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推荐] 嘻哈爸爸版——家长互动学校(交流讨论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0 00:24     标题: 嘻哈爸爸版——家长互动学校(交流讨论学习)

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出色的家长。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对于孩子来说,一位出色的父母的价值也远远大于一所名校。
今天,嘻哈老爸除了给大家推荐名校之外,准备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开办一个家长学校,和各位实验学校的家长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如果做一名出色的家长。

每节课,推荐一篇文章,大家一起研读,探讨!!(希望大家能读完文章)

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2.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
3.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
(只是思考题,不需要在回帖中简单回答,其实这不是简单题,而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思考)

[ 本帖最后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4-20 20:53 编辑 ].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0 00:25     标题: 第一课,呼唤人文精神,注重孩子人文情怀的培养

中国教育:人文价值的流失和重建
作者:杨东平
注:本文录自侯样祥主编的《我的人文观》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在前现代化的中国,科学与文化的断裂格外显著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中国的科学主义或者叫唯科学主义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基本主题,二者的互为制衡和矫正,构成了20世纪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的二重奏。很多人认为,在科学事业仍很薄弱、科学精神远未生根、科学启蒙任重道远的中国,谈科学主义的危险是十分超前、很不合时宜的。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非常现实的话题,正是在前现代化的中国,科学与文化的断裂格外显著。正在加剧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基本主题。
这的确是有些令人困惑的。在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中国,民间迷信和传统陋习仍在横行,真真假假的气功泛滥、“大师”辈出,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与理性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但与此同时,在社会的主流文化中,经济至上、科技至上的价值显而易见。在各级领导岗位,理工科背景的干部和专家占了统治地位,综合性大学的校长,也几乎是清一色的理科专家。在社会思潮、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取得了支配地位,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实例之一,有人置疑“科教兴国”这一口号中将“科技”置于“教育”之前所体现的价值偏斜在世界通行的语言规范中,教育通常置于科技之前,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通过一些实例来认识两种文化的冲突、认识社会主流文化的变异会更为直观。
1992年4月3日,已被搁置的建设长江三峡工程计划,在经过旷日持久的争论之后,终于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约1/3的代表投反对票和弃权票,成为历次人代会所通过的议案中争论最激烈、反对者最多的一个。其坚定的支持者,大多为水电系统的工程专家,他们对这一工程的技术可行性、环境安全性等充满自信,反对者的所有理由在他们看来都是不足为虑的。而反对者大多是非工程类、非水电系统的专家,尤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科知识分子为多。除了其他各种原因,不能不说这一分歧显示了这两个群体不同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文化视野、社会关怀的差异。事实上,近些年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类似这样的选择和争论极多、对于很多地方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与一个巨大的工程建设项目相比,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社区原住民的利益等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在价值观念上,中国人的“科学主义”也有明显的表现。由于高技术时代的到来,国人对科学的崇拜和欢呼是不加节制的,尽管在发达国家,人们对核电站、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有更多的警惕和保留。1997年,最轰动的科学成就是克隆技术:在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进行的一场讨论“克隆技术”的节目中,令人深感科学主义在中国青年和科技工作者中的强大影响。讨论现场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无论是科学工作者、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普通观众,大多对克隆技术持一种肤浅的乐观主义情绪。—位生命科学专家竟然直言可以克隆出少数人作为“医学模型”(在他看来,克隆出的“人”不是人),以供医学研究之用;有的年轻人态度更为冷酷,认为克隆出来的“人”不仅可作医学之用,还可用他去做苦工、苦力……科学哲学学者吴国盛几乎成为孤家寡人,他态度鲜明地反对克隆技术。他说,最大的危险就在于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危险来自何处,只是凭直觉就感到出了问题。只有一个女学生表达了她的担忧:如果西红柿都是一样的,个个都又红又大,那时,我们既无买到坏西红柿的不快,也无吃到好西红柿的惊喜,人类的生活乐趣将消失殆尽!她所说的实际是多样化消失的后果。
两个调查体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克隆技术所持态度的巨大反差。1997年3月,对美国1005名成年人的调查表明:69%的人对克隆人类的可能性感到恐怖,89%的人认为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3/4的人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上帝的意愿,27%的人表示如有机会将参加反对克隆的请愿活动,只有7%的人称如有机会愿意进行克隆。大致同时,在广州中山大学马文辉科学哲学论坛讨论会上对中国人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人对食用克隆动物的肉及药品表示坦然,没有障碍;23%的人表示如有机会,愿意被克隆;90%的人主张政府增加拨款,资助对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50%的人认为克隆人是不道德的;只有不到36%的人站在宗教立场上反对克隆;57%的人赞成通过基因工程改变人种,虽然他们也对这一前景感到震惊和惶惑。许多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全无对科学发展必要的警觉和忧患意识。然而,应当说这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主导价值。
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主要追求和成就标志的。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教育、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没有现实功利价值,不能直接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领域,通常处于弱势的、逐渐边缘化的地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利益正在成为毋庸置疑的铁律。于是,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却出现了生活品质的下降——失去了清洁的空气和河流,失去了具有个性和历史性的生活环境,而被置身于一个粗糙嘈杂的、重复雷同的、混乱和不甚安全的陌生环境中。许多历经战争、“文革”破坏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前的“建设性破坏”中丧失殆尽。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中,为了拓宽街道,不惜拆毁康有为“保国会”旧址奥东新馆、蒜市口的曹雪芹故居和赵紫辰、赵萝蕤旧居美术馆后街22号院等许多文化遗址。
另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是,尽管国家财力大大增强,但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科研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在逐年降低。据政府公布的教育经费统计表明,“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2年为2.99%,此后,1993年为2.76%,1994年为2.52%,1995年为2.41%,1996年为2.44%,1997年为2.49%,1999年为2.79%。根据1992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到2000年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这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国家的平均水平(4.1%)。然而,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不愿为教育、环境保护、文化和文物事业投资,成为相当普遍的政府心态。不顾历史文化、文物和生态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既有追求短期政绩的干部制度、评价标准等实际原因,但相当多只受过偏狭的技术教育的干部不知文化为何物,不知美为何物,从没有培养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对自然与生命热爱和敬畏的感情,以及艺术的雅好与趣味,同样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是另一种文盲:文化之盲,文明之盲。
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上述现象大多可以用经济主义、功利主义等来描绘,其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也许用“技术主义”比“科学主义”更为合适。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国独特的历程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人文教育传统、科学教育刚刚开展、科学仍然很不发达、很不普及的国家,技术主义与人文理性的尖锐冲突,是不同寻常和发人深省的。
和西方的历程不同,中国两种文化的冲突自有独特的道路。从大的文化背景而言,在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逐渐式微。自废除科举,推翻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之后,建设民族的新文化的使命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设计,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实质性的异变:由于中学无体,西学之用便渐渐取而代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世界观’’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标准,技术主义、工具主义于是大行其道。
就现代教育自身而言,其人文底蕴的流失,所谓教育的“非人文化”过程,同样并非自今日始,而有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有一种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国大学精神的发育和大学制度的形成,有着与西方国家很不相同的情境和路径。由于近代中国险恶的生存环境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在新学发展之初,从政府到社会都对其抱着急切的态度,以为“救国”之用乃至救国之“急用”。中国早期的大学由培养实用人才的外语学堂、武备学堂发展而来,政府优先发展培养专才的高等教育而非普及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优先发展具有“急效”的船舶、铁路、军事等工程技术学科,从救亡图存的实际功利出发,具有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和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
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的传统大学相继完成了现代性转换,确立了学术自由、思想独立之类的西方教育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1927年,蒋介石提出实施“党化教育”(后改称为“三民主义教育”),在学校实行训导制度等等,使得维系人文主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之类的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成为一场艰苦卓绝的坚守。由于抗日救亡的紧迫压力,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控制,采取限制文科、鼓励实科发展的倾斜政策,以培养实用的专业人才。这遭到文科知识分子的强烈批评,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界的“文实之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迅速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这一历史情境再一次强烈地呈现出来。以苏联模式为楷模,新中国教育的重建从—开始就奠定了以工程技术、专门教育为主,即“重理轻文”的格局。
1.院系调整奠定了重理轻文价值
现代教育始终有相辅相成的两翼:一方面,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强烈的功利价值;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促进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保持和传递文化传统,维系和整合社会,以及陶冶人格等人伦教化的功能,即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它主要是通过文科教育实现的。以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发展科学技术为日标,强调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所具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无疑是必要与合理的。然而,它却面临一种考验:能否在发展科技教育、专门教育的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重视普及教育和普通教育,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一道分水岭,建立起中国教育的“苏联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对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汁划紧密相连;教育的重心是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削减综合性大学,以发展专门学院为主;实行“专才教育”模式,按产业部门、行业甚至按产品设立口径狭窄的学院、系科和专业。结果,工程技术类的专门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并在教育系统中取得了至尊地位。出现了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工程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轻文科教育,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等明显的价值偏斜。
工程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削弱文科为代价的。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其中文科、财经、政治各科的学生比重分别是10.2%、16.2%、6.3%。至1953年,在第一次院系调整后,已分别下降为6.7%、6.4%和1.8%(共占14.9%)。到1957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后,又进一步下降为4.4%、2.7%和1.9%(共占9%)。1962年这一比例降到最低,仅为6.8%,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1980
年,经“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我国大学生中文科学生的比重达到8.9%。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在全世界占1000万以上人口的50个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重高于50%的有3个国家,介于26%~50%的有26个国家,介于20%—30%的有6个国家,介于18%~20%的有4个国家。中国的情况,竟然比这—比例最低的国家还低近10个百分点。同样,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功用,被称为现代教育的“轴心机构”的综合性大学被严重削弱。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降至1952年的10.9%,1986年,这一比例为4.3%。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文科教育的削弱和贬损,不仅由于对经济重要性的片面强调,也出于对它“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否定。通过学科和课程改造,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被停止或取消,一大批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学者备受批判冲击。“文科危险”和“文科无用”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这种重理轻文的倾向同样表现在中小学的课程之中。一项调查显示,各国小学的教学计划中,理科课程约占1/4。我国目前小学的数学、自然、地理等课程,占总学时的31%,初、高中理科课程占总学时的37.5%,均超过这一比例较高的东欧国家的上限。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主要成分是知识教育,而关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的教育至今仍然相当薄弱。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中过度专门化的弊端,进一步损害了教育的人文性和教化功能。对高度专门化的推崇.致使大学教育不仅文理分家,而且理工分家,学科专业过细过窄,这意味着对科学和文化的综合性、完整性的损害和削弱。
在建国前,按照西方大学通才教育的模式,我国大学的学科设置也是宽口径的,在系以下不再划分专业,实行学分制、选课制等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院系调整后,按照苏联模式设置与产业部门、行业乃至产品对口的专业,导致专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1953年,我国高等教育11大类共设置215种专业:到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达到创纪录的1039种,是1953年的4.8倍。过于专门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专门技能,致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人格结构上的片面和畸形,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技术迅速更新、职业变换和社会流动的加速,也 难以解决与应对现代科学、工程和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跨学科的复杂问题,更遑论产生大师和巨匠。它所能培养的,只是大批量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这种教育所能培养的最优秀的人才,西力批评家称之为“白痴学者”、“近乎无用的超级专家”。
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被纳入高度专门化、技术化的轨道之后,重理轻文、独重科学教育尤其是工程技术教育、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观念早已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通的价值观念。20世纪50年代的明言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直至今日,所有重点中学莫不是以“理科”为特长的,学习文科成为二流学生低人一等的选择。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导致社会的价值感、道德感的普遍降低,许多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偏狭,“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教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等方面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技术主义、短期行为的盛行,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这种高度专门化、缺乏人文内涵的偏狭的高等教育。
1931年2月,爱因斯坦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们提出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针对当时政府重实科、轻文理科的政策曾经说过,大学教育“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因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当时他已敏锐地意识到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而言,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人才,而且是组织人才,所谓“工业建设的领袖”,其“重要性至少不在技术人才之下”;“真正的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严格的自然科学认识倒是比较次要”。这是真正的远见卓识,、今天,我们都看到了这种没有人文内涵的教育所产生的冷酷回报。
2.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1
949年之后,中国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时,建立起一种整体主义的政治社会,国家控制、管理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社会和私人的空间基本上是单一化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环境中,对教育的政治功能不适当地夸大,导致教育的不断政治化。
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运动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个全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后,随着阶级斗争的不断升级,政治凌驾于业务工作之上,不仅可以肆意冲击教育教学,并日益把教育变成一种直接的政治工具。在“文革”中,教育干脆被当作“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知识分子逐渐被视为—种不可靠的、需要不断批判改造的“异己力量”。政治批判、政治运动成为“思想改造”的同义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知识分子的组织清理、思想改造、政治批判一直没有停止过。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全民族的共同灾难,也使知识分子遭灭顶之灾。
在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分子首当其冲,受到最严厉的迫害打击。而科技知识分子则由于其实际功用,往往得到保护。这样便直接造成了文科危险、文科无用的现实。
在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对青年学生进行一种大公无私、纯粹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但它往往被拔高成为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脱离文明传统的空洞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学生不仅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隔绝,也与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明成果——人道主义、人性之美、人类之爱隔绝,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灌输仇恨,培养大敌当前、勇于斗争的精神,以及对敌人像冬天一样冷酷无情的“阶级感情”和政治立场。这种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互冲突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习雷锋时,我们作为中学生的一个具体道德困惑是: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给一个老人让座,怎么知道他是不是阶级敌人呢?
“文革”期间,政治教育完全取代了人格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是不可能产生道德感的。于是,当狂热的个人迷信和阶级仇恨被煽起之后,平时温和顺良、循规蹈矩的中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无法无天、丧失人性的红卫兵,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正20世纪60年代极度政治化的阶级斗争教育、接班人教育的恶果。
虽然疯狂的年代已经过去,但以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化和文化、道德教育的状况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时至今日,还普遍存在一种教育倒挂现象,即对中小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人走关灯”、“便后冲水”的“修身教育”,在成人中进行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的基础文明教育。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文科课程仅仅是二门政治理论课,与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了解文化传统和人的价值等为宗旨的广博的文科教育相去甚远。近年来,教育内容虽由政治理论扩大至德育范畴,但仍狭窄单薄。大学的此类课程几乎是最不受欢迎、最乏味无趣的;中学的此类课程则靠死记硬背,纯粹为应付考试。由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资源中断已久,大一统意识形态文化的影响正在降低,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似乎正在成为青少年文化的主体,学校教育的人文内涵流失、教化作用不断衰微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3.应试教育加剧了教育人文性的流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造成中小学教育严重的畸变。应试教育的功能和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它是在中国盛行1300余年的科举教育的现代翻版。封建传统教育在20世纪末的复活强化,发人深省,令人震惊。
应试教育何以能发展到为害如此之烈的地步,是一个专门的话题。其原因,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造成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狭窄瓶颈,独生子女背景下升学意愿的高涨,高考“指挥棒”引致的死记硬背、偏题难题等不良导向,观念陈旧落后的学校教育没有得到更新改造,等等。应试教育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将面向所有儿童的义务教育,变为筛选出少数升学苗子、淘汰大多数人的选拔性教育,同时将以树人、育人为旨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难度和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从而背离了“教育”或者“教学’’的宗旨。须知,在教育词汇中,教育、教学和训练,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术语和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可怕地消失了,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付出青春、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阶段,发展出了可以归纳总结的显著特点。
其一是课程的难度、深度已成各国之最。20世纪70年代末,在“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思想指导下,热衷于培养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少年大学生等。此后,在炽烈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于追求升学率、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的需要,不断加深学科知识的难度,致使我国中小学教材难度偏深,高于发达国家约一二个年级。这一做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已经脱离了多数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调查显示,由于中小学教育的教学要求偏高、偏难、偏深,致使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被认为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小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生厌学的达30%,有的地区竟高达60%。
其二是重点学校制度和异乎寻常的教育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恢复重点学校制度,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制造出一大片“差校”、“弱校”,所谓的“垃圾学校”和“流氓学校”,严重违反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由于于这一制度,出现了升学竞争层层下移,从高中下移到初中,进而下移到重点小学乃至重点幼儿园的异常现象,出现了高额收费的“高价生”、“择校生”,败坏了教育的内在品质和风气。—些大城市的重点学校为争取优秀生源而—手制造的“奥校热”,更是推波助澜,人为地加剧了这种失衡。
其三是形成所谓“惟理性教学模式”。这种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方法,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由于实行标准化考试而进一步模式化,学习过程于是变为陷入浩如烟海、题型复杂的选择题、判断题的“题海大战”。这一模式也改变了中学的语文教学,通过加重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的内容,以及对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升华主题等八股式写作“技术”的训练,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和写作技巧的操练。在这种训练中,文学的价值和美、人的情感和体验等等不复存在,写作的真情实感也不再重要,哪怕是编造的故事,只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规范”,仍然能获得高分。这其实已经是在鼓励做假了。
以艺术教育为例,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本来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所谓“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然而,当它被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就会腐败变质。当今中国家庭琴童不可谓不多,许多孩童的技巧和考级的水平不可谓不高,但真正喜欢艺术、能够感悟艺术的非常之少。孩子是被逼无奈,家长则惟利是图,一心只求升学加分或作为特长生等现实功利。“只有技巧,没有文化”,也是国外艺术家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普遍评价,这一文化环境正是中国往往难以培养出大师的深层原因。
应试教育的现实明确影响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的影响至深,只重智育和分数,较为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学校行为,也成为许多家庭教育的现实。据1995年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中国国民的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有责任感,能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对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只有略多于50%的人认为,教育孩子讲究礼貌是重要的;只有30%强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处于世界各国中最低的位置;同样,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所有这些表明,文明礼貌的养成在今天中国家庭中处于相当次要的位置,素以重
视道德、礼貌、人伦关系著称的中国传统文明,经过长期的流失和演变,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影响教育非人文化的新动因
世纪之交,伴随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20世纪50年代初类似的历史情境再一次呈现。主流话语中弥漫着强烈的科学崇拜,将科学奉为社会进步的惟一标尺,抬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科教兴国”成为新的共识和流行口号(有人指出,这—口号将科技置于教育之前潜含着价值偏斜)。无论中小学的创新教育,还是重点大学向世界一流水平的追赶,重心都在科技。与此同时,无论对核技术、克隆技术还是转基因食品,社会舆论往往—片乐观的喝彩之声,科技知识分子几无必要的警惕和忧患。在这—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冲突呈现出新的变化。
在文科恢复与重整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等应用文科成为主流:英语、计算机、通讯技术、生物工程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学科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此前封闭的、与社会需要脱节的教育体制的反驳。然而,那些具有社会的长远利益需要、但不可能产生直接经济功利的人文科学和理科出现了问题。对于不能由市场导向的这一部分,显然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必要的支持,以保持相应的平衡。
在各级教育中,对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片面强调和倚重,是文化价值失衡的新表现,英语能力几乎成为衡量学问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而中文水准反而无关紧要。各种专业技术职称考核同样如此,无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还是中国画,英语水平几乎成为惟一可以把握的“硬指标”。这固然有促进英语学习和对外交流的实际需要,但正如识者所言,它反映出一种深层的文化危机,即中国人文化自信心的失落。在各类管理中,一种新的“食洋不化”,是对制度化、科层化、数字化、定量化的迷信,正在成为灾难,恰如昔日的政治运动,今天的专业人员陷入的是无穷无尽的条文、表格、评审、检查、评估之中。与此同时,伴随腐败现象加剧等社会风气的逆转,官本位价值对教育和学术的侵蚀日益严重,构成对教育公正、学术公正的威胁。利益驱动之下,高考舞弊、假文凭泛滥、论文剽窃等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现象,也在辱没斯文,玷污净土。这一切对正在迅速扩张之中、雄心勃勃向世界水平迈进的中国教育,无疑是艰巨的考验和挑战。
恢复教育的人文内涵,
重建现代教育精神

我国当代教育的弊病和异变、重理轻文的价值倾斜和人文内涵的严重流失,令我们重新认识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价值。
现代社会的系统功能,如果说政治系统提供社会稳定运行的结构和秩序,经济和科技系统提供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文化系统提供的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价值和意义。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发展”是远比“经济增长”更丰富、更准确、更重要的概念。现代化从不意味着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包括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提升、道德的完善、社会福利的进步等全面的发展。经济增长、科技发展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祸害社会。任何不受制约的力量都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对它的放任和无知才是真正可怕的。即便就单纯的经济功利而言,没有制导、失去平衡的经济高速列车,也是难以运行的。科学技术必须有人文主义及人的理性、良知、情感乃至常识的制衡,从中发展出关于科学技术的伦理准则和价值判断,从而在“能不能够”的技术理性之上,加以“应不应该”的价值判断。这正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生活、教育和文化资源中十分匮乏的。
社会的公正性、理性化、民主化,乃至文明水准、道德感等等,与物质生活同样不可或缺,它们主要是从社会的文化系统尤其是教育系统中产生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追求。这需要对“教育现代化”做出更深刻、准确的体认。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培养能力的增加,或者教学设施的改善,虽然这都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所必需的。教育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其“软件”制约和说明的。这就是说,与教育规模、数量的发展相比,教育品质的改善和提升更为本质、更为重要。例如,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教育固然十分强盛,然而,那是完全反现代化的。我国目前大城市中的许多重点中学,电脑、多媒体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实行的却仍是惟书惟上、死记硬背、题海大战、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而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虽然条件简陋,但实行生活教育、创造教育,贯彻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两相比较,谁更具有现代性?
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特征,可以概括地说,是提倡和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而非智育中心、学科中心、书本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中国传统的以博取功名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格格不入的。
现代教育价值的重建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创新。世纪之交,中国教育处于不同文明的冲突挤压之中。我们沉重的教育之体仍是前现代的,尚未摆脱苏联的集权和计划模式;我们的生存环境却已经进入了“后现代”,进入所谓视听的时代、大众媒体的时代、电脑和网络的时代。而我们的教育“软件”——教育价值、教育思想等等,杂糅着专制主义、官本位、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等科举时代的遗毒和集中划一、平均主义、教条主义等苏式体制文化的弊端。教育、文化的改善和提升,恐怕并没有什么“跨跃式发展’’的捷径,只能一点一滴地去改进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欠课欠账都必须一一补上。
因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前瞻和追赶,而且需要回顾,需要重温并且接续我们晚近的传统。当前,亟待补上的恐怕是半个世纪之前由“五四”知识分子启动而尚未完成的启蒙,应当使“五四”时期深入人心而今天人们已经十分陌生的现代教育价值,如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儿童中心、生活教育、自由教育等等,重新成为普遍的常识,而非蒙垢的奇谈怪论。同时,要通过制度创新,通过管理权力的分散和下放,开放教育,恢复教育活力,解放教育生产力,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源泉,成为提升社会文化和道德的文明灯塔,成为社会充满活力的创造性中心。


[ 本帖最后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4-20 00:35 编辑 ].
作者: echooooo    时间: 2008-4-20 00:38

太长了,没看完。
科技与人文好比是一把刀和使刀的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0 00:39

引用:
原帖由 echooooo 于 2008-4-20 00:38 发表
太长了,没看完。
科技与人文好比是一把刀和使刀的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批评这位同学!!!
看完再发言.
作者: echooooo    时间: 2008-4-20 00:41

引用:
原帖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4-20 00:39 发表

批评这位同学!!!
看完再发言
看完就睡觉。.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0 00:45

还有作业.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0 00:49

引用:
原帖由 echooooo 于 2008-4-20 00:38 发表
太长了,没看完。
科技与人文好比是一把刀和使刀的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恩,批评完,还是要表扬的,一看就明白的家长并不多哦。
能做的家长就更加少了!!.
作者: judy1687    时间: 2008-4-20 07:37

看完了,实际上答案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但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家长也是牺牲者,是最无奈的。
另外,对于三峡工程,也并不是所有的水利工程师都赞成的,只是在中国,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学者可以左右的。.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0 07:43

太长了 ,只看了红色字体部分 ,如果可以的话,今后可以分段播放 ,就嘻哈爸爸的问题,如下回答:

1.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太深奥了,应该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吧
2.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 ——多参加一些非语数外的课外培训,多参加一些讲座,吸取百家之长,行万里路
3.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当然是孩子的品行更为重要罗,不过孩子的品行是在日常的点滴中教导的,和竞赛,证书不冲突,所谓相辅相成。

最后感谢嘻哈爸爸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0 09:05 编辑 ].
作者: 子纯    时间: 2008-4-20 08:10

很好的想法!支持一下!
可不可以先短一点的文章呢?
1、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个人对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等的综合素养?
2、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作为家长要有培养一个人成长的意识,不要盲目的急功近利的去影响孩子的发展。创设一个家庭的小氛围(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得以喘气)
3、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从长远的一个孩子的发展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其实对一个社会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个不容置疑的。我觉得没有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些竞赛、证书只能说明你培养了一架很好的机器!

不知道说的合老师意吗?大家畅言!支持这么好的倡议!


[ 本帖最后由 子纯 于 2008-4-20 08:15 编辑 ].
作者: 王嫣然    时间: 2008-4-20 08:28

排队学习.
作者: 钊元妈妈    时间: 2008-4-20 08:55

占位子.
作者: soo-goo    时间: 2008-4-20 09:02

.
作者: Z.Z之家    时间: 2008-4-20 09:06

太棒了,始终认为一个家长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就像孩子的胎记一样,不知不觉,而又根深蒂固。我们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看来很多好的学校考察家长的理念,行事方式也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 天成妈    时间: 2008-4-20 11:31     标题: 言之有理,实行困难!

如果实验学校老师们都是这样的想法,我真真希望孩子考上实验学校。.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0 12:11

引用:
原帖由 cier_zheng 于 2008-4-20 09:06 发表
太棒了,始终认为一个家长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就像孩子的胎记一样,不知不觉,而又根深蒂固。我们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看来很多好的学校考察家长的理念,行事方式也是很有道理的。
你说得一点都不错。
知识的灌输是会被遗忘的,而潜移默化的德行教育,人文素养培养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招聘员工不再看重文凭,而看重别的素质,而这别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涵养。
这是民族的希望。同样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
作者: 洛颜妈    时间: 2008-4-20 12:54

报名!很喜欢这个IDEA.但现在没有精力,忙着小升初 。以后会热情加入。.
作者: anneyjiang119    时间: 2008-4-20 19:29     标题: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

现正忙着幼升小,小学网站上没有谁会介绍学校以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为最重要目标。而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看了这篇文章,感慨良多,社会不重视人文,学校不重视人文,那么只有家长自己要重视。一个重视人文的家长会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人,学校再给予技能的训练,那么这个孩子会是一个人才。

对于什么是人文精神,我的理解是:关心人本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热情。这里涉及到历史,文学,艺术,心理,宗教,自然等等。

而对于什么是人文素养,或者说怎样才算具备了人文素养,我认为不是说上了历史,语文,音乐课等等就算具备了人文素养。因为历史决不是如我们上学时背诵的何年何月何日发生的何事,而是这些枯燥事实背后的活生生的人。学好历史的人会发现古今人物心里深处的很多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有了历史学识的人看待当今社会自然会更通透,从容一些。所以一个能够将历史和现代联系起来的人算是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素养。

语文也不仅是语法结构,段落大意,音乐也不是C大调,五线谱。文学,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只是载体,其根本是要表达人类自身的感受。我认为能够运用这些载体表达和通过这些载体感知的人是具备文艺素养的人。

心理学也不是一大堆玄妙的名词,而是让人掌握沟通的法则。礼貌,尊重,倾听,宽容是具备心理素养的人的特征。

宗教不能在教堂之外传播使中国人失去了在课堂上了解并从中获益的机会。我认为了解神,接受神,对思考人存在之根本意义具有重大价值。一个会思考人存在的根本意义的人是具备人文素养的人。

自然不单是是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等,而是要是人了解人获益于自然,也要被自然约束。一个对自然怀有感激,崇敬之心的人是具备人文素养的人。

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如果父母满心只是希望孩子学了一技之长,能出人头地,那么他们就会寻找能提供这样服务的学校,这样的父母多了,学校就只能提供这样的服务才能生存。教育的风气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如果父母自己具备人文精神,坚定于人的内在根本,不迷失在各式各样的外在幻象之中,又怎么会心虚气急,驱使孩子追逐各种证书和奖章呢?有人文精神和素养的父母不会太过着急于孩子的考试成绩,而是更关注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样的信念会从点滴的言谈举止中渗透出来,传达给孩子,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自然会具有同样的人文素养。

作为家长,无奈于社会的大环境,感觉身不由己,固然有道理,所谓环境造人。但我又觉得,如果信念坚定,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境由心生呢?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坚定。看到嘻哈爸爸的帖子,觉得信念又坚定了一下。有同道真好啊!

有了上述表达,第三个问题我就不用回答了吧?!

写了这么多,希望大家不要看烦了哦!.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0 20:49     标题: 回复 18#anneyjiang119 的帖子

讲得非常好。比我好!!!
表扬!!!
特别是对人文素养的阐述!!!.
作者: H爸    时间: 2008-4-20 21:19

嘻哈老爸,您老这个家长学校是网上学习还是现场面授?除了实验的家长,对外校家长是否开放?

[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8-4-20 23:47 编辑 ].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0 23:29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4-20 21:19 发表
嘻哈老爸,您老这个家长学校是网上学习还是现场面授?除了试验的家长,对外校家长是否开放?
网上学校。
都可参加.
作者: H爸    时间: 2008-4-20 23:45     标题: 回复 21#嘻哈爸爸 的帖子

有教无类,赞一个!.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1 08:47

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

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如前面的 echooooo 和子纯所说,又如judy1687所说,“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家长也是牺牲者,是最无奈的”,再看看“小升初”板块的红火,大多好的学校都需要证书,那么我们究竟是否需要证书?我以为我们首先要想好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我们无意于做国家领导,企业领袖,那么我们没有必要挤破头一定要名校,证书,我们只要过普通人的生活,着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兴趣爱好,让生活过得快乐,关键家长心态要摆正;

如果我们立志较高,希望为国家、人类做更大的贡献,希望通过领导国家、区域、企业,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所谓大海航行靠舵手,那么这个舵手一定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不仅人文素养要好,而且需要上名校、参加各种竞赛,获取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

但是想要获得证书,各类竞赛获得良好的成绩,是否需要孩子苦巴巴的整天做题海?那肯定也不是,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方式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撞得头破血流,也未必能够成功。

一点个人感想。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1 08:49 编辑 ].
作者: 鼠来宝    时间: 2008-4-21 09:14

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知识并且有文化的人,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股风气。文化需要扎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是有知识却不一定是有文化的人,如何培养出孩子成为有文化的人?.
作者: 子子妈    时间: 2008-4-21 09:57     标题: 从关注内心的世界开始

对嘻哈老爸的关注自儿子择校开始。
拜读这篇文章之后(匆匆, ),颇有感触。想想教育工作者和我们一样无奈,面对现在的教育状况,面对现在中国人的状态——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老师、家长能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调校一下自己的方法和重点。
想象我,充其量就是感慨一番,放缓一下脚步,就又挥起教育的鞭子,在应试教育的模式里对孩子加压加力。
其实我是很矛盾的,很想多一些时间引导孩子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听听大自然声音,去发现生命的意义。可是孩子如果在班上成绩不好,不要讲老师的眼光,就是孩子之间嘲讽的声音就能把他击垮。
在这种大环境,我们只能挤出一点空间让孩子的内心多一些自由。.
作者: 鼠来宝    时间: 2008-4-21 11:00

传统文化被丢弃,西方文化消化不良,结果是整个社会迷失方向,变成没有文化底蕴的空中楼阁。.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1 12:08

引用:
原帖由 子子妈 于 2008-4-21 09:57 发表
对嘻哈老爸的关注自儿子择校开始。
拜读这篇文章之后(匆匆, ),颇有感触。想想教育工作者和我们一样无奈,面对现在的教育状况,面对现在中国人的状态——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老师、家长能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 ...
一个人很难改变社会。但是家长却能改变孩子。
当大家都改变了,社会自然会变。.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1 12:09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4-21 08:47 发表
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

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如前面的 echooooo 和子纯所说,又如judy1687所说,“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家长也是牺牲者,是最无奈的”,再看看“小升初”板块的红火 ...
要懂这个道理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为什么呢?.
作者: 霄妈    时间: 2008-4-21 12:56

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坚持
    我是这么做的: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选择一些文字优美,讲述美丽情感的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学英语,友情、亲情、爱国、英雄的都可以,只要他愿意读的,鼓励他读,每天睡觉前读一点;当邻居拿报纸时把宣传广告扔了一地的时候,鼓励孩子去捡;当我们的周围有人受到伤害时,和孩子一起去安慰关怀;和孩子一起记住家人朋友的生日,给一份祝福,一个小礼物,哪怕是一个电话的问候;在家里配合各种心情和活动放背景音乐,曲目让孩子去选;当家里包了馄饨做了寿司的时候,鼓励儿子去敲对面奶奶的门送上一碗;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体会劳动的乐趣,一起擦车打蜡,一起做食品是孩子喜欢的工作;不购买没有用的东西,搜集有用的废物,看谁的创意多,看谁的手巧,做成礼物,不使用塑料袋;当孩子发现别人优点的时候赞美他,在儿子考完三星出来时,他没有对我表达他过关的喜悦,而是告诉我他很佩服一个孩子的精神,那个孩子排在儿子后面,已经四关没过了,但是还在继续考,他说这种坚持的精神值得他学习,我很欣慰。在孩子大队长竞选一票之差落败时,帮助他克服失落,重拾信心,真心祝福别人。
    我的体会,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如果选择让孩子淡化学习,一味追求自由的心灵,孩子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真空的活着。人是社会的人,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社会评价的高低也是孩子快乐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一个成绩差的孩子是很累的,会被老师抓着无休止的订正,还有可能没有资格上自己喜欢的副课,而被老师抓在办公室补课。作为家长无力去改变这种现状和全社会的评价标准,但是我们可以把课外学习分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有兴趣的学,有动力的学。数学、英语、语文的学习都不是速成的,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想要突击一下,培训一下取得考试的胜利本身就是一种很功利的想法和做法,作为家长我会让孩子去考各种证书、等级、竞赛,但不是用很功利的方法。当孩子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可以把这种考试作为一个测试自己的标准,一个记号对待也许会更轻松,也更加容易达到,不会变得那么痛苦,考试的成功有利于建立孩子坚持学习的信心。能坚持不懈地学习,然后达到一个小的目标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且这种过程中,会遇到失败、成功、竞争、别人的失败成功,如何对待,如何应对这都是培养孩子性格和处事能力的契机。学习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每天我们孩子的生活中应该有学习,只要家长本身不报着功利的态度对待竞赛考证,我觉得这些东西和人文教育并没有冲突。
   我孩子不是你们学校的,我也不敢说他就是最优秀的,但是他是充满爱心、活泼聪明、努力进取的。看了嘻哈爸爸的帖子,有感而发而已,对楼主的行动表示赞赏和支持,也让自己深刻反省总结了一下自己。.
作者: ericawangqi    时间: 2008-4-21 13:09

理念和现行体制相悖,实施起来有困难。但还是应该试试!.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1 13:36

我一直主张相辅相成,一定要让孩子学得开心,这和竞赛并不违背,我从来不举起教育的鞭子,想当时孩子自说自话的报了2个小五班,需要花费2个周末的半天,我非常生气,责备孩子不该自作主张的把小记者班(新闻晨报)取消, 孩子说她还以为我高兴她这么做,她说因为别的家长都主张孩子这么做,我问她抛开升学问题,她究竟喜欢上什么班,她回答当然是小记者班.所以我就坚决不让她参加2个小五班,我坚信记者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孩子从那里知道了中国的礼仪(从古到今),知道了新闻是怎么回事,知道了美国300年历史,知道了什么叫黑色广告等等.

孩子因为开心而学习,进步会更快,我女儿喜欢围棋,每周2个晚上,雷打不动,其实那同样是对她的思维的训练,并且知道了世界上的围棋高手名字,开阔视野;喜欢画画,从而有立体的感觉(有利于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建立美感认识,同时知道绘画的流派,画家;她喜欢喂养动物,观察动物,养过兔子,鸟儿,乌龟,热带鱼,蝌蚪,蜗牛,毛毛虫,为乌龟建立档案,定期量尺寸,在这过程中我们会教她怎样的档案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在养鱼的过程中还学会了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热带鱼的习性;喜欢看书,我们会花时间同她讨论书中的是是非非;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来经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的学习,由于经历很多,她可以有很多作文题材来写,她可以交上很多朋友.事实上各科目都是有相关联的,孩子对什么有爱好,我们就可以从什么开始入手,快乐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孩子可以去参加各类竞赛,但是不应该为了参加竞赛而去参加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这样就不会觉得有负担了..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1 13:40

引用:
原帖由 霄妈 于 2008-4-21 12:56 发表
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坚持
    我是这么做的: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选择一些文字优美,讲述美丽情感的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学英语,友情、亲情、爱国、英雄的都可以 ...
一个好妈妈,好榜样! 人文精神先从大人做起!体现在点点滴滴!和考证,进名校并不矛盾!赞一个!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1 13:45 编辑 ].
作者: 呆宝的妈咪    时间: 2008-4-21 14:29

对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教育要实践加理论再上升到专业。.
作者: 蜜元妈    时间: 2008-4-21 16:38     标题: 回复 29#霄妈 的帖子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

支持楼主.
作者: cql28    时间: 2008-4-21 18:25

让孩子的心灵美丽,首先家长的人格要高尚。
对待幼小的心灵,家长就是上帝,要代表上帝的福音。.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2 01:24     标题: 这个与是否为理工科院校无关,而是与履历有关

引用:
要懂这个道理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为什么呢?
拜托!那个人是从共青团学生会走出来的,学生干部是什么样的,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是畸形扭曲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是扭曲的。

这个群体具有对风向非常敏锐的嗅觉,往往高高在上,不喜欢亲自了解情况,缺乏实务动手能力,凡事喜欢想当然行事,而遇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2 01:36     标题: 学生会干部出身的多数具有:

习惯于上传下达,缺少自己的主见。更多的务虚的动嘴,而非务实的实干。在学生会共青团中养成的习惯,决定了这类群体最缺少创新能力,最适合搞事务性工作而最不适合作为开拓性领导。
真不明白现在有些sb企业居然专喜欢要学生干部出身。在这种游戏规则中成长的人会给你企业带来什么活力?

当然,这里肯定有不少学生会干部出身的,欢迎拍砖哦!
不过,请注意我可并没有把所有学生会干部都打死。嘿嘿!.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2 11:48     标题: 回复 36#爸爸猴子 的帖子

要懂这个道理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为什么呢?


拜托!那个人是从共青团学生会走出来的,学生干部是什么样的,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是畸形扭曲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是扭曲的。
这个群体具有对风向非常敏锐的嗅觉,往往高高在上,不喜欢亲自了解情况,缺乏实务动手能力,凡事喜欢想当然行事,而遇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你理解我的话的意思吗?.
作者: 子子妈    时间: 2008-4-22 12:49

引用:
原帖由 霄妈 于 2008-4-21 12:56 发表
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坚持
    我是这么做的: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选择一些文字优美,讲述美丽情感的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学英语,友情、亲情、爱国、英雄的都可以 ...
说得好!向你学习!
也希望能听听你的儿子面对困难时,你用什么方法鼓励孩子坚持;还有欣赏别人是现在多数孩子身上缺乏的一种素养,你有什么高招。.
作者: sunbaby020123    时间: 2008-4-22 13:52

引用:
原帖由 霄妈 于 2008-4-21 12:56 发表
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坚持
    我是这么做的: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选择一些文字优美,讲述美丽情感的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学英语,友情、亲情、爱国、英雄的都可以 ...
我的体会,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如果选择让孩子淡化学习,一味追求自由的心灵,孩子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真空的活着。人是社会的人,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社会评价的高低也是孩子快乐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说得太棒啦,很反感有部分家长的读书无用论,整天把中国教育和国外比,认为中国的孩子只会读书。其实,会读书也是能力的体现,读好书的同时也是能体会快乐的。就如霄妈说的:“家长如果选择让孩子淡化学习,一味追求自由的心灵,孩子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我很赞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知识的积累,也是能力的增长,当然,这背后一定有家长的正确引导!.
作者: 乐乐长大了    时间: 2008-4-22 15:32

自我评价还可恬列具有人文精神的父母行列的,但我的乐乐仍然不得不努力在应试的洪流中站稳甚至排头。人都是社会的人,避世、遁世帮不了孩子。唯一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尽可能帮助孩子接触、沐浴、最后建立自己的健康人文观,让孩子在应试的洪流中仍然能够享受人文的清泉。.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2 23:46     标题: re嘻哈爸爸

引用:
你理解我的话的意思吗?
抱歉!我的确理解错了。又看了看23楼的跟帖,原来你和23楼讨论的不是人文情怀问题,而是人才:)

其实,那个清华出来的领导人不是清华的成功。只能说是体制的成功。或者说是共青团、学生会这种怪胎的“成功”。这种“成功”恰恰说明了我们人文价值的流失。这和美国的耶鲁哈佛出总统是两码事,美国的总统都是学文的,且通过实实在在的竞选而不是靠学校的牌子。我们新中国的领导都是学工的。作为工科大学,本应该培养工程师的。结果却培养了出一批蹩脚的工程师但兼出色的政客。也算一种“人才”的培养吧!
无心插柳柳成荫。呵呵!中国特色。

[ 本帖最后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2 23:47 编辑 ].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3 00:14     标题: 我这里想表达一个意思:

在中国,有时候若想在某些方面“成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才”,人文情怀恰恰是要不得的。

我们做爸爸妈妈尴尬的是:在中国,很多情形下需要在培养孩子功利“成功”能力与人文情怀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是培养一个成功的机器?还是一个成功的人?
23楼hxwcwctt 的直觉很不错,提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可惜结论错了。窃以为恰恰相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普通人更需要人文情怀,而若想把孩子往国家领导、企业领袖方面培养,决不能让他有人文情怀,而应该给予他铁石般的心肠,和冰冷的血液。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大家也多少明白这个道理,但困难的是: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宝宝做一个普通人,同时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宝宝成为冷血动物。于是,常常痛苦得几近精神分裂。.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3 08:40

引用:
原帖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3 00:14 发表
在中国,有时候若想在某些方面“成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才”,人文情怀恰恰是要不得的。

我们做爸爸妈妈尴尬的是:在中国,很多情形下需要在培养孩子功利“成功”能力与人文情怀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是培养一 ...
唔,有点道理,不过不做政客,做一个企业家或金融家也不错,不过企业办得是否成功关键还是在“为人处事”,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作者: 乐乐长大了    时间: 2008-4-23 10:20     标题: 回复 43#爸爸猴子 的帖子

窃窃地觉得偏颇了一些。.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3 12:53

引用:
原帖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3 00:14 发表
在中国,有时候若想在某些方面“成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才”,人文情怀恰恰是要不得的。

我们做爸爸妈妈尴尬的是:在中国,很多情形下需要在培养孩子功利“成功”能力与人文情怀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是培养一 ...
我可以断言,靠这样的思想,孩子成不了才.
你把不正常看作常态。你以为中国永远都会像现在一样吗?
请不要把政客和政治家搞混了。
你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伟人都是黑色和龌龊的。

请你再读我的这句话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也就是说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孩子能进名校,更确切的说是会成功,但是进名校的孩子未必是有人文情怀的。
这里的清华是借代,不是实指清华。
这位家长语文水平有待提高。

还有如果你要参加我们家长学校的讨论,那么请你先把我布置的文章看完再发言。

[ 本帖最后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4-24 09:45 编辑 ].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3 13:33

实事求是地说,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成功者远比非名牌大学的多,否则我怎么到东到西听到的很多企业家都是从北大出来的? 否折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名校趋之若鹰? 难道大家的眼睛都有问题?

而且我并不是说去了名牌大学就不要人文了,我是说人文和名牌并不冲突,有能力者就应该向更高目标进军,精神和物质都是需要的,两者缺一不可,两手要一起抓。而人文这东西靠的更多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3 13:34 编辑 ].
作者: irene_hmm    时间: 2008-4-23 17:39

先收藏,慢慢看,慢慢学习,努力讨论。.
作者: 霄妈    时间: 2008-4-23 20:15

同意嘻哈爸爸的说法,中国不会永远这样,人的本性是趋善的是会思考的,如果人类没有这种本能早就灭亡了,区别于其他动物,人是要讲一点精神的。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教授给我们的下一代,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纯净。.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3 20:23

欢迎有不用的见解,但是不欢迎不负责任的发言!!!!
请各位发言的家长注意·!·!!!!
猴子爸爸,希望你注意。.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4 08:12

引用:
原帖由 霄妈 于 2008-4-23 20:15 发表
同意嘻哈爸爸的说法,中国不会永远这样,人的本性是趋善的是会思考的,如果人类没有这种本能早就灭亡了,区别于其他动物,人是要讲一点精神的。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教授给我们的下一代,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纯净。
我们住在良好的小区内,但是我每次回家依然会看到门口废纸,广告纸洒落在地上,不知道大家是否都会像楼上的妈妈那样,弯弯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还是只是抱怨物业没有管理好?
当我们楼里的大门坏了,路灯坏了,我不知道大家看到了是否会电话告知物业管理让他们来维修?还是只是抱怨物业没有管理好?.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4 09:43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4-21 13:36 发表
我一直主张相辅相成,一定要让孩子学得开心,这和竞赛并不违背,我从来不举起教育的鞭子,想当时孩子自说自话的报了2个小五班,需要花费2个周末的半天,我非常生气,责备孩子不该自作主张的把小记者班(新闻晨报)取消, 孩子说 ...
你是一个很民主的妈妈。
当然人文精神的教育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
我举一个例子。你的女儿放弃小记者班,而选择小5班。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体贴” ,“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的美德,在读生子女身上真的很缺乏这样的中华美德啊。
从这点可以看出,你的教育是成功.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4-24 09:44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4-24 08:12 发表


我们住在良好的小区内,但是我每次回家依然会看到门口废纸,广告纸洒落在地上,不知道大家是否都会像楼上的妈妈那样,弯弯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还是只是抱怨物业没有管理好?
当我们楼里的大门坏了,路灯坏了,我不知道 ...
我要管别人做了没有,请问自己,我做了没有。.
作者: 霄妈    时间: 2008-4-24 11:42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4-24 08:12 发表


我们住在良好的小区内,但是我每次回家依然会看到门口废纸,广告纸洒落在地上,不知道大家是否都会像楼上的妈妈那样,弯弯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还是只是抱怨物业没有管理好?
当我们楼里的大门坏了,路灯坏了,我不知道 ...
我和儿子坚持捡了一个星期,然后楼上的几个孩子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现在我们楼下很少能见到广告纸了,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将我们周边的人改变一点点,只要我们有勇气。.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4 12:20

引用:
原帖由 霄妈 于 2008-4-24 11:42 发表


我和儿子坚持捡了一个星期,然后楼上的几个孩子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现在我们楼下很少能见到广告纸了,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将我们周边的人改变一点点,只要我们有勇气。
非常赞赏, 平时我们家庭也是这样做的,可惜楼道里的情况没有像你们那样得到改善..
作者: 阳光妈妈    时间: 2008-4-25 15:54

我觉得教育和科技是相关的,互相影响的。

在中国贫穷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高速地发展科技,迅速地提高国力,这个时候应试教育应运而生,我们需要大批量的技工,我们需要高超的技术,那个时候的应试教育是适应中国发展的,并且,那时侯的应试教育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可是现在变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上去了,并且,似乎已经到了瓶颈。这个时候,有很多思考者开始关注,我们的应试教育还适合现在的科技发展吗?我们的教育为国家输送的人才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吗?

现在的中国,似乎只有手脚,而没有头脑了。

有人说,“大环境,没办法,我们必须适应”,但是,反过来,大环境也是一个个的小环境迫使他在慢慢地改变的。如果,所有的父母都修正了自己,那么,学校和制度就不得不变!可能过程会痛苦,但是,这是对我们的下一代,对我们的国家有利的事情。

可是现在,很多家长口头上说“素质”“人文”,但是却在做腐朽制度的帮凶。“出人头地”“出类拔萃”“追求分数”还是根深蒂固地种植在家长们的心中,难以拔除。.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5 19:17

我感觉现在的教育其实正是在向素质教育前进,比如小学进初中的各类选拔,有点像国外申请大学的味道,这真的需要孩子各方面发展,不再单单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有些学校甚至看家长的教育理念,这不可说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真正各方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是看得见的,这些学生也都是受欢迎的.

君不见现在公司招人不再只看文凭了,你的表达能力,整体素养,以前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都会让你更添光彩的,记得我公司当时要招聘一个职位,一般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做,但也面试了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有一个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不是一流大学的),他善于交流,并且有过勤工俭学,并能描述在勤工俭学过程中碰到的工作困难,后来是如何考虑问题的,是如何解决的,如何赶在限定时间完成任务的等等,非常有思路,做事也非常负责,于是抛弃了原来的想法,立即把他吸取进来了,事后也表明该员工非常优秀,很快就独立负责项目了.

在此我只是想说家长们不要总看着分数,分数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想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的想法很好,这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关键是如何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古话说得好"行行出状元",我一直以为要用辩证法来进行教育,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任何事情也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最后都会体现出来的.

人文,素养靠平时的点点滴滴,书面的教育相信老师都讲过,比如诚实,正直,宽宏大量,做事认真负责,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但是真正的要做到包括老师,包括家长,这是很难的,而老师家长的行为才是孩子真正的教科书,为什么我们要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应试教育的错误?难道取消应试教育后,我们的社会就会光明一片了吗? 大家都可以做到诚实,正直,宽宏大量,做事认真负责了?我看也未必.

另外,猴子都有猴王呢,这个社会总要有领头人的,总还是要有评判标准的,总还是要分出1,2,3等的,这就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5 19:25 编辑 ].
作者: BOY    时间: 2008-4-25 19:28

现在的社会状况是分数和素质都要,所以大家都活得累.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5 19:31

引用:
原帖由 BOY 于 2008-4-25 19:28 发表
现在的社会状况是分数和素质都要,所以大家都活得累
还是方法问题,所谓相辅相成,不要脱离开来看,素质教育反过来会促进分数的,这样就不累了.

孩子首先要热爱生活,每天都沐浴在阳光下,只要他们快乐,身心健康,他们其实是有足够的精力来学习知识的.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5 19:33 编辑 ].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6 04:21     标题: re嘻哈爸爸

引用:
猴子爸爸请注意
谢谢嘻哈爸爸的提醒。有关清华领导的问题的确敏感,到此为止。但我保留自己的观点。
引用:
我可以断言,靠这样的思想,孩子成不了才.
你把不正常看作常态。你以为中国永远都会像现在一样吗?
请不要把政客和政治家搞混了。
你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伟人都是黑色和龌龊的。

请你再读我的这句话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也就是说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孩子能进名校,更确切的说是会成功,但是进名校的孩子未必是有人文情怀的。
这里的清华是借代,不是实指清华。
这位家长语文水平有待提高。
不好意思!您这段话真的让我看不懂。我真得承认自己的语文水平有待提高。呵呵!
希望嘻哈爸爸把自己的逻辑整理一下。关于有些人是政治家还是政客,这是个敏感话题,咱们暂不予讨论。
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伟人问题。我从来没说世界上的伟人都是龌龊的,但世界上的伟人恐怕未必如你所想想的那么一身正气,一片人文关怀。希特勒、斯大林算伟人吧?!也许你否认,那么,罗斯福、林肯、丘吉尔、毛、邓算不算?毛邓敏感不说了。那么,知道罗斯福、丘吉尔这些公认的伟人年轻时期是什么样的吗?知道林肯解放黑奴的真实目的吗?若你看看有关的传记和国内未公布的资料就知道这三个伟人并非如我们教科书上那般高尚和那么具有人文关怀。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雅尔塔协议中,就是罗斯福这个老狐狸把外蒙及东北等当时中国的大片领土作为筹码出卖给苏联了。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罗斯福总统的政治智慧。呵呵!(各位别误会,我最欣赏的政治家就是华盛顿、杰斐逊和罗斯福,美国的总统中大多是政客,但这三位绝对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政治家)。
至少嘻哈爸爸应该知道成吉思汗不会有人文素养吧?!看过牛顿传记的恐怕也没有多少认为他是一个人文素养多么高的人,还有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这些科学家若从人文素养角度讲真的不怎么样。
所以,我的结论很明确:作为一个伟人,人文素养既不是充分,也不是必要条件。有些伟人是黑色的,龌龊的。所有的伟人都曾干过黑色龌龊的事。林肯、罗斯福、丘吉尔没有例外,牛顿爱因斯坦也不例外(如果各位有兴趣读一读西方科学史就知道我不是在胡说)。
引用:
你把不正常看作常态。你以为中国永远都会像现在一样吗?
嘻哈爸爸,我承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不否认你拥有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但你说我把“不正常看作常态”了?这就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了,呵呵!所谓正常还是不正常,完全是个人的看法。也许你认为是不正常的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恐怕不能用自己的“正常”去强行否定其他人的“正常”吧?!何况在看待什么是“正常”这一点上,我们的观点还是蛮一致的嘛!:)
永远的事离我们太远,咱不提。可你又如何知道中国以后会如何?何况我哪里有过认为“中国永远会像现在一样”的意思?
我承认自己的语文水平有限,若前面有以上意思,敬请嘻哈爸爸指出。.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6 04:51     标题: 关于主贴的一点不成熟的作业

引用:
还有如果你要参加我们家长学校的讨论,那么请你先把我布置的文章看完再发言。
谢谢提醒!我已经看完。杨东平是搞教育研究的,和我一样也是个右派。他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文中有些地方不太同意(谁若有兴趣,我可具体说)。
引用:
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出色的家长。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对于孩子来说,一位出色的父母的价值也远远大于一所名校。
非常赞成嘻哈爸爸的看法。但有个问题需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窃以为在影响孩子时,家长没有权利用你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行灌输孩子。你可以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废话!呵呵!)。在“影响”孩子时,至少应该在逻辑面前平等,我认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学会讲逻辑、会思考和反思,让孩子敢于质疑一切权威,同时懂得理性。
或者更明确的说,窃以为这世界上不存在“正确的教育理念”,你认为正确的,别人未必认为正确,孩子也有权利质疑你的“正确”。
当然各位也完全可以不同意我上面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哦!:)
引用:
今天,嘻哈老爸除了给大家推荐名校之外,准备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开办一个家长学校,和各位实验学校的家长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如果做一名出色的家长。
窃以为没有出色与不出色的家长,只有合格和不合格的家长。
引用:
1.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2.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
3.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
这些作业很难哪!嘻哈爸爸太难为我们了。:(
第一题:正在思考
第二题:简言之,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普通的孩子。
千万别以为这是容易做到的。大家听过有些领导这种讲话口气吧?!曰:“我也是普通人嘛!”貌似谦虚,骨子里纡尊降贵的高傲。谁说你不是普通人了?!切!...其实我们也常这么恶心过别人)
第三题:除了某些天才,对于普通人来说,二者并不冲突。当然啦这里有可能一些人的宝宝是天才,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不是。

[ 本帖最后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6 05:12 编辑 ].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6 04:59     标题: 提醒各位爸爸妈妈,现在的孩子可不简单

下面一个案例,让各位爸爸妈妈看看,现在的孩子可不像我们那一代被毛语录洗脑,不那么容易轻信了,他们都是很有头脑的。没有点知识储备是很难对付他们的。
各位若感兴趣可以发表看法。

一个女生考场上的惊人语录(转)

这是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与以往《读者》杂志上所宣扬的不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对一个人能否无怨无悔地坚持诚实地走完一生提出了深刻的怀疑。我们不必追究这个故事真不真实,不必追究现实中,那些小学生会不会讲出这样的话,甚至也不必追究这位刘老师是不是应该对诚信产生怀疑。“所有的一切都指向自己”,诚信只是一个引起思考的引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是物质生活第一,还是精神坚持为上?

现在的孩子,嘴巴毒得像嚼过蝎子!

尽管已听过年轻教师们说过很多次了,但从考场里出来,刘老师的脑海中仍然闪出了这句话。此前,她是不认同这句话的,因为她班上的四十五个学生,没一个给她留下这种印象。

但今天,这句话却像一张迎面而来的蜘蛛网,将她的头牢牢地套住,让她挥不去也甩不掉。

刚刚过去的那场监考是她二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最后一次监考。之后,她将办理退休手续,并从此离开讲台。因此,这最后一场考试,让她感到有些特别的意义。遗憾的是,这最后一堂考试面对的,是邻班的学生们,这也似乎是老天爷安排好的。

最初同学们还是像她班上的孩子们一样,平平静静地做题。但当会做的题做完之后,就开始出现骚动。伸鹅颈的,使眼色的,扔纸条的,都开始出现。她咳了两声,以示提醒,她不希望在自己的最后一堂课里拎出一个作弊的学生——这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但咳一次顶多只能管十几秒钟。她有点气愤,特别是前排一个梳着“超级女声”发型的女生,更是不停地低头翻书往卷子上抄。还给周围同学交流,当监考老师不存在。

她思忖再三,还是决定走过去,从女孩的裙子里拿出课本来。她收起女孩的卷子说:你还是别考了,这样不诚实的成绩没有任何意义!

女孩无所谓地笑笑,说:老师,你别这样说我,你敢说你自己是个诚实的人吗?

我?我敢说!诚实是我信奉一生的准则!

哦……呵呵,那你应该知道,你为什么到现在还只是个小学教员了!

小女孩子漂亮的脸上闪过让人厌恶的故作天真表情。

教室里传来令人崩溃的笑声。

那女孩和她的同学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她们的语言和笑声给刘老师造成了什么样的打击,因为直到考试结束,刘老师仍然笔直地站在讲台上,就像中了化骨绵掌的武林高手,硬撑着直到对手们离开。

接下来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刘老师不知自己是怎么封完卷子怎么离开考场的,那个漂亮女孩嘴里吐出的话,死死堵在她胸口,让她呼吸困难。

一句话,想得通就是空气,想不通就是一块砖头。刘老师就觉得自己心中堵着一大堆砖头。不,堵着的是一场大爆炸之后残存的乱纷纷的砖头。爆炸的导火索是考场中发生的这件事,而炸药和雷管,却是早就埋下的。埋的过程,几乎就是长长的一生。

她一直对自己并不太顺利的人生没有清晰的认识。总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太苦太不顺利的原因是命运。但考场上那个“超级女生”似乎是命运专门派来洗脱罪责的人,她告诉她:你人生的不顺利,不是命运与你为难,而是你身上的诚实品质在作怪!

这话是经不得细想的。此前她也从没有细想过,她甚至从没有怀疑过“诚实”这个词中会有任何阴暗和负面的含义。这是父亲在她年幼时最着力培养的一种品质,他最爱给她讲伟人们诚实的故事。他说,只要不诚实,就会变成长鼻子的木偶。这些故事让她深信,诚实是人最大的美德,即便是在父亲因为响应上级号召诚实地向领导提意见交心后被送去乡下劳动并从此再没回来,她也深信不疑。爸爸一向瞧不起的陈叔叔那次一如继往地没说真话,结果就留下来,并逐步当了领导。他的儿子陈卫革也最终成为本市的首富。他和刘老师是同学,在今天之前,刘老师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之间的命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她不敢说陈卫革的发财完全是靠他爸,但因为有了他爸,他至少不会像她一样下乡而是去当了兵,从部队转业后成了他爸下属的一家国营企业的副厂长,再承包厂子,并最终将它买下来。

不想还好,一细想,还真让她惊出一身冷汗——她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她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转折,那个叫诚实的家伙都参与了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几种可能中最坏的那一个。

比如,初中毕业上山下乡,母亲托居委会王阿姨帮忙,将她的年龄改小,并谎称她的哥哥在北大荒。依当时的政策,她就可以不下乡了。但她在关键时忍不住说了真话,害得王阿姨恨了她一辈子,说:我瞎了眼,看她可怜,结果却把我害了。别的姑娘小子,没一个像她这么傻的,不下乡,一年光路费都要省多少钱哦!

不下乡的好处显然不只是省了些路费,这些不用再多说。当她从一个细皮嫩肉的城里女孩变成个粗皮大脸的乡下女孩再回城时,同龄的那些没下乡的姑娘们,一个个比她年轻至少七八岁,而且都找到了工作,有的甚至已成了家。

在成家的问题上,她也吃了诚实的亏。有人介绍他和商业局一名干部处对象。对方觉得她朴实善良,是个处家的好女人,于是就开始商量结婚的事。而她见对方对自己诚恳真挚,就把在乡下被生产队长强奸的事告诉了他。这让他如遭雷击,很久没有回过神来,最终还是退开了。这个人后来当了副市长,娶的妻子也是回城知青,那女的下乡时在她们邻县,据说生活很开放,但嘴挺严实。

本来生产队长还强奸过别的知青,她是怀着为知青们除一害的想法向上级举报的,结果来调查时,都不肯说。生产队长后来被惩罚了,但所有同队的女知青再没有人和她来往。搞“青春无悔”之类的纪念活动也没人邀她参加。

那些既往的原本可能落在她头上的好运最终没有落在她头上,她并不怎么介意。她觉得发不发财或当没当官太太,也许都与命运有关。而诚实的参与,最多只是助了一把力而已。真正让她介意的是她的职称问题,这确确实实与诚实有关。

她是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计算机和英语的,主要是评职称需要考试。别的同事,或夹带或请人*,都顺利过关了。她拒绝了别人的帮忙,苦苦熬了三年,几乎把头发熬白了一半,终于合格了。但另一个条件是必须发表教学论文,这一条,别人都通过花钱买版面办到了,而她一直苦苦投稿,最终没有发出来,害得想帮她的同事捶胸顿足,说:哪有你这么笨的人啊!一念之间,退休工资至少少拿一百多。

她知道一百多元钱对她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老公下岗,女儿读大学,家里要用钱的地方如一条条凶猛的鳄鱼,一百多元钱,虽不能喂饱它们,但至少可以让它们短时间内不发狂。

但她最终还是没有花钱去发表论文,她觉得这样做不诚实。

她想:如果买版面发表论文的话,在退休前职称肯定能到手。

这时,她走过操场,看见沙坑边一个父亲让年幼的女儿背对着自己坐在单杠上,让她放心地倒下,自己会接着她。

当女儿倒下来时,父亲却溜开了,女孩重重摔在地上,大哭不已。

那男的大声说:女儿,你记住,即使你父亲说的话,也不要相信!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的话可以相信。

那男的她认识,时常在电视里教如何培养神童。她对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招式,从来不感冒。

如果换平时,她也许会去批评几句甚至报警。但今天,她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她甚至觉得他的话虽然很刺耳,但也不见得没有道理。

这天夜里,她梦见自己从在单杠上,父亲对她说:倒下来吧,我会接住你!

她几十年来第一次为该不该听父亲的话而彷徨了…….
作者: peteryang    时间: 2008-4-26 08:00

人的一生充满矛盾,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现实世界的丑恶交织在一起,其实这是整个人生必然要上的一课,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人与之间,其实是掌握人性弱点之间的竞争,许多人冲上人生峰顶,最后沦为普通人,其实也是没有通过人性弱点的考验,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许多人生道理,许多人都懂,在社会这个大染缸,耳濡目染,但大多数人没有过多实践,或不屑去尝试,只靠自己诚实劳动,心安理得,平静度过一生,只祈求天下平安,稳定,同时在教育下一代时,亦如此言传身教,他们只记住人生的意义,在于家安,身体健康,挣一份养家糊口的活.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很多贪官,在被法律惩罚后,都说出一句,希望自己是一介平民,后世再也不做官员.平民百姓追求一个情字,官场,商场求一个财字,财常和贪,色字连在一起,其实还是无法控制人性弱点,和人性弱点的抗争,其实是人生最大的难题.
我曾经问过七十老母对人生感悟,没有读过多少书的老人坦言,人生如戏,在今天社会,能看到子女平安,不出事,不担惊受怕,已经满足了.或许老母没有与时具进,没有跟上时代潮流,但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真实的人生,当挑战在人生面前时,也意味着危险和动荡在前面.
女儿长大了,懂事了,我没有多说什么,我只把人性弱点告诉她,希望这成为她人生道路上时刻记住的驯言,记住这,相信女儿会把握人生许多机会,也会找到人生最大平衡!
人毕生在追求幸福,追求幸福的最大化,许多人把幸福和现实世界的世俗,某方面成功精密联系在一起,我以为有交集,但不是全集,各方面平衡,才是幸福的本质.
每一个时代有其特征,每一人生阶段更有阶段性对幸福的解释,到最后,还是以自己的判断为结果,做事,做学问,最后的问题,还是做人技巧,做自己的人生..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4-26 13:31

引用:
原帖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6 04:59 发表
下面一个案例,让各位爸爸妈妈看看,现在的孩子可不像我们那一代被毛语录洗脑,不那么容易轻信了,他们都是很有头脑的。没有点知识储备是很难对付他们的。
各位若感兴趣可以发表看法。

一个女生考场上的惊人语录 ...
爸爸猴子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刻的思考,确实,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事一种处事方式,一种判别能力,家长要有足够智慧,知识来和孩子一起讨论社会问题,来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对于诚实的概念,可能大家的理解都不同,应该这样说吧,我们要有诚信,(1)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失信,即使做不到也要告知他人;(2)做对大家或绝大多数人有利的事,做促进社会进步的事,而不是愚昧,无知,不懂人情世故,要符合社会约定;(3)坚决不做违法,违反道德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4) 用聪明的方法对待邪恶.

教育孩子真是一门艺术啊,家长本身就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思考,不断纠正偏差,这样才能不断地和孩子舌战, 不断地促使孩子思考问题.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6 16:23 编辑 ].
作者: 霄妈    时间: 2008-4-27 01:23

即使我的孩子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也不愿他是黑色的,龌龊的。如果他是个单纯的孩子,那就让他活得象个孩子。.
作者: anneyjiang119    时间: 2008-4-27 22:45

我相信猴子爸爸一定同意一点:完全没有诚信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领袖。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人们又怎么会信任他,跟随他?所以我想猴子爸爸在这儿谈的,是我们需要怎样一个程度的诚信而已。而这个程度确实不好把握,它不是非黑即白可以定性的东西。比如说,孩子可以跟不受欢迎的来访者说:我爸不在家。而实际上他爸正在里屋上网吗?再比如,家长可以教育小孩子说:你待会儿看到爷爷奶奶,不许说不喜欢他们给的礼物,要说很喜欢吗?或者我们可以上升到严重一点的例子。比如:我知道我本事并不比那些大学毕业的人差,但无奈人家只看文凭,我可以去买一张文凭吗?又如:眼看到手的位子要落到别人手里了,我可以假造一些小道消息,打击一下他吗?
相信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诚信底线是不相同的。我想猴子爸爸例子中的那个肆无忌惮考试抄袭的女孩一定会对上面的例子都持肯定态度,但她一定也有自己的诚信底线,比如:她保证了不会把死党的秘密公开,那她就不会说出去,否则朋友就没有了。所以说讨论要不要诚信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你的诚信底线是什么。
诚信底线越低的人越不受欢迎,这是我坚信的一条。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没有未来。.
作者: 晴晴的妈    时间: 2008-4-27 23:02

猴子爸爸的理解能力确实有问题,同时又是在大堆历史和哲学的钻研中混乱了思维,钻了牛角尖,所以成功地把家庭教育是否应向人文素养方向倾斜的讨论,成功地变成了上至伟人,下至凡人,还有学生会干部等等公民诚信的讨论。.
作者: 晴晴的妈    时间: 2008-4-27 23:05

引用:
原帖由 anneyjiang119 于 2008-4-20 19:29 发表
现正忙着幼升小,小学网站上没有谁会介绍学校以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为最重要目标。而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看了这篇文章,感慨良多,社会不重视人文,学校不重视人文,那么只有家长自己要重视。一 ...
这个解释,比标准答案还要标准,比家长学校的主题文章还要精辟并且简洁,汗,这样的家长,是怎样修炼出来的?能不能透露一下修炼技巧啊?.
作者: 晴晴的妈    时间: 2008-4-27 23:22

其实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自身的教育。当父母的自我教育完成时,孩子的教育就有望成功了。
孩子2岁以后,就开始为孩子的幼儿园、小学择校的问题而苦恼。现在看来真是杞人忧天,眼睛要向前看,教育要面向未来,二十年后女儿面对的那个社会,肯定不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社会了。其实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早就不是分数和文凭决定一切的时代了。如果还陷在当下的应试情结中,随波逐流,不能自拔,连自救的能力都没有,如何“拯救”孩子呢?
当如何看待应试教育这一关过后,LZ又提出了第二关,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事实上又隐含着第三关,如何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我现在正在第二个关口,仰望第三关。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作者: anneyjiang119    时间: 2008-4-27 23:41

另外,对于爸爸猴子所说的由人类社会中很多伟人都不具备人文精神而推导出我们不需要人文精神这样的结论,我有些不同意见。

首先我觉得论据有问题,伟人做了一部分人认为不符合人文精神的事不代表他完全没有人文精神。

举例来说,如果美国人完全没有人文精神,关注人生命的尊严,就不会在战争期间告诉士兵不同语言的投降的发音,以保住性命。当然美国人也会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解救更多人的生命,而不惜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也会被日本人当作美国人完全没有人文精神的论据。还有《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的杰弗逊曾说:我虽然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我相信美国的总统们不管是谁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这种精神。我也相信中国人也希望在中国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其次结论也有问题。由于成吉思汗杀人如麻,没有人文精神;很多伟人做了黑暗的勾当,没有人文精神;伟大的科学家有很多缺点,也没有多少人文精神,所以我们不需要人文精神。这样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讲:由于伟人也有这么多缺点,所以我们不需要要改正缺点。

其实从爸爸猴子的叙述来看,爸爸猴子本身对于伟人们的这些事其实是不满的,用了黑暗,勾当等贬义词,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爸爸猴子对于伟人们,其实是希望他们更具备一些人文精神的呢?那就更应该导出我们应大力培养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结论呀?

有人没做好,而且是伟大的人没做好,不意味着我们都不必做好。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坚持,我的理解如是。.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8 01:37     标题: 有必要解释一下

如果各位细心点,就会发现我那个案例是根据现实中某个实例经过艺术加工的微型小说。现实中不可能有那么傻的人。
至于有些爸爸妈妈因为我上面这些帖子而认为我希望孩子不诚实,我们不需要人文精神。那就完全误会我的意思了。

请注意我以上帖子主要是回应嘻哈爸爸的这段话
引用:
你把不正常看作常态。你以为中国永远都会像现在一样吗?
请不要把政客和政治家搞混了。
你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伟人都是黑色和龌龊的。
请你再读我的这句话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首先声明一下;我与嘻哈爸爸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对嘻哈爸爸在这个论坛做出的贡献是由衷感谢的。在网上我所看到的上海高中排名中,最好的就是嘻哈爸爸的。嘻哈爸爸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点上,我们大家,特别是上海实验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感谢他。
我们的分歧在于对“人才”、“成功”的不同理解。由于我的冒失和不慎,触及了敏感问题。对学生会共青团系贬损的那些言论,私下里可以讲,但在这个论坛上讲,场所不对,还可能会直接伤害别人。这是我的不对。其实,我所知道的最出色的男孩之一,就是个品学体兼优,社交能力极强,几乎每学期都是全年级第一的学生会主席,直至保送清华。我针对的是那个体制而不是个人,这里绝没有瞧不起学生干部的意思,相反,学生会团干部是非常锻炼人的社交管理能力的,但我对这个体制给人造成的后果是悲观的。
好了!言归正传。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成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至少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
1、功利性人才和成功。这样的人才和成功是以经济上、权力上、声望上获取最大收益作为标志。
2、非功利性的人才和成功。这样的人才和成功是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的升华作为标志。
这两种人才和成功在极少数情况下是合而为一的,例如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及我上面提到的三位美国总统,一些伟大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等。但不幸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人才和成功是互相矛盾的。特别是在中国目前这种恶劣的人文环境下,想实现两种人才和成功的统一,堪比登天还难。现在的体制环境下,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抑或学术领域,都存在逆淘汰诚信、人文价值的普遍现象。
比如,那个教师坚持诚信付出惨重代价。现实中往往践踏诚信的成本极低而收益丰厚,导致伪币驱赶良币,假冒伪劣产品打得质地优良的产品抱头鼠窜。
再比如,我们现行的医疗体制,导致大量穷人没钱看病死在医院门口。可我们又能如何?即使你是医院院长,且你有一颗基督的心。你能让这些穷人免费看病吗?
显然,这个社会是不可能靠良心,靠人文精神拯救的。在中国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文价值、人类良心这些东西显得如此软弱和苍白,往往一遇到金钱、权力、名誉,立刻被击得粉碎。笑贫不笑娼,有钱就是爷,祸国殃民的政绩工程,学术界的抄袭造假风气...有多少人能抵御钱、权、名的诱惑而坚守人文价值?
我决不相信那些腐败的官员们、抄袭的教授们比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素质低,恰恰相反,他们是这个民族中相对高素质的群体。然而,就是这么个群体已经堕落到与娼妓不分上下的程度。
这难道是他们个人的过错?
显然不是!一个好的体制可以让总统因为个人隐私生活中的不诚实而向全体国民道歉。同样,一个恶劣的体制也可以使一个正直的人成为盘剥百姓的巨贪,还可以使一个原本可以守法经营的业主去点着别人的房子,仅为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
在一个因为逃车票而可能丧失良好工作机遇的国度,还有谁会傻到因为车票这么点蝇头小利而不守诚信?
在一个以人权和爱人类作为国民理念并写入教科书,而不是以爱D、“爱国”、煽动民族情绪、宣扬暴力革命作为洗脑任务的国度,你还用愁没有人文精神吗?

[ 本帖最后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8 02:58 编辑 ].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4-28 02:33     标题: 我们作为左右不了任何局势的小民该怎么办?

下面回到我们的中心问题---孩子。
首先,应该认清形势。不要去管是否将来“中国永远都会像现在一样”。这不是我们要操心的,那是伟人们要操心的。
当然,你家宝宝若想当伟人,可以例外。但我可要提醒各位爸爸妈妈,伟人可不是好当的哦!当伟人可能是很痛苦的,当伟人的家长更可能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你想想,你要为众多人、为改变这个社会而牺牲个人的许多东西,这滋味可不是凡人能忍受的。此外,当伟人,并不是你和你家宝宝通过辛勤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还要有机遇的青睐,这个概率可能比数万人中掉下的金元宝正好砸中你的脑壳高不了多少。
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应该老老实实做好普通人,我们不能以卵击石与体制对抗,只能争取在这个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好一些,给让孩子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为宝宝选好小学,考好中学,考名牌大学,有个好工作...这都是我们天然正当的权利。怎么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了解我们这个畸形社会的游戏规则,吴思先生称之为“潜规则”(感兴趣的可以用百度搜索《潜规则》下载阅读)。
上面那个太“实在”的将要退休的女教师就是因为蠢到不懂当今社会的游戏规则,不懂得体制的潜规则而落到如此下场。之所以说她愚蠢,并非因为她守诚信,而是因为她守诚信的动机。这个女教师并非因为悟透这个社会,出于高尚而选择了坚守诚信,而是因为她在当时的洗脑环境下缺乏思考能力,条件反射地选择了坚守诚信,换句话说,是因为她的不会思考而选择了诚实。因此,那个“超级女生”的一句话就把她钉到那儿了。如果她早已懂得作为一个老实人必然得到那样一个结果而心甘情愿地在功利和诚信之间选择了后者,她只会对那个“超级女声”淡淡一笑,坦然处之。
因此,我认为在一个逼良为娼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但你要为你的选择负责,泰然面对结果。这样的人当算活得成功的人。别像那个女教师,都快退休了才去想:是否应该坚守诚信?当然,也别像临死前的和珅,或者判了死刑的贪官那样,临死才后悔自己的所为,才想起也可以过刘罗锅那样面饼卷大葱的简朴生活。

那么,人文精神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大了。首先,什么是人文精神就能写整整一本书,人文精神的价值更是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这也正是我前面做嘻哈爸爸留的作业第一题时发愁的原因。

不过我可以用反证法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人,还算个人吗?

[ 本帖最后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8 03:07 编辑 ].
作者: Jenny婷妈妈    时间: 2008-4-28 04:27

看了31号的贴觉得在某些地方时有疏忽了,多多学习。.
作者: 鼠来宝    时间: 2008-4-28 09:33

各方面平衡,才是幸福的本质.
非常同意这句话,我一直在追求的,也是这种境界。可是很难,很难。
我追求“真、善、美”,也尽量让我的孩子接触一切美好的东西。但是,社会是复杂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其实,在她上小学之后,她就已经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是非、美丑,比如说选班干部,比如说同学考试作弊等等。我会按照我认为正确的观念去教育她,去影响她。家长所能做到的,只有这些。同时,我也不希望我的女儿长大后成为一个单纯的,只认识“美好”这个词的人。我希望她会辨证地思考,能够分辨是非,美丑,不断调节自身,追求各方面的平衡。.
作者: graceyhq    时间: 2008-4-28 13:49

我觉得应该给孩子基本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人首先是社会人,要知道好和坏、善和恶、美与丑;要学会宽容和欣赏;要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要理解不平等社会中人格的平等。

作为家庭、社区、或者城市、国家的一员,要理解“公共”的概念,要有“服务”的意识。只有付出了,得到才是真正的幸福。我一直觉得国内公认的伦理和道德价值观没有真正确立,比如新加坡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离“我”太远了,不能在人心中正真形成神圣的信仰。

当然,作为个体,我也希望孩子是自信、独立、坚强的,这是赢得尊重、做好社会人的基础。.
作者: YDNXSSMama    时间: 2008-5-5 13:21

这么好的贴,赞一下!别沉喽.
作者: hxwcwctt    时间: 2008-5-5 21:04

嘻哈爸爸该总结一下,上第二堂课了吧..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5-5 21:47     标题: 回复 77#hxwcwctt 的帖子

大家现在讨论的特别热烈. 特别是猴子爸爸的帖子,非常有意思。可惜现在在忙孩子填志愿。没有时间好好和猴子爸爸交流交流。
你的有的观点看上去的确很有说服力,但我认为有些偏激了。
有空一定要说说。.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5-17 14:29     标题: 嘻哈爸爸好!想着你就是在忙孩子的志愿,呵呵!

我前面的确有偏激的地方。比如对学生干部(其实俺家宝宝也是学生干部,还被评为优秀的呢,呵呵!)。另,有些地方由于时间缘故,写的仓促不到位。例如对腐败的官员和学术造假的教授,仅强调制度原因是不够的,应该还有个人责任。

这几天也在忙宝宝的志愿填报,刚忙完又遇到5.12大地震。这些天一直没上旺旺,常去凯迪论坛,通过网银给民间组织捐了些钱。

其实,这次大地震就是反思我们人文精神的很好机会。在网上看到有位老师对学生5.12大地震后的表现感到心寒,他的学生居然说出“这下为计划生育做大贡献了”这样的话。网上还出现成都某校学生地震后据说“无耻”的表演视频。我不觉得奇怪,因为我教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听到大地震死亡八九千人时,表情不是悲哀而是兴奋,甚至有人高叫最好死五万。我不怪这些学生,因为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用耶稣的话说:“主啊!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在网上搜集了大量新闻联播等官方媒体没有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有七八个小学生惨死的,有父母在死去的孩子面前悲痛欲绝的。这次大地震发生了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有教师的,有家长的、有解放军战士的...准备明天上课投影给我的学生们看看,相信这些孩子再也不会叫好兴奋了。

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爱D、爱国”教育,问题多多。电影中革命战争从来都是被弘扬的,如《亮剑》等。反观西方的战争片,如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是丑陋的,且把战争残酷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我们也拍了些具有人文精神的影片,例如张艺谋导演,葛优、巩俐主演的《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小说,但不幸被禁演了),但总体以“政治正确”的更多。
由于我们喉舌统一口径,报喜不报忧,这次5.12大地震,电视镜头中很少出现失去孩子父母悲痛欲绝的镜头,因此,我们的孩子们才会有如此麻木的表现。.
作者: 爸爸猴子    时间: 2008-5-17 14:44     标题: 转两个反思我们教育的文章

(转)云山飞鹰:教育到最后连人性都没有了
http://www.bullog.cn/blogs/yangzhizhu/archives/137203.aspx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第一,为什么要制定教育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之权利,确立教育基本方针,健全教育体制,特制定本法。”

第二, 教育目的为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第三,用什么来指导教育?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現。”

第四,教育的内容为何?

    大陆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台湾教育法规定“教育应本中立原則。学校不得为特定政治团体或宗教信仰从事宣传,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亦不得强迫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参加任何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

    这是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下生怕各位懒得去看这些枯燥的条文,所以就把它们列了出来.至于优劣么,我想这取决于各位的价值立场,没有必要多讨论.关键还是看它们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就是说,要看效果
    读这两地的教育法,最大的感慨就是:为什么仅仅一水之隔,而且在50年前双方几乎没有区别,可是今天双方的教育理念竟然象是两个世界的?

    同为中华儿女,彼此竟如此之陌生,真是恍若隔世矣!

    我不知道究竟是谁对谁错,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教育首先应是为培养个人的,而非培养一个国家的螺丝钉的。因为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谁来为这些螺丝钉定型呢?是人大还是党还是政府?如果是前者就好办的多了,教育只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识字能力,逻辑能力,思考能力,独立能力,以及为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思考和创造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条件,以后就由着他们自己去塑造自己了。.
作者: pm_simple    时间: 2008-5-20 09:18     标题: 回复 80#爸爸猴子 的帖子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pm_simple    时间: 2008-5-20 14:18     标题: 回复 62#爸爸猴子 的帖子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pm_simple    时间: 2008-5-20 14:58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雪雪妈妈    时间: 2008-5-21 09:24

非常好的家长学校.赞一个.

最近一直在和孩子爸爸讨论这个问题,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给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就象前面妈妈说的,家庭教育就象胎记一样.会打在孩子身上的烙印一辈子.所以父母的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是如此的重要. 如何把握好对孩子知识和情操的培养教育? 也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作者: 不言之教爸爸    时间: 2008-5-27 11:31

转贴:
《语文教育的迷误 ——访钱理群教授》

摩 罗
◎是培养人还是培养工具

摩罗:最近两年社会上对中学语文的关注与批评越来越多,不少报刊都发表了这方面的文章,有的出版社还出版了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著作。因为对中学语文教材及其教学方法的批评,必须以特定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持。把中学语文作为一个突破口,由此深入下去,全面地考察和检讨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也许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钱理群:教育方面的问题太值得关注了,也太值得批评了。我觉得49年以来许多大的失误是比较容易弥补的,但有两个大的失误是很难解决的。一个大的失误就是人口问题,这使我们现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毫无办法;其次就是教育问题。而最近这二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问题。教育方面所造成的恶果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教育的问题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也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我们的教育失误主要表现在软件上。而软件上的失误更是一时看不出来的。越是一时看不出来,积累下来的问题就会越多,隐藏着的恶果也就必定越大。开句玩笑说,毛泽东将是为中国历史留下最大问题的人,我的意思是指他在教育问题上的失误。

摩罗:我们姑且说是失误吧。半个世纪以来,这种失误所造成的恶果实在太大了。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几十年来我们实际上已经取消哲学课了。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哲学本来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它是引导人们怎样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怎样跟人类有史以来的文化精神文化财富沟通的知识。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竟然没有哲学课。从小学到大学,一直用“马列”这么一个具体的学派代替哲学。实际上马列也给我们阉割成了纯粹的意识形态话语,而不是什么哲学。站在讲台上讲马列的,可能一千个中也找不到一个是研究马列的学者。他们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还相距遥遥,跟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的哲学这门学科就更是遥不可及了。我们这么长时间没有哲学课,这对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对这个民族的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发展,都有致命的影响。一个民族怎么能这么久没有哲学、一个民族的教育怎么能这么久没有哲学课呢?我记得在俄罗斯帝国最严峻的时期,即尼古拉一世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后,曾经由一个将军来主管教育,停止哲学课达25年。但要25年之后还是恢复了。可我们失去哲学课已经有半个世纪了,到哪一天才能恢复,目前还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

我对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评价是非常低调的,我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评价尤其低调。我们都感到自己的精神资源严重匮乏,有些东西我们觉得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却没法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资源。我们没有一种基本的价值作为枢钮将它转化过来。我们精神上的这种荒芜状态,当然跟半个世纪以来的严酷历史有关,但其中有一个紧密相关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教育中长期没有哲学课。我们因此对世界缺乏基本的认识,完全被进行一种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训练所窒息。一旦政治及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出现某种松动,我们立时就会失去信念、感到动摇和空虚。我们没有别的东西来填补这种空虚,即使企图去找点什么也不知道到哪儿去找,因为我们没有哲学,没有对外部世界和人类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如果切断了一个民族与哲学的联系,也就是切断了这个民族与整个世界的精神联系。这样的民族多半是要堕入灾难的深渊的。 对于这种危险的精神境遇,我们很难说已经有清楚的认识,但至少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感觉。要想对这一现象进行根本的反思,目前在精神上、学术上、政治上都难于做到。中学语文好象可以说是许多矛盾的交汇点,所以才有许多人将目光投到这上面来。可是,在目前过于功利过于意识形态化的教育理念的限制之下,我们对中学语文的讨论能够深入下去吗?

钱理群:教育上的问题分为两层,一是制度的问题,二是教育理念问题。制度问题在目前显然还没法深入谈下去,这涉及一个靠谁办教育的问题,如北大曾经展开论战,讨论是书记重要还是教授重要。蔡元培的“教授治校”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至少比现在这种方式要好一些。

摩罗:比完全的政府办学要好,我们现在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政府机关,大学尤其如此。

钱理群:现在是党委领导一切,教育本身体制化以后,教授与体制也会产生一种新的关系,但我觉得比党委领导要好。
在大学里面,培养目标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培养要求,一个是作为专门知识分子的培养要求。现代知识分子应有三大基础知识,第一是哲学,第二是数学,第三是语言,包括中国语言和外国语言。看一个时期最热烈的学科是什么,一定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某种特点。“五四”时期提出哲学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哲学应是解决对世界的根本性看法的,某种程度上也是解决人的信仰、信念、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的问题的。蔡元培就是坚持这种教育思想的。蔡元培在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热衷于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一是军国民主义教育,大概指今天所说的体育,二是智力教育,三是道德教育。他认为这三者属于教育现象学的问题,明确提出这三者是服从于政治的,或用今天的话说是服从于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与此同时,必须还有一个超越性的、关于彼岸世界的教育,为此他提出了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有两层意义,一是消极意义上如何看待物质世界,他告诉学生不要拒绝,不要逃避,也不要执迷于此。二是积极意义上要追求对人格的培养,对彼岸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超越政治和科学的东西培养起宗教层面的东西。但他对宗教的作用有所保留,认为宗教容易形成独尊,这与自由理念抵触,固此提倡美育,认为美育是从现实世界向彼岸世界过渡的东西。美育既有普通性又有超越性,因而美育可代替宗教。他提出的前三个教育目标,在有关会议上很快就得到认可,并被会议所通过。第四个关于世界观的教育没有人赞成,它跟德国教育有关,别人根本不懂,自然就否定掉了。第五个目标即“美育”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开始是完全被否定掉了,后来有人提出不把美育作为全国教育的方针,而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方针。再后来,美育被人们缩小成我们今天所讲的音乐、美术。。我们今天的教育,实际上是“半截子教育”。蔡元培认为“五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此间既强调了长远的根本性培养,又考虑了现实性需要。因为教育在现实的层面还有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这一思想跟鲁迅的“立人”思想相衔接。一方面要建立民族国家,要求每个公民“德智体”发展,另一方面要“立人”,立具有独
立意志和自由精神的人。“德智体”是下半截,世界观是上半截。两相衔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处于被拦腰斩断的状态,上半截的教育被斩下来丢掉了。这世界观的教育从蔡元培提出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有得到落实,它一直遭到怀疑和否定。今天更加变本加厉,以前强调政治功利目的,现在加上商业功利目的,这双重的功利性把教育压得残缺不全。

当前研究起来比较复杂的是毛择东教育思想。毛泽东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转变人的思想,马列课最初的目的也是世界观教育。毛泽东在人们心中是圣人形象。他把伟人分为贤人和圣人。贤人具有具体事功意味,比如秦皇汉武之类。他在《沁园春》词中列举了他们这一类人在事功意义上的成功,并提出要超越这种事功的贤人,要求自己做一个“圣人”。他认为圣人是要影响和改造人的灵魂的,因此他的目标不仅是改造物质世界,更要改造人,要向人性挑战。他在这方面遭到了失败。他把全国变成一所大学校,以转变人的思想为根本,而不局限于“德智体”的那一套。他要改造人的灵魂,这本身就带有专制性。蔡元培提出的要开发人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东西,这不是要外加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要把一个人内在潜伏富、美好,跟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更加广泛的联系。人一出生时什么也不懂,意识也很弱,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已经长大的人应该帮助这些没有长大的人跟世界建立广泛的精神联系,将他们内在的美好东西激发出来。人的灵魂美好是生而有的。一个好的导师最大的本事是能把一个学生本身潜在的创造想像力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与被教育者相互诱发创造想像力,最后是双方都得到升华,我认为这就是比较理想的教育的状态。而毛泽东的教育设计带有很大的强制性。。马列主义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如果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将某一种学说、思想置于独尊的地位,这就落入了蔡元培所极力避免的宗教迷雾之中。洗脑筋和世界观教育是两回事。毛泽东要把学生的思想纳入他所需要的所谓‘息封灭资’的洗脑中去。这实际上是一种更为可怕的心理专政。你很难说49年后不重视思想教育,但这种思想教育与启蒙意义上的世界观教育几乎是背道而驰而驰的。它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断裂和精神窒息。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失败了,但在另一个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摩罗: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应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国家和政府的行政行为,任由其从国家权利和利益出发训练合格的公民,还是应该把教育理解为人类群体对每个个体所施行的文化行为,要求它从人本身出发,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每个个人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是怎样的,从而使每个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我们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应当跟大自然建立一种认识上的、情感上的联系与交流。我们与每个个人之间、与整个人类之间,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与交流。我们一成年,我们脑子里就拥有人类的整个一部历史,这个历史激励我们追求我们更加美好的人生,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文化都教给学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这样,学生就可以拥有人类所有的精神资源。在拥有了这样丰富的精神空间之后,一个人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有选择地设计自我,同时按照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就是独立地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也就是说,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是自己的事,而不应是由所谓“教育”规定了一个统一种意义来强加给所有的人。我觉得怎样活才有意义,就选择怎样的活法,只要这种活法不侵害别人,就应当得到尊重。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利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这样的权利,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当然教育还有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特定内容,包括作为政权而存在的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某一部分合理要求,也应受到适当的尊重。比如在目前的人类游戏规则中,要激发公民有足够的爱国心来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只是教育目的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小部分。可是我们的教育目前的基本状态跟我所理解的教育目的是相反的,它尽可能地切断学生跟人类文化和大自然的联系。它只告诉学生在人类所有的思想财富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好的,其它一切都是坏的,都是对人类精神有损害的。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就切断了学生同人类文化的联系。文革时在这方面走到了极点。文革把人类历史上所有优秀的和不优秀的东西都一刀砍断。最有代表性的口号就是“横扫一切封、资、修的毒草”,“封、资、修”这三个字实际上概括了人类历史上一切经验和文化。这样的切断把我们彻底地抛到了文化的荒漠中。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沿着反“封、资、修”的路子走过来的,尽管在“烧书”这一层面已经大有改观,但教育的观念还是老样子。我们的教材仍然不遗余力地告诉你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而且用一整套考试制度强制你接受并相信这一种东西。学生因此只能拥有最单一的知识、最单一的观念。把受教育者的精神变得非常单一这实际上就是精神阉割。一个人从走进幼儿园开始就遭受这样无情的阉割,精神生命哪还有发育和发展的余地。我们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处于这样一种荒芜状态。教育本来应该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可是我们的教育偏偏从内部窒息了人们的潜能。

钱理群:教育还有一个功能是启发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开发。知识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古希腊的命题“认识你自己”,建立一个人学知识结构。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最终还是落到对自我个体生命的认识上来。这两个方面都应注重,不可偏废任何一面。而我们教育在这两方面都出了大问题。在阉割人类知识上我们走得太远了。即使有极少数知识有幸进入我们的视野,也被我们歪曲得面目全非。比如《项链》,被我们理解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这就是用意识形态化的讲法来歪曲人家的艺术创造。我们的教育太漠视人类心灵。列宁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是“七分无用三分有用”这种“用”的观念对我们的教育伤害太大。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个人的精神生活是无用的,于是我们的教育无情地压抑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人成为书橱,把人类的心灵变成了某种意识形态观念的“跑马场”。我的讲课总是试图让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和人类历史上的伟人进行精神对话。人打开书就是与遥远时空的人进行精神交流。书本教育的很多好处就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哪怕现实世界是一片污浊,你都可以通过书本拥有更加浩瀚的时空中的一片光明。高尔基能成为一位巨人,书本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通过读书而进行的交流是很平等的,因为这不是由教育体制背后的强权灌输给我们的。

我们所谈的个体生命指的也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一方面是具体的你我他,另一方面也指向所有的个人,还包含博爱的内容,整个人类的生命都与他有关,甚至扩展到非人物、宇宙存在。建立这样的观念,完全靠书本是不可能的,还得靠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的教育。要给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一是自我开发,充分表现自己的生命力量,二是为人类服务,二者并不矛盾。为人类服务也包含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而具体到近代以来中国是一个受压迫的落后国家,还要为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服务。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包含有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一面。我很赞成蔡元培的观点,要教育学生不要拒绝物质。这方面也有教训,毛泽东要完全把人变成精神的人,出发点本来就不合理,后来当然就要导致荒唐结论和结果。他有一句话是“一个纯粹的人”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还针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强调人的群体性,企图完全扼杀人的个人性。《纪念白求恩》很重要,是表现毛泽东人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他的这种理想讲起来很吸引人,“毫不利己”和“纯粹”,一般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接受。而这种纯粹的精神在现实存在中的表现就是“共同理想”,他由此提出要为共产主义这样一种全人类的“共同理想”贡献一切。表面上看这是很美好很纯洁的词汇,但再往下推,为了某个崇高的“共同理想”就可以要求别人牺牲生命,甚至可以强迫你牺牲生命,也就是可以杀人,可以做一切他认为对实现“共同理想”有利的事情。很美好纯洁的东西由此就转化成了很可怕的东西。

摩罗:革命的恐怖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钱理群: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可以做一切事情。这是一个命题,有它的逻辑推理和一整套理论。毛泽东还提出“以阶级为群”,这也是对底层人和知识分子很有诱惑力的一个命题。毛泽东思想有一个特点,每个逻辑前提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的利益是由政党的政治理想来代表的,而政党的利益是靠领袖来综合体现的。这样推理下去,人就必须成为党的工具,从而必须成为领袖的工具。毛泽东的命题都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命题,而每一个命题的实践展开和逻辑结果却都是这样可怕。我们时代的许多悲剧都是由毛泽东的这些命题直接生产出来的。

摩罗:我们这几代人的思想观念,包括现在刚入高校的学生,就都是按照毛泽东的理念灌输出来的。

钱理群:而且在当代,我们又面临一个物欲横溢的问题。个人欲望的极度膨胀,对毛泽东的理念构成反讽。其实应当把这些问题揭示出来做理论上的清理。只有揭开毛泽东的“逻辑迷魂阵”之后,这个民族才可能有理性的追求。要作理论上的清理,当然很不容易,这涉及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关系

摩罗:毛泽东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中学语文之中,就是过于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今年11期《读书》杂志上,葛兆光先生一篇文章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是通过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语文考题来阐述这个问题的。他说:“如果说,日本的‘国语’出题者心目中,标准国语是文学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美文,那么中国的‘语文’出题者心目中,标准语文是社论体或报纸体那种应用性文字。这里的合理性前提是社论或报道等报纸传媒的权威,而报纸的权威来自政治性权威。”这里的工具性有双重体现,第一重是把语文教育的功能理解为为人们提供在一个生活共同体中共同生活的工具,第二重是通过语文教育把人们训练成为特定的政治权力实体的工具。这正是最让人产生疑问的地方。语文教育究竟仅仅只是要解决工具问题,还是同时要解决一个更为重大的问题,比如解决精神问题,个人精神自由问题,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问题。我们是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还是可以二者兼顾?

钱理群:我觉得比较复杂,因为语文界对语文教育的性质历来有争论。一种是“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一种是“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这两个口号由来已久。前者是针对五十年代特别是五八年以后的一种倾向提出的,因为那个时期语文课被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政治课。于是有人提出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用以抵制语文课政治化的倾向。还有人捍出了语文课不是文学课,六十年代曾进行过一次教育改革,当时把语文课本改成文学课本,按照文学史的框架选择经典蓍作。从《诗经》读起,然后是唐诗宋词,还有鲁迅、曹禺、老舍等等。这样上课似乎跟我们现在提的“人文精神”较相近,现在就有人怀念当时的课本。但这种课本有一个毛病,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纯粹的文学教育,而相对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当时的文学课本很大程度上受苏联影响,而苏联是拼音文字,识字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而中国的汉字是很难的,如果学生没有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话,文学教育也会落空。于是有人出来强调语文课不是文学课。六十年代针对这两种倾向提出了“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强调要抓住基本知识、基本训练、基本持能。我们今天语文教育的格局就是那时建立起来的。后来语法越来越多地介入进来,现在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尽管最早提出这样的主张有它的历史合理性,但把语文课定位为工具课的主张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弊端来。这种主张把人文教育排除在语文之外,使语文变成了一门技术性的课程。

但又不能因此否定中小学教育的技术性内容。它是要让学生具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它的复杂性还在于汉字难学。另外,中国有两套语言,文言和白话。中小学教育中文言到底占多大的比例?比例占得太小不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太多了也不合理。大陆教育和台湾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大区别。台湾是很注重文言文的,它的许多考题我都不一定能答上来。汉字难学和两套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相当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中国语言。我担心我们忽略了这一点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

当然,目前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老师。就我而言,决定我一生发展的是语文老师。人文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而语文教育应当占有一个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的力量。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我在人民大学演讲时讲到这个问题。我收到过人大一个学生的信,他指责我说:“我是受你影响较深的人,但现在我觉得你给了我那么多沉重的东西,很容易给人一种虚无感。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够沉重的,你再给了我们那么多沉重的东西,还有沉重的记忆,你这是害了我!”后来我说给学生一点精神的亮色也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所解决的问题。本来就像周作人所说,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青年时代应该是做梦的季节。别林斯基说过,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做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在成熟以后,美梦破灭,在破灭中升华,这样就可以达到永恒的精神和谐。他主张人的精神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一种虚幻性的精神和谐,然后是虚幻的破灭,再然后在更高的层面建立一种精神和谐。

鲁迅也曾经认真谈论过少年时期的梦幻问题。我们在鲁迅研究中过于渲染他黑暗和沉重的一面,而实际上鲁迅的生命也有它的亮色,这亮色来源于民间思想的滋养。他童年时受到民间思想的影响,使他有一种亮色一种基本的信念,以后他才有沉重的一面。我的中学时代是共和国的黄金时代,我也做过很多梦,有很多美的东西,如童话、神话等许多很浪漫的关于彼岸向往的东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为了做人可以牺牲一切,这就是鼓励我们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中学教育应当为学生建立一种理相主义浪漫主义的亮色。人文教育能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致于走向绝对虚无。

中学语文教育在引进人文教育时必须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中都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心中也基本上没有这种东西。现在的学生真是过于懂得现实,过早面对世俗丑恶,过早学会世故,这是很可怕的事。这以后的精神发展是一种季节颠倒,我觉得非常可怕。

摩罗:由于缺乏那样的人文教育,精神上没有打底,在现实的操行中就可以不讲理想,不讲超功利的信念和律令,也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我觉得当下人们最明显的一个精神特征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依恃。我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我们在精神上一点依赖都没有。没有依赖也就是无赖。一个无赖在精神上是无所畏惧的,在操行上是没有规范也没有边际的,所以我们可以完全沦为现实利益的奴隶,现实利益需要我们怎么操作,我们就无所顾忌地就怎么操作。无论要做出怎样恶劣的事情,都不觉得有什么心理障碍。

钱理群:支配人们的操行的,一个是现实利益,还有一个就是活命哲学。活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致命的地方,人们常常放弃所有的价值,一心只追求怎样能够活下去。

摩罗:现实利益和活命哲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追求现实利益是为了活命,活命本身就是一切现实利益中最大的现实利益。中国人精神上的这个缺陷实在太大。教育本来应该帮助每个个人克服精神上的狭窄、软弱与缺陷,可是目前这种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不但无法补救这种缺陷,而且只会强化这种缺陷。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极为糟糕的,其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和祸患。面对这种日渐功利化工具化的现实,人们既没有清醒的认识更缺乏回天之力,只有指望少数人从教育的扭曲和窒息中突围出来,思考一点复杂的问题,讲一点具有人文气息的话。但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只是杯水本薪。大多数人都只能遵循古老的活命哲学,在各种肮脏缝隙中卑屈地生存。这种恶劣的生存使每个人都受到严重的伤害,人们一边遭受伤害,一边又丧心病狂地伤害别人。中国人真是一个既极为可怜又极为可怕的群体。

钱理群:由于缺少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彼岸关怀,缺乏一种精神砥柱,我们这些人都成了一个个软体动物,确实如你所说,既极为可怜又极为可怕。
人文教育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汉字一方面难学,另一方面积淀了很丰富的文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中国语言文字美的背后是人性美,这是我们长期忽略的。浙江的语文课本里选有对联,还有谜语,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体验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我们的教育方法却违反了中国语言文字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汉语是感悟的文字,传统教育也有优点,就是不要过早地让学生了解意义,让他在朗诵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也正好是写作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

余杰:中学语文的十二本教材中,中国以外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只占了8%,照理说应当有30%-40%。汉族中心主义和“天朝上国”心态在教材编者的心中十分显著。外国作品中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左右。

钱理群:这是六十年代“息封灭资”的重要产物。 教育目的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意义阐释上。

余杰:除高尔基外,二十世纪的外国作家一个也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无一人入选。

钱理群:语文教材的编选和我们的学术研究脱节很大,基本停留在六十年代的水平。六十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有两个背景,一是“息封灭资”,二是受俄国日丹诺夫影响。日丹诺夫有一个理论,即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进步性,可以借鉴。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最高峰;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文学则是完全反动的,这包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作品,当然也包括此后的作品。1958年茅盾写的《夜读偶记》把西方文学分为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两种,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整个是反现实主义的。这一套观念对我们的教育影响极大,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比如我们这一代人对十九世纪以前的文学比较熟悉,但对二十世纪文学就一无所知了。

摩罗:现在的学术界已经突破了这一套陈腐观念的束缚,可是中学语文从教材编选到教学方法都还深陷在这种过时知识和观念的束缚之中。给人一种印象就是语文教学界的人都是些迂腐的老朽,他们比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几十年,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荒唐事。据说中学教育中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教材也严重存在这种滞后问题。这种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只会起阻碍作用。为什么不可以把最有思想、最有学问、最有才华的人吸引到中学教育中来呢?为什么不可以让中学生学到最完整、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文化知识呢?这些问题一问起来就觉得太复杂,也太令人焦虑与悲哀。
余杰:还有一个问题是政治人物的文章选得太多,谁的官大就进语文课本。毛泽东占得比例非常大,周恩来、刘少奇的也进来了。还有邓小平以及其他人的,等等。

钱理群:这其实也是把语文课简单地当作政治教育课。

余杰:鲁迅文章的选编问题也值得研究,是否应该选这么多,具体选哪些,都应该按照中学生的接受能力重新研究。现在许多中学生都反映学鲁迅很痛苦,不知道在学什么。
钱理群:在大学里许多学生也很厌烦鲁迅,最好的是敬而远之,更多的是有一种逆反心理。中学生自然更会感到受不了。原因大致有两个。他们选的是符合他们政治需要的文章,把鲁迅的作品扭曲后纳入他们阶级斗争的范围,因此特别看重论战性的文章。另一个原因是不考虑中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能力。另外鲁迅作品所占的比例也实在太大。
摩罗:但是在目前的教材结构中,只有鲁迅的作品才是真正丰富的,真正具有文化信息和精神信息的。这些作品给少数出色的老师在夹缝里坚持的人文教育提供了文本依据。如果没有鲁迅的作品,整个中学语文教材就太惨不忍睹了。

钱理群:还有一个解读方法的问题。目前对鲁迅作品的阐释基本上还是依据六十年代的很传统的观点。,六十年代有个提法叫“讲深讲透”。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要引导学生不断去读、去体会。教学中应该是有所懂有所不懂,没有必要把每句话都解释清楚。我主张学生读书比如读鲁迅的经典作品是要囫囵吞枣地读。文学作品不必解释得太死,比如曹禺笔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就被教学界规定为自私的、虚伪的。考试的时侯非得照这种说法答题不可,写了别的答案就不给分。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像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我们现在的教学参考书具有一种法津的威严,不允许老师有发挥的余地,只能按照参考书的规定来解释。这些做法恰好违反了文学的规律,当然也违反了教育的规律。本来语言文学课是最有趣味的课。我中学时就觉得语文课非常吸引人,每次上课前我都带着一种进入精神圣地探险的期待。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现在语文课却变得如此乏味。

摩罗:现在中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怕,不大有人听语文课。最有诗意的课成了最可怕的课。

余杰:语文教材中的文体分类也很糟糕,分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三大块。我认为应当取消说明文这一块。说明文的教学目的表面上是要使学生在实际中广泛运用语言文字,设想很好,但作用恰恰相反。比如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非常繁琐,非常枯燥,对提高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没有什么帮忙。这类文章在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摩罗:《景泰蓝的制作》我不知教了多少遍,可我什么也没得到。靠这样的文章学习文学、学习写作、学习科学、学习工艺都是不可能的。它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很多学生甚至觉得语文课是难以忍受的折磨。

余杰:现在对科普文章的选择非常差。
钱理群:可是科普文章还是必须有一些,不能全是文学,还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学生的地位与尊严

摩罗:老师跟学生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这方面的情况很糟糕。老师都是庄严的说教者、指导者,是绝对权威。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教育体制就规定了老师的这么一个地位。学生很难在教育的意义上成为主体,而只能是被灌输的、被管教的、被批评的、被指导的状况。中国人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求得功利目标的实现的过程。所谓受教育实际上就是学习怎样接受压抑、怎样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强制。学校说什么是什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稍有非议,整个学校制度便压了下来,给他处分,把他开除。当这个教育过程完成的时侯,所有那些强制学生接受的东西,都变成了学生自愿遵守的东西。

钱理群:我还是觉得中学语文教育应当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摩罗:但是现在不行,对什么问题的答案都只能是唯一的。本来也许答这几个字也可以,那几个字也可以,可老师规定了只能用这几个字。这种教育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奴性。规定了这样就只能这样,尽管那样也不损害什么,那以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就非常自觉地压抑自己、斫伤自己。他一意识到上面要求怎样,尽管另一种做法也行,但他决不做另一种选择。奴役就是要求唯一性,要按照主子要求去做。我在为《思忆文丛》写书评时曾痛心疾首地说,我们从一开始就学会了人家需要我们说什么就说什么,要求我们不说什么就不说什么,有些东西我们不想说也必须这样说,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做奴隶。等到我们长大了发现不这样做别人决不放过你,那我们就更加自觉地那样去做。

钱理群:这里就涉及一个写作和说话的态度问题。现在总是培养学生说假话。其实作文本来可以虚构,我们可以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我们一方面禁止学生虚构,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说假话。中学时应该鼓励学习童话,让学生分清真实和虚幻的东西。我们现在是培养学生不说自己的话,专说别人的话。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机制,专门训练学生说假话。今年高考作文多达百分之几的考生说自己的父母都死掉了,他们在这样一个假的背景下再来歌颂那应当歌颂的,突出那应当突出的。而什么东西是应当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突出的,这全是由教育强加给他的,跟他本人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一点关系也没有。在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的时侯,情形就已经是这样,比如陪残疾人过马路,比如捡了一个钱包,等等。这样不仅是带来写作的问题,而且会带来精神上的问题,也就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说别人说的话就是奴隶,说假话就是奴才。奴隶和奴才应有区别。奴隶是被迫说别人的话,而奴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要照别人的意思说假话,当然也包括做假事、做坏事。在作文中为了得高分这样一个功利的目的可以说假话,那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加重要的目的就更加没有操守可言,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

余杰:人们刚开始接受这种训练时,是很不习惯的,甚至有某种痛苦,所以现在中小学生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写作文。
摩罗:可是等他们完成了这么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之后,他们就基本上适应了这种有意说假话的写作,你看那些专写八股文的五花八门的刀笔吏们,他们说起假话来几乎比说真话的还要庄严。

钱理群:做奴隶就是土八股,做奴才就是洋八股,他们都是说流氓语言。鲁迅说过,流氓就是没有自己固定的见解,今天可以这样,明天可以那样,不断地否定自己,毫无客套可言。这样的流氓在小时候主要用语言化的方式培养产生。引导学生怎样写作,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摩罗:所以我们对于目前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就要放到本世纪下半期这样大的文化背景下来理解。我们大的文化背景是一个流氓文化膨胀的历史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承担的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听任流氓语言支配的奴隶和奴才。

钱理群:准确地说是培养未来的奴隶和奴才。

摩罗:从教育目标来看就是培养奴隶和奴才,那在教学中当然就要体现强制性。我有一位朋友的儿子先是在加拿大读小学,那里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学生做得不对老师就在那里打个问号。他回到中国来上学,作业本上老是被打叉,他于是感到太受伤害,老给气得哭,老叫嚷着不肯去学校。我还有一位同学的两个儿子在上海的美国学校读书,我了解他们的作文训练,都是老师就某一方面的问题介绍目前在人类社会流行的各种想法,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决不提出一种权威的想法、或者是为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某种想法来强加给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和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当然是平等的关系,当然是互相尊重的关系。一个孩子在学校得不到平等和尊重,以后纵使能够得到机会学习平等和尊重,也是永远都学不会的。学校里的强制教育,是社会上的强制关系的体现,同时也巩固着社会上的强制关系。这样教育实在是不可乐观。

钱理群: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话语方式,即怎样说话、怎样写作。可是目前我们的写作就是在培养各种各样的八股,包括土八股、洋八股、党八股和革命八股,土八股是模仿和服从。洋八股的特点就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形式上非常华丽,在漂亮的形式下坚强有力,气势磅礴,许多假文章写得好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字华丽,但它是培养奴隶和奴才的一个模子。而根本问题在于还是培养独立的人,有尊严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像人那样说话,像人那样思考问题。人文教育和写作教育都是直接指向培养人引导人的。

摩罗:讲话的方式就是面对世界的方式,你讲话的态度是虚假的那么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只能是度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却偏要装作是真的,那就是有意玩弄这个世界。我们的时代几乎都是这种喜剧人物。我把我们这个时代命名为喜剧时代。  钱理群:话语只是一个中介,它的一面是人的思维,另一面是人的行动。但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控制话语方式的。

摩罗:看目前社会上中学语文的重视,可不可以把它推到乐观一点的程度,显得大家对这些问题都有所觉醒。比如讲假话的方式,面对世界的虚假态度,是不是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才关注到中学语文这里来。
钱理群:这很难说。
摩罗:我知道你会给出一个悲观的回答,其实我也是很悲观的。既然现在有不少人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方面的问题,大概就少不了要谈论对它进行改革的问题。你觉得这方面的改革首先要注意哪些问题?

钱理群:我对整个中国改革的看法是,改革要早,步子要慢,也就是开局要机警,行动要谨慎。不要老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这种涉及到千百万人的后代的问题,更要谨慎。我们的社会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么不改,要改起来就乱来。有的问题反映一强烈,某个领导一句话就变了过来。语文教育的问题确实很严重,我们是要积极地鼓吹这方面的改革,但在具体操作上是一定要谨慎的。这里面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语文教育的各种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有教材上的许多具体问题。语文教育是在中国大环境下进行的,改革涉及了许多人的利益问题,许多教育部门印刷大量教学参考资料是赚钱的手段。而这些教参都很糟糕,又对教育起直接的影响。应该使把教学部门与教材、教参的经营脱钩。改革也是很复杂的事情,涉及到许多利益的问题。而利益比我们所讲的更起作用。
当然,更加根本的改革恐怕还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要从考试下手,因为它是指挥棒。如果搞好了,指挥棒可以指挥另一面。我觉得同时还要呼吁一下教育科学的研究。你我都不是专门研究教育学和教育问题的,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自身的局限性很大。真正的改革应该有严格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不是大家脑筋一热就可以决定的。改革是好事,改得不对也许会更加糟糕。至于具体操作上的许多问题,更加不是我们说说就能解决得了的,这一定要作非常严谨的研究和论证。



--------------------------------------------------------------------------------
  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得到了回答,人生的问题仍然毫未触及。

         维特根什坦.
作者: pm_simple    时间: 2008-5-27 14:02     标题: 回复 85#兰兰的好爸爸 的帖子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pm_simple    时间: 2008-5-27 14:22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wealth37    时间: 2008-5-27 14:38     标题: 严重支持嘻哈爸爸

我现在没有时间细看文章, 先占位, 晚点来谈看法。.
作者: 不言之教爸爸    时间: 2008-5-27 19:44

我觉的可以思考这几个问题:
1.        教育的目地是什么?
2.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3.        怎样的语文老师比较理想?
4.        怎样理解“流氓文化”?

各人的其他感想和联想都对人思考有启发的意义,
欢迎各抒己见!.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5-27 23:43

各位家长的发言越来越精彩了,不得不佩服大家的智慧。
特别感谢“猴子爸爸,兰兰的好爸爸”呵呵都是爸爸啊!
给我们的家长学校带来了那么精彩的发言,虽然有时会有思想的碰撞,但是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些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我相信不光光是我,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会在这个“课堂”中得到收获。
真心地感谢大家!!
这节课还要继续讨论下去,到暑假我来做总结!!

[ 本帖最后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5-28 17:14 编辑 ].
作者: YDNXSSMama    时间: 2008-5-28 15:57

引用:
原帖由 兰兰的好爸爸 于 2008-5-27 19:44 发表
我觉的可以思考这几个问题:
1.        教育的目地是什么?
2.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3.        怎样的语文老师比较理想?
4.        怎样理解“流氓文化”?

各人的其他感想和联想都对人思考有启发的意义,
欢迎各抒己 ...
这些问题讨论好多年了,但是目前仍然值得深思,而且我感觉问题好象是越来越严重了,继续思考中.......
作者: 远影    时间: 2008-5-28 19:49

顶!.
作者: 不言之教爸爸    时间: 2008-5-28 21:09     标题: 回复 90#嘻哈爸爸 的帖子

谢谢嘻哈爸爸!.
作者: 不言之教爸爸    时间: 2008-5-28 21:09

我提出的4个问题,是从《语文教育的迷误》中梳理出来的,因为我打字慢,所以就没有将文章中隐含的答案罗列出来,不知谁愿意将文章的答案概括一下呢?.
作者: pm_simple    时间: 2008-5-29 09:09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pm_simple    时间: 2008-5-29 09:17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pm_simple    时间: 2008-5-29 09:42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远影    时间: 2008-5-29 09:59

同意,顶一下..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5-29 14:25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8-5-29 09:09 发表
既然是讨论,我觉得没有必要以出题和解题来进行思考,呵呵,看来应试教育深入人心阿:)
呵呵。
觉得这四个问题太大,有些无从下手的味道,

这些年来,流行一个所谓案例研究的研究方式。我觉得可以以这个对话作 ...
出问题就是应试教育??大错特错了。
苏格拉底的哲学研究往往就是在提问和思考当中进行的。
兰爸爸的问题,可能正是让我们思考的吧。思考,也许不求统一的正解,仁者见仁吧。.
作者: 嘻哈爸爸    时间: 2008-5-29 14:26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8-5-29 09:17 发表
另外,我比较愚笨,没看明白,摩罗这个人物,究竟是采访记者,还是讨论参加者,还是其他角色,如果是采访记者,我觉得他的言论有些不合格。呵呵。采访是要以问题来引导论题,并非自己阐述观点,文中似乎有喧宾夺主的 ...
摩罗是一位青年作家。.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ww123.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