMO巩固并逐渐稳定的这四年时间里,我们也在做着很多努力,不仅每一年我都要给中国科协写报告,申请参加国际数学竞赛,’我们的数学联赛也在积极而有序地开展中。1981年在北京,1982年在上海,1983年在安徽,1984年在贵州,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着经验。同时,在IMO的感召之下,国内数学竞赛活动的定位也变得更为灵活,并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


1983年全国联赛在安徽举办时,在安徽黄山脚下的屯溪开了一次数学竞赛研讨会,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把两年制的高中学习改为三年制,这样我们参加国际数学竞赛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更要作好准备;二是联赛的题目难度,就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很激烈的争论。因为如果要向IMO靠近,联赛题目的难度就需要增大,但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以“普及”为根本目标,联赛是群众性的数学活动,题目难度继续保持适中的原则。

在黄山会议召开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惊险的小插曲。有一天,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一起游览黄山,在回住地的路上,我们乘坐的大轿车上被司机放了很多的木头,车身超载。下山的路非常不好走,一面是陡峭的山石,一面是没有任何安全护栏的悬崖,本来就有些提心吊胆的我们忽然听见后面的车上有人喊“着火了”,我们那个司机一下子手忙脚乱,都快把车开到悬崖边上才紧急刹车停下来。我当时坐在司机旁边,眼睁睁看着车往山壁撞去,要知道车上坐着的都是各个省市自治区数学竞赛的负责人,是国内数学竞赛的骨干力量,如果当时司机刹车的速度再稍微慢那么一点点,也许后来的数学竞赛也就会随着这个意外而终止。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国的数学竞赛历程,无论是国内的联赛开展状况还是迎战IMO的准备,从这个时候开始,已经渐渐步入正轨和看到了希望。

由于1981、1982、1983三年高中数学联赛都开展得非常成功,于是1984年我们决定搞一次和高中联赛配套的全国初中联赛。第一届初中联赛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由天津市数学教研室的刘玉翘老师负责操办,在天津出题。当时邀请了沈阳的崔占山老师、天津的王连笑老师等多名中学老师一起参与竞赛的出题工作,另外,后来担任南开大学校长的侯自新也参加了出题。正是由于大部分命题老师都是中学老师,第一届全国初中联赛的题目难度比较适中,非常适合中学生。虽然只有14个省、市、自治区参加,但是反映相当好,因此马上决定第二年在湖北举办第二届初中联赛。第二届初中联赛由华中师范大学的陈森林教授操办,当时还是中学老师的陈传理老师也是主力。从第二届起,初中联赛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就都参加了。

1984年中国数学会在宁波召开了一次普及工作委员会与学会工作会议,鉴于全国高中联赛和初中联赛的成功,竞赛的制度在会上被非常严格地规定下来:高中联赛定于每年10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初中联赛定于每年4月上旬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两个竞赛的具体考试时间和题目类型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一直延续到现在,基本上没有改变。

至此,我们国家的数学竞赛就完全步人正轨。不得不说,1981年与IMO的失之交臂为我们赢来了这宝贵的四年时间,让我们不仅把国内的竞赛秩序化、制度化,更通过这四年力量的积蓄而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我们也一直在关注着这几年IMO的竞赛情况,分析考题,开拓思路,为终究会到来的参赛做着一丝不苟的准备,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TOP

.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七)

参加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全世界青年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大比拼。这个赛事不仅推动了各国之间数学教育的交流,促进了数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还增加了各国青年学生的相互了解,并激发了广大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早在1894年,匈牙利为纪念数学会主席Eotrvos任教育部长,就举行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学生数学竞赛。一个世纪以来,除了因战乱等原因中断过7年以外,数学竞赛在每年的10月如期举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数学竞赛。1956年,罗马尼亚的罗曼( Roman)教授倡议举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于是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 Brasov)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起初参赛国只是东欧的一些国家,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很多国家先后加入进来,并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中学生数学竞赛。



自从听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在翘首以待中国学生参赛的那一天。所以,在与1981年那一届的IMO失之交臂之后,我们会那么执著地一再申请参赛,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我们所期望的答复。直到198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有关人员询问中国代表团,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国都参加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一直不参加。这个话在当时的确非常有震撼力,代表团的成员一回国马上汇报,领导当即决定:就在当年参加IMO,委派王寿仁教授和我作为观察员带领学生去试试。


4月30日代表团回国向领导汇报情况,5月7日,参赛的准备事宜即开始启动。我们采用当年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的题目作为选拔考试的题目,从北京和上海挑选出两名学生,一名是北大附中的王锋,一名是上海向明中学的吴思皓。就这样,临时组成代表队开始集训,并邀请当时中国科技大学的单鳟老师来辅导。说是集训,其实连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学生们上课的地点就在中科院我的办公室。办公室的旁边是机房,那个时候:大型计算机的噪音很大,两个学生就天天在那个环境里听课、做题。因为之前并没有任何IMO赛前培训的经验,单增老师也只能是找来很多题目给学生们做,希望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让他们熟悉IMO的题型和解题技巧。而我作为副领队则开始事无巨细的忙碌于各项准备工作之中:办理出国手续、联系IMO组委会、申请参赛经费,等等。


因为中国科协领导的支持,所有的手续只花了半个多更的时间就全部办理完毕。在1985年6月20日,仓促组成的中国第一支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踏上了远赴赫尔辛基的征途。


为了熟悉比赛环境,我们特地早到了两天。由于组委会没有提前安排下榻地点,我们在中国驻芬兰使馆的帮助下在当地找旅馆住了两天,在到达赫尔辛基的第三天才正式到IMO组委会报到。当天我还在赫尔辛基大学拜访了当时组委会的秘书长麦第•莱提尼( Matti Lehtinen)。当时与会的外国人见到我们来参加都很惊讶,以为我们是日本人,或者是台湾人。当我们告诉他们我们是从北京来的时候,他们的不可思议和刮目相看,让我们觉得非常自豪。因为第一次参赛,队员的情绪难免会紧张,而且所有参赛国公认那一届赛题“偏难”,两名队员中只有上海向明中学的吴思皓获得了铜牌。这是我国参加IMO历史上的第一块奖牌,当我握到它的时候,那份沉甸甸的感觉让我心绪许久难安。


虽然正式比赛的时间只有两天,我们却在赫尔辛基逗留了差不多3个星期的时间,其间安排了很多的参观和交流活动。很多国家的领队在一起出游的时候互相讨论各自国家的教育情况,上什么样的数学课,注重教哪方面的数学知识。第一次参加IMO,给了我非常强烈的感受。感受之一,就是觉得在所谓“竞赛”的含义之外,当时IMO更像是一个小型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还举行很多学生活动。领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对推动各国的数学教育改革非常有启发,而且IMO是只计算个人成绩的比赛,没有国与国之间成绩较量的火药味,大家的相处都显得和睦而愉快。感受之二,是中国代表队在如此仓促准备的情况下还能有一个学生拿铜牌,足以想见如果参赛之前能有更为系统而全面的训练,中国学生完全有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感受之三,是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应该举办这样的国际性的数学竞赛活动,应该让IMO走进中国。


很感谢中国驻芬兰的大使和使馆的工作人员,在我们在芬兰的期间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并且还多次来探望我们的队员,新华社驻芬兰的记者朋友还陪同我们游览了很多的名胜。整个芬兰之行直到今天想来,仍然让我觉得非常美好。过去我对芬兰只知道西贝柳斯的交响曲《芬兰颂》和常胜的长跑选手帕沃•鲁米,现在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芬兰的美好环境。夏初的赫尔辛基白天的时间很长,晚上11点天刚刚黑,不到凌晨l点天就又亮了。走在街上,几乎看不到士兵,到处都是笑容温和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随处就会有人过来帮助你。虽然有38个国家参赛,却只有很少的工作人员,而且整个活动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加上良好的社会服务,让整个比赛都显得非常的宽松和自然。我还记得当时和澳大利亚的一位副领队非常谈得来,做了很多交流,他当时就非常看好中国数学竞赛的前景,这也让我信心倍增。.

TOP

引用:
原帖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10-7 16:59 发表
上海向明中学的吴思皓获得了铜牌。这是我国参加IMO历史上的第一块奖牌。
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倍感亲切, 记得当年吴还是高二, 拿了第一块IMO奖牌, 后来有幸大学同班, 那是何等聪明之人!
(反正上课鲜见其认真听讲, 每天晃发晃发地走读, 却是门门第一, 让俺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 虽说天才是1%的天赋 + 99%的汗水, 但最关键的往往就是那1%的天赋 )

[ 本帖最后由 一叶轻舟 于 2010-10-7 23:06 编辑 ].

TOP

2010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名单

按以往先例,前几位同学将参加国家队的集训和选拔,愿其中有选手能入选明年的国家队。

姓名        学  校
卫斯远        华师大二附中
钟成        华师大二附中
孙思劼     延安中学
曹沈愷        华师大二附中
李曙华        复旦附中
胡彪言        华师大二附中
周川        华师大二附中
王逸敏        华师大二附中
张逸真        华师大二附中
钟麟彧        延安中学
蒋正男        华师大二附中
卢涛        格致中学
赵之玺        格致中学
顾安        交大附中
沈武杰        华师大二附中
徐道晨        复旦附中
邱紫薇        复旦附中
丁屹        华师大二附中
赵成浩        华师大二附中
施骄健        华师大二附中
宣弘        格致中学
王韩腾        复旦附中
侯佳芸        华师大二附中
乔稼欣        华师大二附中
丁孜伟        华师大二附中
王正安        格致中学
林鑫        华师大二附中
肖睿安        华师大二附中
郑昊        格致中学
林一琪        华师大二附中
周舟航        华师大二附中
韩东起        市北
马草原        华师大二附中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10-8 16:17 编辑 ].

TOP

第27届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名单

北京市(共34名)

1   付   钊     北京四中
2   梁泽西      人大附中
3   马逸东      人大附中
4   李逸杭      北京市十一学校
5   耿其尊      北师大实验中学
6   李文申      北京市十一学校
7   笪   琨     北师大实验中学
8   赵佳杉      北京市十一学校
9   吴   珩     北京市十一学校
10  刘骥琛      北师大实验中学
11  李新然      北京四中
12  薛   楠     人大附中
13  余   可     北师大实验中学
14  李海威      北京市十一学校
15  阙星陆      北京四中
16  郑天凝      人大附中
17  金   正     人大附中
18  樊明祥      人大附中
19  范文韬      北师大二附中
20  贾思博      北京景山学校
21  张东良      北大附中
22  刘志嘉      北师大实验中学
23  孙天启      人大附中
24  宝尔金      北京四中
25  李文雄      北京四中
26  孙小山      北京市十一学校
27  陈   麟     人大附中
28  郭   岩     北京二中
29  李枝蔚      北京市十一学校
30  闫东晓      人大附中
31  王千帆      清华附中
32  李伟锋      北京汇文中学
33  任   强     北京四中
34  王澜钦      人大附中

据我们分析,这34人中有选手进入国家队的可能性极大。.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八)



从赫尔辛基回国之后,我们立即着手两件事情,为参加下一届IMO好好做准备和如何把IMO引进中国。准备IMO,选拔学生是关键。1985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北京大学的邓东皋教授,南开大学的胡国定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的龚异教授,复旦大学的谷超豪教授,还有王寿仁教授和我一起讨论了如何选拔学生的问题,并提出举办“冬令营”。这是我国第一次使用“冬令营”作为活动的名字。在1986年1月,首次冬令营在南开大学举办,为期六天,一共八十一个学生参加,进行迎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选拔考试,并由我负责筹备工作。


冬令营由各省分别组队,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全部参加,培训老师就是各省的领队。命题组一共五位老师,分别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常庚哲老师,北京大学的张筑生老师,复旦大学的俞文龇老师,南开大学的周性伟老师和我。所有的活动都在天津市委党校里面进行。当时的训练条件比较艰苦,有的时候还会停电,但是取得的活动效果却很显著,通过冬令营选拔出来的国家集训队的二十一名队员都非常出色。从3月8日起,这些队员开始在北京一O一中学进行集训,由我担任主教练,在5月10日最后选出六名国家队队员。因为是第一次集训,所以选拔的时间很长,培训内容也很多,还请了很多大学老师来讲课。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还是在摸索经验,但是却由此形成了日后冬令营——国家集训队——国家队的选拔模式。当时我们的计划是:国家队的六个选手中能有四个人得奖,并希望起码能有一个人拿到银牌,希望中国队总分进入前十名。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批国家队的队员们,他们是河南实验中学的方为民,上海大同中学的张浩,天津南开中学的李平立,江苏泰州姜堰中学的沈健,西安八十五中的荆秦和湖北黄冈中学的林强。



1986年4月底,在西安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数学普及工作会议上,一谈起IMO,参加会议的人热情都很高,大家都希望在5年之内,中国的IMO总成绩能够进入前三名,并且争取5年之内由中国举办一次IMO。在当时,中国队的总分要进入前十并非易事,因为IMO已举办过二十多届,前十名的国家已经相对固定——美国、前苏联、原东西德、罗马尼亚、英国、法国、捷克、匈牙利,要挤掉哪一个国家都很困难,而且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一直在努力跻身前十的行列。所以对于仅参加过一届IMO的中国来说,进入前十这个目标似乎有些难以完成。



然而,当年7月,在华沙举行的第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代表队真的让这样的愿望成为了现实。



第二次参赛的中国代表队仍然由王寿仁教授和我作为正副领队,我们也仍然提前到达了华沙,这次提前了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让参赛的孩子们在那儿痛痛快快地玩了七天,不让看书、不准做题。在7月8日要住进IMO组委会安排的比赛地时,有的孩子说之前准备的功课几乎都快被忘光了。但也是从这一届开始,形成了中国代表队的一个参赛习惯,就是赛前不准临阵磨枪。其实这一习惯也符合数学这个学科的特征,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单靠临阵磨枪是不可能的,要取得好成绩凭借的完全是平日的积累。



1986年的华沙,比1985年的赫尔辛基更加令人难忘。在这一届IMO上,中国队参赛的六名选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共获得5枚奖牌,其中3块金牌,1块银牌,1块铜牌,以177的总分跃居第四(美国和前苏联以201分并列第一,西德以196分取得第三名)。同时,在这次IMO上,王寿仁教授和我向IMO常设委员会正式提出IMO在中国举行的申请。在获奖的选手中,我特别记得被其他国家的人士称为“小女孩儿”的荆秦,她是华沙这场比赛第一个上台领奖的女孩子,也是我国第一个在国际数学竞赛场上获奖的女孩子。我还记得那天刚好是7月14日,在法国使馆召开国庆招待会的时候,法国大使夫人向我国大使称赞荆秦,因为她个子小,大使夫人认为她是初中的学生,还亲切地称她是“可爱的小女孩儿”。此外,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那届IMO闭幕式的休息大厅,我见到了澳大利亚10岁的华裔选手陶哲轩,他就是后来在2006年获得菲尔兹奖的年轻数学家。



中国队的异军突起,立即成为了各个参赛国注目的中心。很多国家的领队都来和我们交流是如何把队员们训练出来的,我记得当时前苏联的领队在和我交流时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中国队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拿到总分第一。在载誉而归的飞机上,在为队员们感到高兴和荣耀的同时,我开始回味那位前苏联领队的话,并开始思考现有团队存在的不足。要拿到总分第一,就不能把IMO看成是单纯的个人竞赛,因为团队的整体能力是决定总分的关键因素,必须参赛的六名队员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才可能取得总体的高分。因此在回国之后,我们开始总结1986年集训工作的不足:一、集训时间拉得太长;二、集训过程只是单纯的讲解,而缺少了学生讨论和做题的环节。从这一年开始,每一年的1月10号都被规定为冬令营的开营时间。



唯一没有得奖的沈健,也是学生中唯一的预备党员,因为思想负担重了一些,所以临场发挥失常,几何是他强项,却只做对了两道几何题。我有一件事很对不起他,回来后我因为疏忽,没有通知江苏数学会去车站接他,让他孤零零地回到了家乡。后来沈健进人中国科大,第一年学习劲头不大,幸好后来醒悟了,在学习上加紧努力,考上了冯克勤教授的研究生。后来听说毕业论文非常出色,现在在美国。这件事让我懂得,对在成绩上受挫的同学,更要多加鼓励,不要让他因为一次成绩不佳,心灵蒙上阴影。



1987年,在古巴哈瓦那举办的第28届IMO竞赛上,中国获得了2金2银2铜和总分第八的成绩。虽然成绩不算理想,但是我国申请举办IMO的请求却在这次竞赛上得到确认——第31届IMO将在中国举行。



1988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9届IMO竞赛上,中国获得2金4银,总分第二。



1989年在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举行的第30届IMO竞赛上,中国获得4金2银,总分第一。



1990年,IMO来到中国。.

TOP

请教:在“高中(及高中择校)”中看到一个同主题的帖子,其中有一位家长讲到“上述获2010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的19位选手可保送清华”,请问这个说法正确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yxma 于 2010-10-9 15:38 发表
请教:在“高中(及高中择校)”中看到一个同主题的帖子,其中有一位家长讲到“上述获2010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的19位选手可保送清华”,请问这个说法正确吗?
这19位选手都是了不起的,非常优秀的学生。向他们表示祝贺!
要说保送进清华,这19位中一定会有,但全部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只是上海赛区的一等奖,只有前几位能进入物理“冬令营”,参加选拔。冬令营获等第奖才有可能获清华的保送,所以说,走竞赛保送的路是十分艰辛的。有兴趣,有天赋,有毅力,有机遇才能走的远。.

TOP

回复 513#畅想未来 的帖子

根据2010届的情况,11届物理前20进清华的可能性很大。关键是你的专业要求。你有很高的专业要求高,则进清华的难度会增加。具体很难说的,没有具体细则。
清华招生组下周可能会出动了吧。.

TOP

回复 514#小白鼠bb 的帖子

竞赛获奖,大多进的都是数、理基科班,而这些专业就业前景似乎都不太好。数学近几年还好些,有没有竞赛获奖进经济等热门专业的?.

TOP

回复 515#bluesky_8888 的帖子

竞赛获国二及以上奖2010届可进复旦,交大经济等热门专业,获国预(数学,物理)可以进清华经济。——我看见的情况。至于你是否能进经济等热门专业就不知道了。
清华,北大数、理基科班是排名第二的热门专业,很难进的。本科选择数、理基科班应该是前景很好的。当然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10-10 12:54 发表


这19位选手都是了不起的,非常优秀的学生。向他们表示祝贺!
走竞赛保送的路是十分艰辛的。有兴趣,有天赋,有毅力,有机遇才能走的远。
说的极是.

TOP

经济专业也需要有很好的数学学科基础,建模、预测、概率统计无一不用到数学,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些华尔街的天才们预测失误,结果整个世界经济都发生了“地震”

[ 本帖最后由 TOM_LISA妈妈 于 2010-10-11 11:10 编辑 ].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九)

举办IMO的时机成熟



1987年1月在北京大学的勺园举办了第二届冬令营,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这一届冬令营可能是历届冬令营里花费最少的。当年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由河南省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操办,由夏兴国教授负责。因为1986年在IMO取得的好成绩,使我在当时有了一个不恰当的想法和举措:全国联赛的题目应该增加一点难度。所以在这一届联赛的筹备工作中,我们用了很大的精力想要把题目加深一些,于是每一道题目看起来都好看了很多,难度也相应提高了不少。结果满分120分,全国只有一个学生以106分的成绩超过了100分,其余最强的几个省市最好的学生也才考了80分出头。这个分数结果让我意识到要给题目增加难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必须要考虑到“普及”这个前提。

1988年,全国高中联赛在江西举行,普委会的会议就在庐山脚下的九江石化总厂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我正式就任普委会主任,并请杜锡录、刘玉翘、刘鸿坤(1992年由魏有德接替)、夏兴国四个人担任副主任,同时还成立了一个九个人的常委会。原来有一个五人核心组,包括梅向明、裘宗沪、刘鸿坤、刘玉翘、叶乃膺。在我担任主任的这八年中,先后担任普委会常委的有李俊秀、郭鸿、陈传理、张君达、张同君、马传渔、刘绍宽、徐万益、吴建平等老师。这一次会议把普委会的领导班子扩大了一点,并且表彰了IMO成绩比较突出的北大附中等十所学校,这些学校都有学生在1985、1986、1987、1988四届IMO上获奖,每个学校都得到了一面锦旗。此外,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兴办奥校的经验介绍。当时的奥校正是方兴未艾之时,于是我们选择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个比较有特点的省市来介绍办奥校的经验。北京的奥校形式上比较松散一些,但是很活泼;广州的奥校是在暑假、寒假重点培养学生,平时活动不多;武汉的奥校采用的是函授的方法;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奥校。上海的奥校名字叫做上海市中学生业余数学学校,由曾容、顾鸿达、刘鸿坤、李大元四位老师主要负责创办。直到今天,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所上海市中学生业余数学学校依旧每周日开展活动,办得非常出色。上海的奥校一直都只针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因此每一年的冬令营成绩上海都名列前茅,能取得并保持这样的优异成绩,这所中学生业余数学学校功不可没:

这次会议上的第三件事情是开始实行等级教练员的制度。奥校的教练员分为高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每个省市有7至10个高级教练员名额和30个一级教练员名额,二级教练员不限名额,只要是积极热心数学竞赛活动的老师都可以具备二级教练员资格。第四件事情就是请杜锡录同志负责制定高中数学联赛的大纲草案,刘玉翘同志负责制定初中数学联赛的大纲草案。

这次会议的召开,使普委会又有了一个新的面貌、迸发了新的热情和新的积极性。1989年,在由山东举办的全国高中联赛期间,召开了一个数学竞赛经验交流会,重新把高中和初中的数学竞赛规范了一下。规定高中和初中的数学竞赛都分为一试、二试,并且规定竞赛题目的出题难度要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渐的提高。这次会议特别针对1987年出题偏难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1989年,国家集训队放在北京实验中学,由北大马希文教授任领队(原计划让他1990年在我国举办IMO的时候担任领队会议主席,所以觉得应该让他到IMO实践一下,南京师范大学的单鳟教授任副领队,同时中国科技大学的杜锡录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刘鸿坤教授担任教练,协助他们训练国家集训队。这一年选拔的学生很好,老师也非常尽心,我们对学生取得好成绩非常有信心,我也希望借由取得好成绩,以期次年在中国举办IMO的时候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1989年5月13日,教委在清华大学甲所开了一个会,讨论取消教委办的理科试验班,会议由教委副主任柳斌主持。理科试验班是1987年开始办的,招收全国优秀的高中理科学生,从高二下半学期开始到高三结束,进行一年半的培训教育。办理科实验班在众多的目的中,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争取学科竞赛的成绩。当时的理科实验班在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京实验中学三个中学举办。刚开办的时候我就不太赞成,说了几条反对意见:理科班教什么内容;由谁来教;而且办这么一个实验班,不是给全国的其他学校树立一个对立面吗?当时很多省市都不太支持,各自把好学生隐藏起来。但是在开办了两年之后现在要取消,我也表示了反对。因为这个班毕竟经过了两年的实践,已经摸索出来一些经验了,而且在当年的数学竞赛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于是,在这个讨论会上我说了一句大话——今年中国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要拿总分第一。当时很多人问我:“是吗?”我说:“是,而且几率很大。”

那年7月的IMO在联邦德国举办,举办的地方是高斯的故乡布伦瑞克。在这一届的比赛上,中国队拿了4枚金牌2枚银牌,总分237分,位居第一。在那个年代通信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我记得当时是新华社驻德国的一个记者打电话告诉我的这个消息。我在下午5点钟接到电话,然后连续打了4个小时的电话把这个好消息通知给国内的相关学校、单位和有关的人。第一次取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实在是太令人激动的一件事情。这个总分第一的获得,为我们第二年在中国成功举办IMO更是增添了几分信心。

1990年初在郑州举行的冬令营,是由河南教育社《中学生数理化》编辑部承办。这是第一次尝试由大学之外的单位举办冬令营(河南教育社始终是冬令营的赞助单位)。从这一届开始,冬令营设立了团体奖,并给团体奖专门设立了“陈省身杯”。“陈省身杯”由陈先生亲自题词“放眼世界”,并出3000块钱做了一个奖杯。按国际上的惯例,以谁命名的奖杯就应该由谁出资来制作,可是当时国内很多以名人命名的奖杯都没有遵从这个惯例。

可惜的是当时北京工艺品厂把这个奖杯做成了一个重达15公斤的全铜奖杯。杯身太重了,颁奖的时候需要我们三个人一起搬着奖杯发奖,而且奖杯流动起来也很不方便。所以2001年以后又重新制作了新的陈省身杯,陈先生也把“放眼世界”这四个字重新题写了一遍。并且从2001年开始还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则:。以后每一届拿到奖杯的获奖者,如果想要保存奖杯,就给下一届制作一个新的奖杯,并且不再颁发奖杯的证书。这也是出于淡化比赛成绩的考虑,这个规则一直沿用到现在。

1987年,在古巴参加第28届IMO的时候,我国驻古巴的汤大使对我们的活动非常重视,专门请我们全队吃饭,并且为了我国申办IMO,还专门宴请了IMO场置委员会韵全体成员,喝了两瓶使馆珍藏的茅台酒。结果28届IMO结束之后一个星期,我们就接到通知说申办成功了。后来,驻古巴的这位汤大使调任到阿根廷,恰好1997年的IMO也在阿根廷举行,他再一次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申办成功之后,从1988年开始,我便着手制定31届IMO的筹备方案和财政预算。当时的财政预算做得很细致,一共写了10页16开的纸,申请了140万块钱。在做这个财政预算的过程中,王寿仁教授,梅向明教授和我讨论了两次,并且广泛征求了业内人士的意见。1989年,财政预算定稿之后,报送财政部,并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答辩。非常感谢陈省身先生在领导面前帮我们说了很多好话,在答辩完之后10天之内财政部就批准给我们120万元
的经费,由国家教委转交给我们。.

TOP

引用:
原帖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10-10 12:54 发表


这19位选手都是了不起的,非常优秀的学生。向他们表示祝贺!
要说保送进清华,这19位中一定会有,但全部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只是上海赛区的一等奖,只有前几位能进入物理“冬令营”,参加选拔。冬令营获等第奖 ...
哦,明白廖!.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十)

第二部分   更上一层楼

第31届IMO




1990年的北京,整个城市都在为迎接9月份的亚运会而如火如荼地准备着,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还有另外一个数学的“奥林匹克”也将在这个城市拉开帷幕。这是亚洲第一次承办这一大型的学科竞赛活动,因此举办的成功与否同亚运会一样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声誉。1990年1月,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组织委员会就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确定了组委会的人员名单。

第31届IMO由国家教委、北京市ZF、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数学会五个单位联合举办。组委会主任由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担任,副主任由王元(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柳斌(国家教委副主任)、陆宇澄(北京市副市长)、曹令中(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担任,王寿仁任秘书长,我担任常务副秘书长。


组委会第一次会议之后,秘书处就正式开始紧张的筹备工作。1月12日,柳斌以教委的名义向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部长发出邀请信,请这些国家和地区组队参加第31届IMO。同时,国家教委还向我国驻外使馆发出电传,请他们与驻在国教育部门取得联系,以便被邀请国家及时报名。但由于我们成立组委会的日期稍微偏晚,同时又因为缺乏外事活动经验,这些工作都在组委会成立之后才开始,因此,一些本来有可能来参赛的国家错过了时间。例如非洲大国埃及,就因我国驻埃及使馆错误地把“IMO”理解成国际海事组织的缩写,错过了对埃及的及时邀请。本来,由我国举办的这一届IMO埃及很有可能参加,然而直到现在,参加IMO的非洲国家仍然只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南非四个国家。此外,给香港发邀请信这件事当时也有一些争议。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国家教委外事部门的一些同志认为,回归之后香港相当于一个省份,国家教委不能给一个省级教育部门发邀请函。当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邀请函都发完的时候,香港的邀请函还没有发出。中国科协青少年部的一位领导想出一个办法,让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在去香港赴任之时把邀请信带给港督彭定康,这样才解决了邀请香港的问题。

我们几乎给所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所有传统的,‘如美国、前苏联、德国等发了邀请信,由于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一些国家还是感觉来华参赛有困难。我们寻找各种途径,多方面设法做工作,同时还准备了天津方案、广州方案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变故。很快,美国第一个报名,随后西欧、北美、亚洲有很多国家也先后报名。截至4月5日,已经有49个国家和地区报名参赛,这一盛况让我们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兴奋不已。1989年在原西德举办的第30届IMO已经打破了以往参赛国的数量纪录,有50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而这一届我们将有希望继续打破西德的纪录,创造IMO历史上参赛国数量最多的纪录。

同时,组委会秘书处也在有关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的支持下,组成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开始积极展开各项筹备工作。从选定活动场所到安排制作会标、奖品、奖章,从筹集资金到与各ZF部门联系、争取支持,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由于财政部只批下来120万元,和我们当初的预算140万存在20万的缺额,于是1990年5月组委会成立了一个集资组,由吴建平和晁宏两个人负责。他们从北京出发,南下到广州,一路集资,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筹集到了20万块钱(其中提供赞助的主要是教育出版社)。这样,经费的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因为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食堂可以做西餐,于是我们把第31届IMO的主要活动场所定在了那里,还特别把一栋宿舍楼装修翻新来接待所有参赛的外国学生们。同时我们和香山饭店、蓟门饭店签订了合作协议,来接待各国的领队以及随行人员。我记得当时和香山饭店签下的协议是100元钱一个房间,自助餐每人一天50元,用来接待参赛国所有的领队。香山饭店的工作人员对我们非常热情,从7月8号住到7月19号,一共12天才收了我们20万元,这样低廉的费用放在今天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这也全靠后勤组负责人方运加的努力。同时,副领队和随队人员住的蓟门饭店和协调委员会成员住的香山别墅,以及选题组住的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招待所,都在收费上给了我们很大的优惠,并提供了很多支持。第31届IMO的金、银、铜奖牌和纪念章都是在北京表盘厂制作的,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困难,降低制作成本。同时我们还给每个获奖的学生准备了一个景泰蓝的花瓶,这是北京工艺品厂的产品,做得很精致,收费也很低。

在安排游览活动前,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特地把园林局领导、文化局领导都找了过来,商定所有活动的地点都可以免费参观,这给我们节省下来很大一笔费用。在活动负责人陶晓永的精心安排下,整个IMO的观光活动安排得非常丰富——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北海公园,甚至大钟寺和石景山游乐园等等。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希望,这一次IMO能够给所有来到中国参赛的外国朋友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

在给参赛国发出邀请信的同时,试题的征集工作也随即展开。按照惯例,IMO的竞赛试题由东道国之外的参赛事先提供,并由东道国的专家们从这些预选题中挑选出30道左右提供给主试委员会(英文Jury的原意是评审团,为了方便理解,翻译为主试委员会)。主试委员会由各国领队组成,各国代表队到达参赛地点之后,正领队与参赛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参加命题工作,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6道比赛试题。也就是说,最终竞赛的6道题目(全卷分二试共42分‘,每题满分7分)至少要经过数学专家的三次筛选和评议。而一旦发现有陈题,或是与历届竞赛或各国竞赛中的某题相似,马上就会被撤换。.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11)



第31届IMO比赛试题的征集工作于4月30日截止,共计收到35个国家的105道题目,是历届收到题目最多的一次。试题的筛选和确定工作从5月7日开始展开,由南开大学李成章,北京大学张筑生,中国科学院许以超、陈培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张景中、杨路,复旦大学舒五昌,南京大学马传渔,杭州大学施咸亮,宁夏大学叶景梅,河南师范大学夏兴国等教授组成的选题委员会完成。试题筛选和整理工作进行了差不多1个月,完成得非常好。特别要提一笔的是为选题组后勤服务的北京海淀进修学校的唐大昌与安徽大学的朱君陶两位老师,他们的工作做得非常尽心。

我记得第一道题目是印度提供的几何题,整理得非常富有几何美感,第二道题目是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的,经过很大的改善之后也非常漂亮。那一年整理的题目从总体来看都很好,看上去容易,实际上却颇有些难度。后来在香港召开的亚洲数学家大会上有人评论说,第31届IMO的题目无论是题、图还是答案都整理得太好了,还有人说中国人把外国人给弄“蒙”了。

和筛选试题同时进行的,是我国选手的赛前训练工作。我国参加第31届IMO比赛的代表队由南京师范大学的单鳟老师任正领队,华东师范大学的刘鸿坤老师任副领队,中国科技大学的杜锡录老师(组委会业务部负责人)任教练,协助负责日常训练和照顾队员们的日常生活。六名队员分别是:北京四中的张朝晖,陕西汉中西乡一中的汪建华,安徽铜陵一中的余嘉联,湖北武汉武钢三中的周彤,湖北黄冈中学的库超和王菘。人员确定下来以后,队伍在北戴河集中训练了一个多月。期间有位日本记者看到我们的小队员大赛前夕还在游泳休息的时候,非常吃惊,他满怀不解的问我为什么,我轻松的告诉他:“数学是不能临阵磨枪的,越是临近大赛,就越是需要休息。比赛之前不用看书做题,最好的活动就是游泳爬山。”

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因为缺乏组织大赛的经验,所以为了防止万一,我们在很多方面都采取笨鸟先飞的态度,把所有的工作都尽量做到位。比如送考卷,虽然从香山饭店到语言学院并不算太远,我们还是用了前后两个车,一个空车备用,以防另外一个车在半路上出故障。此外我们还从外国语学院请来了参赛国几乎所有语种的很多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给每一个参赛队配备一名向导,方便他们用本国语言来进行交流。北京教育学院的陶晓永和首都师范大学的方运加两位老师把选手们在北京的生活和各种活动都安排得很妥帖。时任清华附中副校长的郑曾义(后来任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处长)是语言学院的总管,对外国学生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出租汽车公司的鼎力协助,当时的总经理是孙健行,车队队长是唐新强,他们遣派的十几辆大客车和八九辆常驻尼桑小轿车在整个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服务态度相当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最后结算经费的时候只收了我们9万块钱(现在恐怕100万也拿不下来)。


1990年7月11日,北京海淀体育馆里,聚集了5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名中学生和他们的领队,以及中国数学界许多知名学者、教授,还有北京市各中学的学生代表。此外,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夫列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王元,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等亲自出席。主席台上方,巨大的椭圆形会徽悬挂在浅色大落地幕布中央,土黄色徽牌衬托着墨绿色的会徽,醒目,庄重,典雅,神圣。下午3时,北京中学生金帆管乐队演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海淀体育馆响起,大会主持人,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宣布,第31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隆重开幕。
    在设计开幕式的时候,我们本来还安排了一个50人的旗队,前面由三个国家的国旗做前导,上一届IMO举办国原西德国旗在左,中国国旗在中间,下一届举办国瑞典国旗在右。结果这个方案被教委外事部门的同志给否定了,认为东西德刚刚合并,出现原西德的旗帜在感情上通不过。另外,就像联合国和奥运会一样,按照IMO之前的惯例,在主要的场地上也是应该悬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的。但在安排挂旗事宜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以色列和韩国在当时和我们国家还没有建交,挂旗不太合适,并且还准备派一个武装警卫班到会场,以防出现什么事端。当时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有些不可思议,所以想出了一个理由,说有的国家没有按事先规定带来旗帜,最终取消了在主要场地的挂旗惯例。从这一届IMO开始,随后的四届IMO比赛都没有再挂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旗帜。
    所有的活动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两天的比赛结束,所有的试卷都集中到香山饭店进行阅卷评分。按照IMO赛程规定,竞赛结束后,各队的试卷首先由本国的正副领队评判,然后与东道国安排的协调委员会协商,每个协调员只负责一道题的评分,待双方对同一题的看法取得完全一致后方可给分。第31届IMO的协调委员会由53个协调员组成,他们都是全国各大学数学系的教师,其中有18个人是博士生导师。我们在选择协调委员会成员的时候非常认真,按照他们熟悉的外文,把协调员分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个组来协调各队分数。如果协调员和哪一国家领队之间遇到分歧,还得再由主试委员会仲裁。本来我们准备邀请中国科技大学的常庚哲教授来出任第31届IMO协调委员会主席,但他当时不在国内,于是我们另请了齐东旭教授。因为早在1986年,齐东旭和常庚哲合作出的一道题目就被选作当年在波兰举行的第27届IMO试题的第二题。齐东旭教授在计算机方面也有所建树,后来出任北方工业大学的副校长。
    按照惯例,这次中国队的分数一律邀请供题国领队来协调评判。13日下午,中国队领队单增教授和副领队刘鸿坤教授阅完中国队第一题的解答后,便把试卷交给印度领队定审。结果,中国队6名队员全部得了满分--7分。15日下午3时,所有的阅卷工作都接近尾声。中国队员的全部试卷已移交到加拿大领队理查德•诺瓦考茨基先生手里,由他做最后的审定。
    紧张的比赛结束之后,所有国家的队员在我们的安排下开始了游览活动。因为对中国和北京的好奇,有个学生竟然半夜两点跑去看天安门。于是,我们尽可能把比赛后的几天行程安排充实,将北京的名胜古迹大多都包括在内。无论是学生、领队还是随行的夫人们,都为在古迹中蕴涵的中国古典文明而叹服。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十三陵、大钟寺……在1990年的那个夏天,北京城四处都留下了外国朋友们的惊讶和恋恋不舍。经过最后审定,中国队以5枚金牌、1枚银牌、230分的总成绩获得第31届IMO总分第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的总分比第二名的前苏联代表队整整多了37分(前苏联代表队193分)。这也是中国队第二次获得IMO总分第一。成绩未公布之前,巴林的公主(他们的领队)来找我,问协调委员会是否能给他们一个奖牌,这是违反规则的事情,因此协调委员会没有同意。这是巴林第一次参加IMO,6个人考了65分。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影响双方的友好关系,临别前,公主送给齐民友、王寿仁、齐东旭和我每人一个金色的贝壳作为纪念,贝壳里还有一颗华丽的珍珠。.

TOP

2010年AMC8考试将于11月16日星期二下午16:50-17:30在各省市定点的参赛学校进行。.

TOP

本周清华北大都来了。.

TOP

回复 523#畅想未来 的帖子

感谢畅想老师的最新信息!.

TOP

引用:
原帖由 首席探路者 于 2010-10-13 21:46 发表
本周清华北大都来了。
肯定是二牛校派出的首席代表来探路的。 .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12)




闭幕式在中国剧院举行,所有的工作都准备得很精细,并且破例没有设主席台。闭幕式的设计由我们秘书处的人员集体创意和布置。组委会主任李铁映在闭幕式上致词,并给获得金牌的学生发了奖。香港的徐展堂先生给每一位金牌选手都赠送了一台价值一百多美元的照相机,还赠送给连续三届获得金牌的前苏联女学生马力茨卡娃一串珍珠项链。在闭幕式上我特别请到中央乐团来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最后的合唱《欢乐颂》和艾格蒙序曲,并由指挥家严良垄先生指挥。当这支全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乐曲响彻剧院的时候,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盛会缓缓落下了帷幕。


    在比赛结束准备归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挪威代表队没有拿到他们的奖状,香山饭店的李经理和负责香山饭店所有事宜的系统科学研究所的邓若虹两个人就在香山饭店的房间里四处寻找,最后在一个办公室的废纸堆里找到了一个封套j里面有得银牌的奖状。原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时疏忽把挪威的缩写“NOR”写成了“MOR”,“MOR”是摩纳哥的缩写,而摩纳哥并没有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后来我把这些奖状拿给挪威的领队看,果不其然就是他们的奖状。我记得当年邓若虹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却能一个人就把香山饭店所有的事情都管起来,事无巨细,实在难得。同时,因为我的事务太多,作为我秘书的葛军(现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届比赛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会,是数学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的一次完美体现。31届IMO之后,我国很快就迎来了数学奥林匹克的热潮。虽然这也带来了有些负面影响的“奥数热”,但是作为数学课外活动的数学竞赛,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全国有了更大的号召力。同时,31届IMO的实践也培养提高了我们国家在数学竞赛方面的业务力量,通过这次举办活动,我们在数学竞赛的出题、改卷、评分等业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后来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主要成员驰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固定下来。这支队伍一直工作到2003年,始终非常完整和团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这两点可以说是第31届IMO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第31届IMO的成功举办要感谢很多的人。除了齐心协力的工作人员们和提供给我们极大方便的北京香山饭店、蓟门饭店、北京出租汽车公司、北京表盘厂、北京工艺品厂等单位,还有为我们的开幕式、闭幕式增添了无限光彩的中央乐团、中国杂技团和北京市中学生金帆管乐队。当时中央乐团近两百人前来演出,最后却只收我们五千块钱。考虑到那个时候的交响乐团都不景气,我到后台找到他们的指挥严良垄,准备多加一部分经费。严先生说我是“老九”(文革时对知识分子的称呼),和我谈得非常愉快,最后只肯收我们一万块演出费。我们的闭幕式和之后的晚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有八百多人参加,每个人按九十块钱的标准收费,自助餐安排得非常丰盛,但是金帆管乐队的孩子们却因为演出任务每个人只能吃干粮和水。另外,我还要感谢北京市公安局的同志们,在整个IMO举行期间为我们维持秩序,我们的车’队有事,他们还会安排警车开道。在闭幕式宴会的现场,公安局的一个副局长亲自前来维持秩序,在整个活动中忙碌着,滴水未进。还有机场接送小组的工作人员们,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所有的接送任务,特别是机场的周雷同志。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事情很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无法在这里一一详尽,谨在此深深地感谢所有为31届IMO付出过努力和心血的人们,感谢你们的情谊。
    2001年在美国举行第42届IMO的时候,当时找不到2005年的主办国家,于是IMO的秘书长找到我,跟我商量中国是不是能再办一次。当年在美国举办的时候差不多用了三百多万美金,我想在中国举办没有两千万人民币根本办不下来,于是婉言推辞。1990年第31届IMO的总花费才一百四十万人民币,徐展堂先生赞助的五十万港币,除了一部分用来购置电传机、打字机、照相机作为奖品之外,基本上没有动。后来把这些钱在银行存成外汇,到现在仍然有十万美金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一年都用这笔钱的利息(差不多二千五百元美金)资助一个年轻的中学老师作为观察员去参加当年的IMO。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IMO第二次在中国举办,但是我坚信那将会是一场更大更完美的盛会!
    1991年第6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由于举办IMO的影响,大家要求把冬令营正式命名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不再标明届数,直接写出年份。.

TOP

预祝明天参加2010年高中数学联赛的所有选手发挥出水平,考出好成绩。 .

TOP

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13)

继往开来,长盛不衰



从1980年在“大连会议”上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成立,到1990年在北京的第31届IMO圆满闭幕,中国的数学竞赛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时间里,我们从1985年首次派出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在IMO的领奖台上一共获得了16块金牌,10块银牌和4块铜牌,并在1989年和1990年连续两届获得总分第一的成绩。无论是国内的数学竞赛还是在国际上的数学竞赛,我们都已经开始进入空前的繁盛时期。于是预见到在第31届IMO之后将很快掀起一个数学奥林匹克的热潮,1990年11月,在湖南宁乡召开的第六次全国普及工作会议上,我代表普委会作了一个名为“继往开来,长盛不衰”的报告。

(报告原文)

从1980年8月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历了令人难忘的十年,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取得了硕果。我们已举办了十次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和七次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还举办了三次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全国各地已举办了数十次数学竞赛辅导培训班,建立了一支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的队伍,目前已有高级教练员250名左右,一级教练员1200名左右,二级教练员5000名左右。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已办了业余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有关数学竞赛的书刊已成为热门货。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广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欢迎,也赢得了各级教育部门、各级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许多高等学校和许多出版社等各部门的支持,也得到了许多数学家的支持。我国数学竞赛活动已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1985年我国首次参加IMO,迄今为止我国代表队在IMO中已获得金牌16块、银牌10块、铜牌4块,特别是1989年、1990年连续两年取得总分第一,今年又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31届IMO,这一切表明我国数学竞赛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继往开来,这几天我们很有必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十年的历程。

1980年大连会议上明确了数学竞赛是一项群众性的课外活动,数学竞赛和有关的科普活动将作为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的一项主要工作。确立了“民办公助”、“精简节约”、“自愿参加”三项原则,还确立了四个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参加国际数学竞赛作准备。大连会议使一批热心于数学普及和数学竞赛活动的志同道合的数学工作者聚集在一起,确立了目的,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共同为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而努力。因此我们相信,大连会议的精神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事业中将始终起着引导的作甩。

1981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数学经验交流会上,十几个省、市介绍了“民办”数学竞赛的经验,在这基础上,参加会议的同志一致决议,举办“省、市、自治区联合高中数学竞赛”。从此,我国数学竞赛的活动出现了新的局面。

1982年6月昆明会议上,讨论了第一次“联赛”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促成了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参加“联赛”,从此“联赛”也就是全国数学竞赛。

1983年5月在屯溪会议上,对“联赛”的命题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确定了“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方针。当时,正好是高中学制由二年变为三年,会议确定1983、1984、1985年连续三年联赛将逐年扩大命题的知识内容,并明确规定“联赛的命题范围不超过现行教学大纲”。

1984年1 1月的宁波会议上,对三年“联赛”进行了总结。确定,高中联赛时间是每年十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天,并对征题、命题、寄试卷的时间和方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一年,已由天津数学会举办了一次14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初中数学邀请赛,会议决定从1985年起举办初中“联赛”,并安排了连续三年的高、初中“联赛”的主办省、市、自治区。从此,全国“联赛”已形成制度,并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1985年4月在洛阳召开了数学普及期刊工作会议。7月我国首次参加IMO。12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数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上,中国数学会与北大、南开、中国科大、复旦四所著名大学达成共同轮流举办冬令营的协议,我国数学竞赛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1986年4月在西安会议上,再次明确要贯彻“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方针,对“命题范围不超出现行教学大纲”补充了“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将逐步有所提高。”

在西安会议上,与会同志都强烈表示,再努力五年,一定要在我国举办一次IMO,并且在本国举办IMO时我国代表队争取优异成绩。

1986、1987、1988年我国代表队连续在IMO中取得好成绩,对普及工作委员会全体同志给予极大鼓舞。

在1988年11月召开的九江会议上,我们开始酝酿为31届IMO作准备,会议通过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等级教练员暂行条例”,交流了兴办数学奥林匹克学校的经验,特别是会议表达了要使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事业长盛不衰的愿望。会议还决定,全国高中联赛一试试题要紧密结合中国教学实际,一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试题数量大致与“高考”的水平相当,这一规定三年内不变。

在1989年7月,在济南召开了“数学竞赛命题研讨会”,对联赛命题方针又作了充分崩讨论。特别是对高、初中联赛一、二试各种题型数目、评分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使“联赛”的试卷走向规范化。

过去十年,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共召开了八次会议,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工作,对我们的工作起了决定性作用,树立了明确的目标,确立了正确的工作方针,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这一批志同道合的数学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实干家的群体,终于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现在,当我们再一次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共同感到喜悦和自豪。当然,我们不会忘记为我们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广大中、小学老师,首功应该属于他们。我们也不会忘记所有支持过我们工作的人们,要永远感谢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曾经与我们一起共事,为数学竞赛活动的发展做了许多贡献的老同志。我们这个群体有许多好的传统,为了未来,我们应该让好的传统能继承下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出其中三条:

1.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方针,有利于调动所有省、市、自治区的积极性,能从。长远着想,统筹全局。

2.群策群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代表集体的意愿,我们用集体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每一个成员都在起着积极的作用。

3.不计得失,乐于奉献,我们每一个人都作出了一些牺牲,才使我们这个群体坚强有力。.

TOP

畅想老师辛苦了

几天没有上旺旺,畅想老师已经发了加系都帖,看也来不及。请问今天的2010年高中数学联赛在什么地方进行,什么条件的学生才能参加。.

TOP

引用:
原帖由 TOM_LISA妈妈 于 2010-10-11 10:49 发表
经济专业也需要有很好的数学学科基础,建模、预测、概率统计无一不用到数学,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些华尔街的天才们预测失误,结果整个世界经济都发生了“地震”
这不是华尔街的天才们预测失误,而是他们一手制造出来的。.

TOP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试试题(new)


2010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试加试题.rar (61.24 KB) .

TOP

有一试和二试答案吗.

TOP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A卷)一,二试试题及标准解答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评分标准.rar (114.2 KB)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试评分标准.rar (108.38 KB)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10-18 15:19 编辑 ].

TOP

谢谢,能预测一下,一等奖分数吗?.

TOP

原帖已删!谢谢大家的提醒,是我们的大意,没有仔细核对.以上面的一份答案为准!抱歉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10-18 22:04 编辑 ].

TOP

回复 536#畅想未来 的帖子

畅想老师:
想问一下,什么条件的学生才能参加全国数学联赛,怎样才能报名参加?谢谢!.

TOP

回复 536#畅想未来 的帖子

畅想老师,这些答案是官方的吗?好像有问题啊!.

TOP

回复 537#bluesky_8888 的帖子

没有特别的条件要求,只要有能力去挑战的高中在校学生,都可以向所在学校报名参加,单然一般要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

TOP

回复 538#lsc911 的帖子

仅供参考!.

TOP

答案有明显错误。.

TOP

回复 541#老姜 的帖子

有错误的答案已删,谢谢指正! .

TOP

福建省给的第一份评分标准就是有2处错误的,1题答案错,1题没约分,后来更正过了。.

TOP

回复 535#tree妈妈 的帖子

最难的事之一要数预测了.真的说不好,去年一等奖是159分,今年的题目较去年是难还是易,仁者见仁,据说,今年上来的一批有不少好苗子,可喜可贺,毕业的那一批中也是强手如云,所以很难有相对有把握的预估,况且今年的试题分数分布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总分和上届一样为300分,但今年一,二试分值分配有变,一试由上届的100分增加到120,二试由原来的200降到了180,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重一试"的命题思路,其效果如何,还不得知,一切要看竞赛的结果.面对这一新的变化,我们不敢轻易预测,见笑了.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10-19 07:42 编辑 ].

TOP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b卷)一,二试试题及解答.

附件

2010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题B卷.pdf (125.57 KB)

2010-10-19 12:51, 下载次数: 160

2010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题B卷.pdf (160.64 KB)

2010-10-19 12:51, 下载次数: 149

TOP

冬令营分数还是能预测的,240分左右..

TOP

转帖一位参加今年高联赛选手考后的感想:

今年的联赛一试比较难,主要是没有时间。在考完试以后,再回顾这些题,其实不难。
对于二试,几何比较显然(已知共圆的结论),第二题放水。第三题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恒等变换。
但是问题在于,经过一试以后,好多人的心态都不好(我也是),因此做加试会有很大失误。
.

TOP

几何显然?不会是充分性和必要性条件看反了吧,这题的必要性虽然是个陈题,但是证明也不容易,所考的充分性更难,标答的圆幂做法很难想到,据我说知做出的选手大多用了调和点列、阿波罗尼斯圆、密克点。.

TOP

回复 539#畅想未来 的帖子

谢谢畅想老师!

是不是每所高中都有机会?每个区是否有名额限制?谢谢!.

TOP

我们曾发过帖:"据传,今年的物理学校初三A0班,因各种原因可能暂停开办.",现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和协商,将继续开办,并于本月底进行测试..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