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有27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嘻哈爸爸版——家长互动学校(交流讨论学习)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嘻哈爸爸版——家长互动学校(交流讨论学习)

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出色的家长。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对于孩子来说,一位出色的父母的价值也远远大于一所名校。
今天,嘻哈老爸除了给大家推荐名校之外,准备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开办一个家长学校,和各位实验学校的家长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如果做一名出色的家长。

每节课,推荐一篇文章,大家一起研读,探讨!!(希望大家能读完文章)

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2.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
3.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
(只是思考题,不需要在回帖中简单回答,其实这不是简单题,而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思考)

[ 本帖最后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4-20 20:53 编辑 ].

TOP

第一课,呼唤人文精神,注重孩子人文情怀的培养

中国教育:人文价值的流失和重建
作者:杨东平
注:本文录自侯样祥主编的《我的人文观》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在前现代化的中国,科学与文化的断裂格外显著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中国的科学主义或者叫唯科学主义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基本主题,二者的互为制衡和矫正,构成了20世纪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的二重奏。很多人认为,在科学事业仍很薄弱、科学精神远未生根、科学启蒙任重道远的中国,谈科学主义的危险是十分超前、很不合时宜的。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非常现实的话题,正是在前现代化的中国,科学与文化的断裂格外显著。正在加剧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基本主题。
这的确是有些令人困惑的。在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中国,民间迷信和传统陋习仍在横行,真真假假的气功泛滥、“大师”辈出,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与理性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但与此同时,在社会的主流文化中,经济至上、科技至上的价值显而易见。在各级领导岗位,理工科背景的干部和专家占了统治地位,综合性大学的校长,也几乎是清一色的理科专家。在社会思潮、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取得了支配地位,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实例之一,有人置疑“科教兴国”这一口号中将“科技”置于“教育”之前所体现的价值偏斜在世界通行的语言规范中,教育通常置于科技之前,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通过一些实例来认识两种文化的冲突、认识社会主流文化的变异会更为直观。
1992年4月3日,已被搁置的建设长江三峡工程计划,在经过旷日持久的争论之后,终于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约1/3的代表投反对票和弃权票,成为历次人代会所通过的议案中争论最激烈、反对者最多的一个。其坚定的支持者,大多为水电系统的工程专家,他们对这一工程的技术可行性、环境安全性等充满自信,反对者的所有理由在他们看来都是不足为虑的。而反对者大多是非工程类、非水电系统的专家,尤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科知识分子为多。除了其他各种原因,不能不说这一分歧显示了这两个群体不同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文化视野、社会关怀的差异。事实上,近些年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类似这样的选择和争论极多、对于很多地方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与一个巨大的工程建设项目相比,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社区原住民的利益等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在价值观念上,中国人的“科学主义”也有明显的表现。由于高技术时代的到来,国人对科学的崇拜和欢呼是不加节制的,尽管在发达国家,人们对核电站、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有更多的警惕和保留。1997年,最轰动的科学成就是克隆技术:在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进行的一场讨论“克隆技术”的节目中,令人深感科学主义在中国青年和科技工作者中的强大影响。讨论现场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无论是科学工作者、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普通观众,大多对克隆技术持一种肤浅的乐观主义情绪。—位生命科学专家竟然直言可以克隆出少数人作为“医学模型”(在他看来,克隆出的“人”不是人),以供医学研究之用;有的年轻人态度更为冷酷,认为克隆出来的“人”不仅可作医学之用,还可用他去做苦工、苦力……科学哲学学者吴国盛几乎成为孤家寡人,他态度鲜明地反对克隆技术。他说,最大的危险就在于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危险来自何处,只是凭直觉就感到出了问题。只有一个女学生表达了她的担忧:如果西红柿都是一样的,个个都又红又大,那时,我们既无买到坏西红柿的不快,也无吃到好西红柿的惊喜,人类的生活乐趣将消失殆尽!她所说的实际是多样化消失的后果。
两个调查体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克隆技术所持态度的巨大反差。1997年3月,对美国1005名成年人的调查表明:69%的人对克隆人类的可能性感到恐怖,89%的人认为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3/4的人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上帝的意愿,27%的人表示如有机会将参加反对克隆的请愿活动,只有7%的人称如有机会愿意进行克隆。大致同时,在广州中山大学马文辉科学哲学论坛讨论会上对中国人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人对食用克隆动物的肉及药品表示坦然,没有障碍;23%的人表示如有机会,愿意被克隆;90%的人主张政府增加拨款,资助对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50%的人认为克隆人是不道德的;只有不到36%的人站在宗教立场上反对克隆;57%的人赞成通过基因工程改变人种,虽然他们也对这一前景感到震惊和惶惑。许多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全无对科学发展必要的警觉和忧患意识。然而,应当说这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主导价值。
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主要追求和成就标志的。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教育、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没有现实功利价值,不能直接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领域,通常处于弱势的、逐渐边缘化的地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利益正在成为毋庸置疑的铁律。于是,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却出现了生活品质的下降——失去了清洁的空气和河流,失去了具有个性和历史性的生活环境,而被置身于一个粗糙嘈杂的、重复雷同的、混乱和不甚安全的陌生环境中。许多历经战争、“文革”破坏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前的“建设性破坏”中丧失殆尽。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中,为了拓宽街道,不惜拆毁康有为“保国会”旧址奥东新馆、蒜市口的曹雪芹故居和赵紫辰、赵萝蕤旧居美术馆后街22号院等许多文化遗址。
另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是,尽管国家财力大大增强,但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科研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在逐年降低。据政府公布的教育经费统计表明,“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2年为2.99%,此后,1993年为2.76%,1994年为2.52%,1995年为2.41%,1996年为2.44%,1997年为2.49%,1999年为2.79%。根据1992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到2000年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这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国家的平均水平(4.1%)。然而,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不愿为教育、环境保护、文化和文物事业投资,成为相当普遍的政府心态。不顾历史文化、文物和生态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既有追求短期政绩的干部制度、评价标准等实际原因,但相当多只受过偏狭的技术教育的干部不知文化为何物,不知美为何物,从没有培养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对自然与生命热爱和敬畏的感情,以及艺术的雅好与趣味,同样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是另一种文盲:文化之盲,文明之盲。
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上述现象大多可以用经济主义、功利主义等来描绘,其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也许用“技术主义”比“科学主义”更为合适。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国独特的历程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人文教育传统、科学教育刚刚开展、科学仍然很不发达、很不普及的国家,技术主义与人文理性的尖锐冲突,是不同寻常和发人深省的。
和西方的历程不同,中国两种文化的冲突自有独特的道路。从大的文化背景而言,在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逐渐式微。自废除科举,推翻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之后,建设民族的新文化的使命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设计,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实质性的异变:由于中学无体,西学之用便渐渐取而代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世界观’’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标准,技术主义、工具主义于是大行其道。
就现代教育自身而言,其人文底蕴的流失,所谓教育的“非人文化”过程,同样并非自今日始,而有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有一种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国大学精神的发育和大学制度的形成,有着与西方国家很不相同的情境和路径。由于近代中国险恶的生存环境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在新学发展之初,从政府到社会都对其抱着急切的态度,以为“救国”之用乃至救国之“急用”。中国早期的大学由培养实用人才的外语学堂、武备学堂发展而来,政府优先发展培养专才的高等教育而非普及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优先发展具有“急效”的船舶、铁路、军事等工程技术学科,从救亡图存的实际功利出发,具有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和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
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的传统大学相继完成了现代性转换,确立了学术自由、思想独立之类的西方教育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1927年,蒋介石提出实施“党化教育”(后改称为“三民主义教育”),在学校实行训导制度等等,使得维系人文主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之类的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成为一场艰苦卓绝的坚守。由于抗日救亡的紧迫压力,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控制,采取限制文科、鼓励实科发展的倾斜政策,以培养实用的专业人才。这遭到文科知识分子的强烈批评,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界的“文实之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迅速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这一历史情境再一次强烈地呈现出来。以苏联模式为楷模,新中国教育的重建从—开始就奠定了以工程技术、专门教育为主,即“重理轻文”的格局。
1.院系调整奠定了重理轻文价值
现代教育始终有相辅相成的两翼:一方面,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强烈的功利价值;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促进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保持和传递文化传统,维系和整合社会,以及陶冶人格等人伦教化的功能,即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它主要是通过文科教育实现的。以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发展科学技术为日标,强调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所具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无疑是必要与合理的。然而,它却面临一种考验:能否在发展科技教育、专门教育的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重视普及教育和普通教育,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一道分水岭,建立起中国教育的“苏联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对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汁划紧密相连;教育的重心是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削减综合性大学,以发展专门学院为主;实行“专才教育”模式,按产业部门、行业甚至按产品设立口径狭窄的学院、系科和专业。结果,工程技术类的专门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并在教育系统中取得了至尊地位。出现了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工程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轻文科教育,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等明显的价值偏斜。
工程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削弱文科为代价的。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其中文科、财经、政治各科的学生比重分别是10.2%、16.2%、6.3%。至1953年,在第一次院系调整后,已分别下降为6.7%、6.4%和1.8%(共占14.9%)。到1957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后,又进一步下降为4.4%、2.7%和1.9%(共占9%)。1962年这一比例降到最低,仅为6.8%,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1980
年,经“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我国大学生中文科学生的比重达到8.9%。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在全世界占1000万以上人口的50个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重高于50%的有3个国家,介于26%~50%的有26个国家,介于20%—30%的有6个国家,介于18%~20%的有4个国家。中国的情况,竟然比这—比例最低的国家还低近10个百分点。同样,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功用,被称为现代教育的“轴心机构”的综合性大学被严重削弱。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降至1952年的10.9%,1986年,这一比例为4.3%。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文科教育的削弱和贬损,不仅由于对经济重要性的片面强调,也出于对它“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否定。通过学科和课程改造,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被停止或取消,一大批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学者备受批判冲击。“文科危险”和“文科无用”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这种重理轻文的倾向同样表现在中小学的课程之中。一项调查显示,各国小学的教学计划中,理科课程约占1/4。我国目前小学的数学、自然、地理等课程,占总学时的31%,初、高中理科课程占总学时的37.5%,均超过这一比例较高的东欧国家的上限。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主要成分是知识教育,而关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的教育至今仍然相当薄弱。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中过度专门化的弊端,进一步损害了教育的人文性和教化功能。对高度专门化的推崇.致使大学教育不仅文理分家,而且理工分家,学科专业过细过窄,这意味着对科学和文化的综合性、完整性的损害和削弱。
在建国前,按照西方大学通才教育的模式,我国大学的学科设置也是宽口径的,在系以下不再划分专业,实行学分制、选课制等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院系调整后,按照苏联模式设置与产业部门、行业乃至产品对口的专业,导致专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1953年,我国高等教育11大类共设置215种专业:到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达到创纪录的1039种,是1953年的4.8倍。过于专门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专门技能,致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人格结构上的片面和畸形,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技术迅速更新、职业变换和社会流动的加速,也 难以解决与应对现代科学、工程和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跨学科的复杂问题,更遑论产生大师和巨匠。它所能培养的,只是大批量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这种教育所能培养的最优秀的人才,西力批评家称之为“白痴学者”、“近乎无用的超级专家”。
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被纳入高度专门化、技术化的轨道之后,重理轻文、独重科学教育尤其是工程技术教育、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观念早已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通的价值观念。20世纪50年代的明言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直至今日,所有重点中学莫不是以“理科”为特长的,学习文科成为二流学生低人一等的选择。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导致社会的价值感、道德感的普遍降低,许多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偏狭,“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教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等方面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技术主义、短期行为的盛行,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这种高度专门化、缺乏人文内涵的偏狭的高等教育。
1931年2月,爱因斯坦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们提出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针对当时政府重实科、轻文理科的政策曾经说过,大学教育“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因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当时他已敏锐地意识到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而言,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人才,而且是组织人才,所谓“工业建设的领袖”,其“重要性至少不在技术人才之下”;“真正的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严格的自然科学认识倒是比较次要”。这是真正的远见卓识,、今天,我们都看到了这种没有人文内涵的教育所产生的冷酷回报。
2.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1
949年之后,中国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时,建立起一种整体主义的政治社会,国家控制、管理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社会和私人的空间基本上是单一化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环境中,对教育的政治功能不适当地夸大,导致教育的不断政治化。
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运动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个全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后,随着阶级斗争的不断升级,政治凌驾于业务工作之上,不仅可以肆意冲击教育教学,并日益把教育变成一种直接的政治工具。在“文革”中,教育干脆被当作“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知识分子逐渐被视为—种不可靠的、需要不断批判改造的“异己力量”。政治批判、政治运动成为“思想改造”的同义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知识分子的组织清理、思想改造、政治批判一直没有停止过。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全民族的共同灾难,也使知识分子遭灭顶之灾。
在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分子首当其冲,受到最严厉的迫害打击。而科技知识分子则由于其实际功用,往往得到保护。这样便直接造成了文科危险、文科无用的现实。
在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对青年学生进行一种大公无私、纯粹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但它往往被拔高成为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脱离文明传统的空洞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学生不仅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隔绝,也与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明成果——人道主义、人性之美、人类之爱隔绝,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灌输仇恨,培养大敌当前、勇于斗争的精神,以及对敌人像冬天一样冷酷无情的“阶级感情”和政治立场。这种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互冲突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习雷锋时,我们作为中学生的一个具体道德困惑是: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给一个老人让座,怎么知道他是不是阶级敌人呢?
“文革”期间,政治教育完全取代了人格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是不可能产生道德感的。于是,当狂热的个人迷信和阶级仇恨被煽起之后,平时温和顺良、循规蹈矩的中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无法无天、丧失人性的红卫兵,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正20世纪60年代极度政治化的阶级斗争教育、接班人教育的恶果。
虽然疯狂的年代已经过去,但以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化和文化、道德教育的状况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时至今日,还普遍存在一种教育倒挂现象,即对中小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人走关灯”、“便后冲水”的“修身教育”,在成人中进行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的基础文明教育。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文科课程仅仅是二门政治理论课,与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了解文化传统和人的价值等为宗旨的广博的文科教育相去甚远。近年来,教育内容虽由政治理论扩大至德育范畴,但仍狭窄单薄。大学的此类课程几乎是最不受欢迎、最乏味无趣的;中学的此类课程则靠死记硬背,纯粹为应付考试。由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资源中断已久,大一统意识形态文化的影响正在降低,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似乎正在成为青少年文化的主体,学校教育的人文内涵流失、教化作用不断衰微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3.应试教育加剧了教育人文性的流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造成中小学教育严重的畸变。应试教育的功能和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它是在中国盛行1300余年的科举教育的现代翻版。封建传统教育在20世纪末的复活强化,发人深省,令人震惊。
应试教育何以能发展到为害如此之烈的地步,是一个专门的话题。其原因,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造成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狭窄瓶颈,独生子女背景下升学意愿的高涨,高考“指挥棒”引致的死记硬背、偏题难题等不良导向,观念陈旧落后的学校教育没有得到更新改造,等等。应试教育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将面向所有儿童的义务教育,变为筛选出少数升学苗子、淘汰大多数人的选拔性教育,同时将以树人、育人为旨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难度和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从而背离了“教育”或者“教学’’的宗旨。须知,在教育词汇中,教育、教学和训练,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术语和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可怕地消失了,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付出青春、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阶段,发展出了可以归纳总结的显著特点。
其一是课程的难度、深度已成各国之最。20世纪70年代末,在“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思想指导下,热衷于培养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少年大学生等。此后,在炽烈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于追求升学率、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的需要,不断加深学科知识的难度,致使我国中小学教材难度偏深,高于发达国家约一二个年级。这一做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已经脱离了多数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调查显示,由于中小学教育的教学要求偏高、偏难、偏深,致使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被认为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小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生厌学的达30%,有的地区竟高达60%。
其二是重点学校制度和异乎寻常的教育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恢复重点学校制度,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制造出一大片“差校”、“弱校”,所谓的“垃圾学校”和“流氓学校”,严重违反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由于于这一制度,出现了升学竞争层层下移,从高中下移到初中,进而下移到重点小学乃至重点幼儿园的异常现象,出现了高额收费的“高价生”、“择校生”,败坏了教育的内在品质和风气。—些大城市的重点学校为争取优秀生源而—手制造的“奥校热”,更是推波助澜,人为地加剧了这种失衡。
其三是形成所谓“惟理性教学模式”。这种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方法,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由于实行标准化考试而进一步模式化,学习过程于是变为陷入浩如烟海、题型复杂的选择题、判断题的“题海大战”。这一模式也改变了中学的语文教学,通过加重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的内容,以及对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升华主题等八股式写作“技术”的训练,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和写作技巧的操练。在这种训练中,文学的价值和美、人的情感和体验等等不复存在,写作的真情实感也不再重要,哪怕是编造的故事,只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规范”,仍然能获得高分。这其实已经是在鼓励做假了。
以艺术教育为例,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本来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所谓“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然而,当它被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就会腐败变质。当今中国家庭琴童不可谓不多,许多孩童的技巧和考级的水平不可谓不高,但真正喜欢艺术、能够感悟艺术的非常之少。孩子是被逼无奈,家长则惟利是图,一心只求升学加分或作为特长生等现实功利。“只有技巧,没有文化”,也是国外艺术家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普遍评价,这一文化环境正是中国往往难以培养出大师的深层原因。
应试教育的现实明确影响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的影响至深,只重智育和分数,较为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学校行为,也成为许多家庭教育的现实。据1995年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中国国民的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有责任感,能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对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只有略多于50%的人认为,教育孩子讲究礼貌是重要的;只有30%强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处于世界各国中最低的位置;同样,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所有这些表明,文明礼貌的养成在今天中国家庭中处于相当次要的位置,素以重
视道德、礼貌、人伦关系著称的中国传统文明,经过长期的流失和演变,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影响教育非人文化的新动因
世纪之交,伴随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20世纪50年代初类似的历史情境再一次呈现。主流话语中弥漫着强烈的科学崇拜,将科学奉为社会进步的惟一标尺,抬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科教兴国”成为新的共识和流行口号(有人指出,这—口号将科技置于教育之前潜含着价值偏斜)。无论中小学的创新教育,还是重点大学向世界一流水平的追赶,重心都在科技。与此同时,无论对核技术、克隆技术还是转基因食品,社会舆论往往—片乐观的喝彩之声,科技知识分子几无必要的警惕和忧患。在这—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冲突呈现出新的变化。
在文科恢复与重整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等应用文科成为主流:英语、计算机、通讯技术、生物工程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学科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此前封闭的、与社会需要脱节的教育体制的反驳。然而,那些具有社会的长远利益需要、但不可能产生直接经济功利的人文科学和理科出现了问题。对于不能由市场导向的这一部分,显然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必要的支持,以保持相应的平衡。
在各级教育中,对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片面强调和倚重,是文化价值失衡的新表现,英语能力几乎成为衡量学问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而中文水准反而无关紧要。各种专业技术职称考核同样如此,无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还是中国画,英语水平几乎成为惟一可以把握的“硬指标”。这固然有促进英语学习和对外交流的实际需要,但正如识者所言,它反映出一种深层的文化危机,即中国人文化自信心的失落。在各类管理中,一种新的“食洋不化”,是对制度化、科层化、数字化、定量化的迷信,正在成为灾难,恰如昔日的政治运动,今天的专业人员陷入的是无穷无尽的条文、表格、评审、检查、评估之中。与此同时,伴随腐败现象加剧等社会风气的逆转,官本位价值对教育和学术的侵蚀日益严重,构成对教育公正、学术公正的威胁。利益驱动之下,高考舞弊、假文凭泛滥、论文剽窃等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现象,也在辱没斯文,玷污净土。这一切对正在迅速扩张之中、雄心勃勃向世界水平迈进的中国教育,无疑是艰巨的考验和挑战。
恢复教育的人文内涵,
重建现代教育精神

我国当代教育的弊病和异变、重理轻文的价值倾斜和人文内涵的严重流失,令我们重新认识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价值。
现代社会的系统功能,如果说政治系统提供社会稳定运行的结构和秩序,经济和科技系统提供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文化系统提供的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价值和意义。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发展”是远比“经济增长”更丰富、更准确、更重要的概念。现代化从不意味着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包括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提升、道德的完善、社会福利的进步等全面的发展。经济增长、科技发展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祸害社会。任何不受制约的力量都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对它的放任和无知才是真正可怕的。即便就单纯的经济功利而言,没有制导、失去平衡的经济高速列车,也是难以运行的。科学技术必须有人文主义及人的理性、良知、情感乃至常识的制衡,从中发展出关于科学技术的伦理准则和价值判断,从而在“能不能够”的技术理性之上,加以“应不应该”的价值判断。这正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生活、教育和文化资源中十分匮乏的。
社会的公正性、理性化、民主化,乃至文明水准、道德感等等,与物质生活同样不可或缺,它们主要是从社会的文化系统尤其是教育系统中产生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追求。这需要对“教育现代化”做出更深刻、准确的体认。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培养能力的增加,或者教学设施的改善,虽然这都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所必需的。教育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其“软件”制约和说明的。这就是说,与教育规模、数量的发展相比,教育品质的改善和提升更为本质、更为重要。例如,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教育固然十分强盛,然而,那是完全反现代化的。我国目前大城市中的许多重点中学,电脑、多媒体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实行的却仍是惟书惟上、死记硬背、题海大战、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而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虽然条件简陋,但实行生活教育、创造教育,贯彻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两相比较,谁更具有现代性?
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特征,可以概括地说,是提倡和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而非智育中心、学科中心、书本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中国传统的以博取功名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格格不入的。
现代教育价值的重建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创新。世纪之交,中国教育处于不同文明的冲突挤压之中。我们沉重的教育之体仍是前现代的,尚未摆脱苏联的集权和计划模式;我们的生存环境却已经进入了“后现代”,进入所谓视听的时代、大众媒体的时代、电脑和网络的时代。而我们的教育“软件”——教育价值、教育思想等等,杂糅着专制主义、官本位、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等科举时代的遗毒和集中划一、平均主义、教条主义等苏式体制文化的弊端。教育、文化的改善和提升,恐怕并没有什么“跨跃式发展’’的捷径,只能一点一滴地去改进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欠课欠账都必须一一补上。
因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前瞻和追赶,而且需要回顾,需要重温并且接续我们晚近的传统。当前,亟待补上的恐怕是半个世纪之前由“五四”知识分子启动而尚未完成的启蒙,应当使“五四”时期深入人心而今天人们已经十分陌生的现代教育价值,如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儿童中心、生活教育、自由教育等等,重新成为普遍的常识,而非蒙垢的奇谈怪论。同时,要通过制度创新,通过管理权力的分散和下放,开放教育,恢复教育活力,解放教育生产力,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源泉,成为提升社会文化和道德的文明灯塔,成为社会充满活力的创造性中心。


[ 本帖最后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4-20 00:35 编辑 ].

TOP

太长了,没看完。
科技与人文好比是一把刀和使刀的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TOP

引用:
原帖由 echooooo 于 2008-4-20 00:38 发表
太长了,没看完。
科技与人文好比是一把刀和使刀的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批评这位同学!!!
看完再发言.

TOP

引用:
原帖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4-20 00:39 发表

批评这位同学!!!
看完再发言
看完就睡觉。.

TOP

还有作业.

TOP

引用:
原帖由 echooooo 于 2008-4-20 00:38 发表
太长了,没看完。
科技与人文好比是一把刀和使刀的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恩,批评完,还是要表扬的,一看就明白的家长并不多哦。
能做的家长就更加少了!!.

TOP

看完了,实际上答案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但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家长也是牺牲者,是最无奈的。
另外,对于三峡工程,也并不是所有的水利工程师都赞成的,只是在中国,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学者可以左右的。.

TOP

太长了 ,只看了红色字体部分 ,如果可以的话,今后可以分段播放 ,就嘻哈爸爸的问题,如下回答:

1.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太深奥了,应该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吧
2.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 ——多参加一些非语数外的课外培训,多参加一些讲座,吸取百家之长,行万里路
3.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当然是孩子的品行更为重要罗,不过孩子的品行是在日常的点滴中教导的,和竞赛,证书不冲突,所谓相辅相成。

最后感谢嘻哈爸爸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0 09:05 编辑 ].

TOP

很好的想法!支持一下!
可不可以先短一点的文章呢?
1、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个人对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等的综合素养?
2、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作为家长要有培养一个人成长的意识,不要盲目的急功近利的去影响孩子的发展。创设一个家庭的小氛围(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得以喘气)
3、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从长远的一个孩子的发展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其实对一个社会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个不容置疑的。我觉得没有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些竞赛、证书只能说明你培养了一架很好的机器!

不知道说的合老师意吗?大家畅言!支持这么好的倡议!


[ 本帖最后由 子纯 于 2008-4-20 08:15 编辑 ].

TOP

排队学习.

TOP

占位子.

TOP

.

TOP

太棒了,始终认为一个家长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就像孩子的胎记一样,不知不觉,而又根深蒂固。我们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看来很多好的学校考察家长的理念,行事方式也是很有道理的。.

TOP

言之有理,实行困难!

如果实验学校老师们都是这样的想法,我真真希望孩子考上实验学校。.

TOP

引用:
原帖由 cier_zheng 于 2008-4-20 09:06 发表
太棒了,始终认为一个家长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就像孩子的胎记一样,不知不觉,而又根深蒂固。我们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看来很多好的学校考察家长的理念,行事方式也是很有道理的。
你说得一点都不错。
知识的灌输是会被遗忘的,而潜移默化的德行教育,人文素养培养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招聘员工不再看重文凭,而看重别的素质,而这别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涵养。
这是民族的希望。同样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

TOP

报名!很喜欢这个IDEA.但现在没有精力,忙着小升初 。以后会热情加入。.

TOP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

现正忙着幼升小,小学网站上没有谁会介绍学校以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为最重要目标。而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看了这篇文章,感慨良多,社会不重视人文,学校不重视人文,那么只有家长自己要重视。一个重视人文的家长会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人,学校再给予技能的训练,那么这个孩子会是一个人才。

对于什么是人文精神,我的理解是:关心人本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热情。这里涉及到历史,文学,艺术,心理,宗教,自然等等。

而对于什么是人文素养,或者说怎样才算具备了人文素养,我认为不是说上了历史,语文,音乐课等等就算具备了人文素养。因为历史决不是如我们上学时背诵的何年何月何日发生的何事,而是这些枯燥事实背后的活生生的人。学好历史的人会发现古今人物心里深处的很多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有了历史学识的人看待当今社会自然会更通透,从容一些。所以一个能够将历史和现代联系起来的人算是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素养。

语文也不仅是语法结构,段落大意,音乐也不是C大调,五线谱。文学,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只是载体,其根本是要表达人类自身的感受。我认为能够运用这些载体表达和通过这些载体感知的人是具备文艺素养的人。

心理学也不是一大堆玄妙的名词,而是让人掌握沟通的法则。礼貌,尊重,倾听,宽容是具备心理素养的人的特征。

宗教不能在教堂之外传播使中国人失去了在课堂上了解并从中获益的机会。我认为了解神,接受神,对思考人存在之根本意义具有重大价值。一个会思考人存在的根本意义的人是具备人文素养的人。

自然不单是是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等,而是要是人了解人获益于自然,也要被自然约束。一个对自然怀有感激,崇敬之心的人是具备人文素养的人。

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如果父母满心只是希望孩子学了一技之长,能出人头地,那么他们就会寻找能提供这样服务的学校,这样的父母多了,学校就只能提供这样的服务才能生存。教育的风气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如果父母自己具备人文精神,坚定于人的内在根本,不迷失在各式各样的外在幻象之中,又怎么会心虚气急,驱使孩子追逐各种证书和奖章呢?有人文精神和素养的父母不会太过着急于孩子的考试成绩,而是更关注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样的信念会从点滴的言谈举止中渗透出来,传达给孩子,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自然会具有同样的人文素养。

作为家长,无奈于社会的大环境,感觉身不由己,固然有道理,所谓环境造人。但我又觉得,如果信念坚定,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境由心生呢?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坚定。看到嘻哈爸爸的帖子,觉得信念又坚定了一下。有同道真好啊!

有了上述表达,第三个问题我就不用回答了吧?!

写了这么多,希望大家不要看烦了哦!.

TOP

回复 18#anneyjiang119 的帖子

讲得非常好。比我好!!!
表扬!!!
特别是对人文素养的阐述!!!.

TOP

嘻哈老爸,您老这个家长学校是网上学习还是现场面授?除了实验的家长,对外校家长是否开放?

[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8-4-20 23:4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4-20 21:19 发表
嘻哈老爸,您老这个家长学校是网上学习还是现场面授?除了试验的家长,对外校家长是否开放?
网上学校。
都可参加.

TOP

回复 21#嘻哈爸爸 的帖子

有教无类,赞一个!.

TOP

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

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如前面的 echooooo 和子纯所说,又如judy1687所说,“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家长也是牺牲者,是最无奈的”,再看看“小升初”板块的红火,大多好的学校都需要证书,那么我们究竟是否需要证书?我以为我们首先要想好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我们无意于做国家领导,企业领袖,那么我们没有必要挤破头一定要名校,证书,我们只要过普通人的生活,着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兴趣爱好,让生活过得快乐,关键家长心态要摆正;

如果我们立志较高,希望为国家、人类做更大的贡献,希望通过领导国家、区域、企业,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所谓大海航行靠舵手,那么这个舵手一定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不仅人文素养要好,而且需要上名校、参加各种竞赛,获取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

但是想要获得证书,各类竞赛获得良好的成绩,是否需要孩子苦巴巴的整天做题海?那肯定也不是,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方式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撞得头破血流,也未必能够成功。

一点个人感想。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1 08:49 编辑 ].

TOP

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知识并且有文化的人,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股风气。文化需要扎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是有知识却不一定是有文化的人,如何培养出孩子成为有文化的人?.

TOP

从关注内心的世界开始

对嘻哈老爸的关注自儿子择校开始。
拜读这篇文章之后(匆匆, ),颇有感触。想想教育工作者和我们一样无奈,面对现在的教育状况,面对现在中国人的状态——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老师、家长能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调校一下自己的方法和重点。
想象我,充其量就是感慨一番,放缓一下脚步,就又挥起教育的鞭子,在应试教育的模式里对孩子加压加力。
其实我是很矛盾的,很想多一些时间引导孩子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听听大自然声音,去发现生命的意义。可是孩子如果在班上成绩不好,不要讲老师的眼光,就是孩子之间嘲讽的声音就能把他击垮。
在这种大环境,我们只能挤出一点空间让孩子的内心多一些自由。.

TOP

传统文化被丢弃,西方文化消化不良,结果是整个社会迷失方向,变成没有文化底蕴的空中楼阁。.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子妈 于 2008-4-21 09:57 发表
对嘻哈老爸的关注自儿子择校开始。
拜读这篇文章之后(匆匆, ),颇有感触。想想教育工作者和我们一样无奈,面对现在的教育状况,面对现在中国人的状态——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老师、家长能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 ...
一个人很难改变社会。但是家长却能改变孩子。
当大家都改变了,社会自然会变。.

TOP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4-21 08:47 发表
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

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如前面的 echooooo 和子纯所说,又如judy1687所说,“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家长也是牺牲者,是最无奈的”,再看看“小升初”板块的红火 ...
要懂这个道理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为什么呢?.

TOP

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坚持
    我是这么做的: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选择一些文字优美,讲述美丽情感的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学英语,友情、亲情、爱国、英雄的都可以,只要他愿意读的,鼓励他读,每天睡觉前读一点;当邻居拿报纸时把宣传广告扔了一地的时候,鼓励孩子去捡;当我们的周围有人受到伤害时,和孩子一起去安慰关怀;和孩子一起记住家人朋友的生日,给一份祝福,一个小礼物,哪怕是一个电话的问候;在家里配合各种心情和活动放背景音乐,曲目让孩子去选;当家里包了馄饨做了寿司的时候,鼓励儿子去敲对面奶奶的门送上一碗;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体会劳动的乐趣,一起擦车打蜡,一起做食品是孩子喜欢的工作;不购买没有用的东西,搜集有用的废物,看谁的创意多,看谁的手巧,做成礼物,不使用塑料袋;当孩子发现别人优点的时候赞美他,在儿子考完三星出来时,他没有对我表达他过关的喜悦,而是告诉我他很佩服一个孩子的精神,那个孩子排在儿子后面,已经四关没过了,但是还在继续考,他说这种坚持的精神值得他学习,我很欣慰。在孩子大队长竞选一票之差落败时,帮助他克服失落,重拾信心,真心祝福别人。
    我的体会,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如果选择让孩子淡化学习,一味追求自由的心灵,孩子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真空的活着。人是社会的人,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社会评价的高低也是孩子快乐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一个成绩差的孩子是很累的,会被老师抓着无休止的订正,还有可能没有资格上自己喜欢的副课,而被老师抓在办公室补课。作为家长无力去改变这种现状和全社会的评价标准,但是我们可以把课外学习分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有兴趣的学,有动力的学。数学、英语、语文的学习都不是速成的,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想要突击一下,培训一下取得考试的胜利本身就是一种很功利的想法和做法,作为家长我会让孩子去考各种证书、等级、竞赛,但不是用很功利的方法。当孩子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可以把这种考试作为一个测试自己的标准,一个记号对待也许会更轻松,也更加容易达到,不会变得那么痛苦,考试的成功有利于建立孩子坚持学习的信心。能坚持不懈地学习,然后达到一个小的目标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且这种过程中,会遇到失败、成功、竞争、别人的失败成功,如何对待,如何应对这都是培养孩子性格和处事能力的契机。学习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每天我们孩子的生活中应该有学习,只要家长本身不报着功利的态度对待竞赛考证,我觉得这些东西和人文教育并没有冲突。
   我孩子不是你们学校的,我也不敢说他就是最优秀的,但是他是充满爱心、活泼聪明、努力进取的。看了嘻哈爸爸的帖子,有感而发而已,对楼主的行动表示赞赏和支持,也让自己深刻反省总结了一下自己。.

TOP

理念和现行体制相悖,实施起来有困难。但还是应该试试!.

TOP

我一直主张相辅相成,一定要让孩子学得开心,这和竞赛并不违背,我从来不举起教育的鞭子,想当时孩子自说自话的报了2个小五班,需要花费2个周末的半天,我非常生气,责备孩子不该自作主张的把小记者班(新闻晨报)取消, 孩子说她还以为我高兴她这么做,她说因为别的家长都主张孩子这么做,我问她抛开升学问题,她究竟喜欢上什么班,她回答当然是小记者班.所以我就坚决不让她参加2个小五班,我坚信记者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孩子从那里知道了中国的礼仪(从古到今),知道了新闻是怎么回事,知道了美国300年历史,知道了什么叫黑色广告等等.

孩子因为开心而学习,进步会更快,我女儿喜欢围棋,每周2个晚上,雷打不动,其实那同样是对她的思维的训练,并且知道了世界上的围棋高手名字,开阔视野;喜欢画画,从而有立体的感觉(有利于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建立美感认识,同时知道绘画的流派,画家;她喜欢喂养动物,观察动物,养过兔子,鸟儿,乌龟,热带鱼,蝌蚪,蜗牛,毛毛虫,为乌龟建立档案,定期量尺寸,在这过程中我们会教她怎样的档案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在养鱼的过程中还学会了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热带鱼的习性;喜欢看书,我们会花时间同她讨论书中的是是非非;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来经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的学习,由于经历很多,她可以有很多作文题材来写,她可以交上很多朋友.事实上各科目都是有相关联的,孩子对什么有爱好,我们就可以从什么开始入手,快乐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孩子可以去参加各类竞赛,但是不应该为了参加竞赛而去参加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这样就不会觉得有负担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霄妈 于 2008-4-21 12:56 发表
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坚持
    我是这么做的: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选择一些文字优美,讲述美丽情感的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学英语,友情、亲情、爱国、英雄的都可以 ...
一个好妈妈,好榜样! 人文精神先从大人做起!体现在点点滴滴!和考证,进名校并不矛盾!赞一个!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1 13:45 编辑 ].

TOP

对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教育要实践加理论再上升到专业。.

TOP

回复 29#霄妈 的帖子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

支持楼主.

TOP

让孩子的心灵美丽,首先家长的人格要高尚。
对待幼小的心灵,家长就是上帝,要代表上帝的福音。.

TOP

这个与是否为理工科院校无关,而是与履历有关

引用:
要懂这个道理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为什么呢?
拜托!那个人是从共青团学生会走出来的,学生干部是什么样的,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是畸形扭曲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是扭曲的。

这个群体具有对风向非常敏锐的嗅觉,往往高高在上,不喜欢亲自了解情况,缺乏实务动手能力,凡事喜欢想当然行事,而遇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TOP

学生会干部出身的多数具有:

习惯于上传下达,缺少自己的主见。更多的务虚的动嘴,而非务实的实干。在学生会共青团中养成的习惯,决定了这类群体最缺少创新能力,最适合搞事务性工作而最不适合作为开拓性领导。
真不明白现在有些sb企业居然专喜欢要学生干部出身。在这种游戏规则中成长的人会给你企业带来什么活力?

当然,这里肯定有不少学生会干部出身的,欢迎拍砖哦!
不过,请注意我可并没有把所有学生会干部都打死。嘿嘿!.

TOP

回复 36#爸爸猴子 的帖子

要懂这个道理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为什么呢?


拜托!那个人是从共青团学生会走出来的,学生干部是什么样的,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是畸形扭曲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是扭曲的。
这个群体具有对风向非常敏锐的嗅觉,往往高高在上,不喜欢亲自了解情况,缺乏实务动手能力,凡事喜欢想当然行事,而遇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你理解我的话的意思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霄妈 于 2008-4-21 12:56 发表
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坚持
    我是这么做的: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选择一些文字优美,讲述美丽情感的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学英语,友情、亲情、爱国、英雄的都可以 ...
说得好!向你学习!
也希望能听听你的儿子面对困难时,你用什么方法鼓励孩子坚持;还有欣赏别人是现在多数孩子身上缺乏的一种素养,你有什么高招。.

TOP

引用:
原帖由 霄妈 于 2008-4-21 12:56 发表
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我们坚持
    我是这么做的: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孩子选择一些文字优美,讲述美丽情感的书,不是为了考证,不是为了学英语,友情、亲情、爱国、英雄的都可以 ...
我的体会,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如果选择让孩子淡化学习,一味追求自由的心灵,孩子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真空的活着。人是社会的人,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社会评价的高低也是孩子快乐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说得太棒啦,很反感有部分家长的读书无用论,整天把中国教育和国外比,认为中国的孩子只会读书。其实,会读书也是能力的体现,读好书的同时也是能体会快乐的。就如霄妈说的:“家长如果选择让孩子淡化学习,一味追求自由的心灵,孩子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我很赞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知识的积累,也是能力的增长,当然,这背后一定有家长的正确引导!.

TOP

自我评价还可恬列具有人文精神的父母行列的,但我的乐乐仍然不得不努力在应试的洪流中站稳甚至排头。人都是社会的人,避世、遁世帮不了孩子。唯一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尽可能帮助孩子接触、沐浴、最后建立自己的健康人文观,让孩子在应试的洪流中仍然能够享受人文的清泉。.

TOP

re嘻哈爸爸

引用:
你理解我的话的意思吗?
抱歉!我的确理解错了。又看了看23楼的跟帖,原来你和23楼讨论的不是人文情怀问题,而是人才:)

其实,那个清华出来的领导人不是清华的成功。只能说是体制的成功。或者说是共青团、学生会这种怪胎的“成功”。这种“成功”恰恰说明了我们人文价值的流失。这和美国的耶鲁哈佛出总统是两码事,美国的总统都是学文的,且通过实实在在的竞选而不是靠学校的牌子。我们新中国的领导都是学工的。作为工科大学,本应该培养工程师的。结果却培养了出一批蹩脚的工程师但兼出色的政客。也算一种“人才”的培养吧!
无心插柳柳成荫。呵呵!中国特色。

[ 本帖最后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2 23:47 编辑 ].

TOP

我这里想表达一个意思:

在中国,有时候若想在某些方面“成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才”,人文情怀恰恰是要不得的。

我们做爸爸妈妈尴尬的是:在中国,很多情形下需要在培养孩子功利“成功”能力与人文情怀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是培养一个成功的机器?还是一个成功的人?
23楼hxwcwctt 的直觉很不错,提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竞赛\名校\证书相比孰重孰轻?》。可惜结论错了。窃以为恰恰相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普通人更需要人文情怀,而若想把孩子往国家领导、企业领袖方面培养,决不能让他有人文情怀,而应该给予他铁石般的心肠,和冰冷的血液。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大家也多少明白这个道理,但困难的是: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宝宝做一个普通人,同时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宝宝成为冷血动物。于是,常常痛苦得几近精神分裂。.

TOP

引用:
原帖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3 00:14 发表
在中国,有时候若想在某些方面“成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才”,人文情怀恰恰是要不得的。

我们做爸爸妈妈尴尬的是:在中国,很多情形下需要在培养孩子功利“成功”能力与人文情怀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是培养一 ...
唔,有点道理,不过不做政客,做一个企业家或金融家也不错,不过企业办得是否成功关键还是在“为人处事”,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TOP

回复 43#爸爸猴子 的帖子

窃窃地觉得偏颇了一些。.

TOP

引用:
原帖由 爸爸猴子 于 2008-4-23 00:14 发表
在中国,有时候若想在某些方面“成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才”,人文情怀恰恰是要不得的。

我们做爸爸妈妈尴尬的是:在中国,很多情形下需要在培养孩子功利“成功”能力与人文情怀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是培养一 ...
我可以断言,靠这样的思想,孩子成不了才.
你把不正常看作常态。你以为中国永远都会像现在一样吗?
请不要把政客和政治家搞混了。
你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伟人都是黑色和龌龊的。

请你再读我的这句话

领导人是从清华出来的。
但是清华出来的未必都是人才。

也就是说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孩子能进名校,更确切的说是会成功,但是进名校的孩子未必是有人文情怀的。
这里的清华是借代,不是实指清华。
这位家长语文水平有待提高。

还有如果你要参加我们家长学校的讨论,那么请你先把我布置的文章看完再发言。

[ 本帖最后由 嘻哈爸爸 于 2008-4-24 09:45 编辑 ].

TOP

实事求是地说,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成功者远比非名牌大学的多,否则我怎么到东到西听到的很多企业家都是从北大出来的? 否折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名校趋之若鹰? 难道大家的眼睛都有问题?

而且我并不是说去了名牌大学就不要人文了,我是说人文和名牌并不冲突,有能力者就应该向更高目标进军,精神和物质都是需要的,两者缺一不可,两手要一起抓。而人文这东西靠的更多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 本帖最后由 hxwcwctt 于 2008-4-23 13:34 编辑 ].

TOP

先收藏,慢慢看,慢慢学习,努力讨论。.

TOP

同意嘻哈爸爸的说法,中国不会永远这样,人的本性是趋善的是会思考的,如果人类没有这种本能早就灭亡了,区别于其他动物,人是要讲一点精神的。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教授给我们的下一代,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纯净。.

TOP

欢迎有不用的见解,但是不欢迎不负责任的发言!!!!
请各位发言的家长注意·!·!!!!
猴子爸爸,希望你注意。.

TOP

 163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