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点评录(293#全文汇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儒家思想倾向于把社会治理极度简单化,这里就很明显。如果一个人讲求孝悌,他就极少有可能犯上作乱;如果把孝悌当作为人之本,那就天下太平了。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1-31 00:09 编辑 ].
评论(307)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给予这种内省的道德自觉以高度的评价,认为可以和犹太教、基督教的原罪论一起,作为一种广义道德观之基础。即是说,人天生会犯错,所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这种道德自觉是一种向善的力量。

以我个人的体会,道德修养的确应该发自于内心。因为道德约束本身是一种非强制性力量。各种宗教发展出来的地狱、轮回、报应等观念,带有恐吓意味,跟孔子的思想应相抵触。现在有人反复宣扬说,传统道德沦丧了,人心不古了,无所畏惧了;毒奶粉曝光之后,这个声音更加响亮。但是我并不赞同复兴因果循环、轮回报应的观念。人不一定要有所畏惧,但是可以有所羞愧。

孔子提出了孝悌、仁德作为其道德观念的出发点。这在今天看来是很不够的。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道德是对他人利益的必要顾及。那么悖德之羞愧,就在于损害了他人利益。一个现代人,要知道自己的合法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的边界所在。因为我们结成一个社会并生活于其中,因此要注意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以维持这个社会的运转。违背道德的事情,必然破坏这个社会的完整性,其结果将影响到每一个人。就拿此次毒奶粉事件来说,造假者、渎职者赚到了额外的钱,可是他们自己难道就能从有毒食品的环伺中全身而退吗?

不管一个人持何种道德观念,孔子这种内省的精神,应该都可以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理想中,一个正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格是这样的:庄重而有威严,值得倚重;好学,不固守陈规;善结好友,忠信待人,知错即改。

看来孔子很重视“学”,而反对固陋,也就是主张一个人应该保持开放的心胸和头脑。奈何后世尊孔而庙之,本末倒置矣。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后人不肖,盖因为孔子思想中本来就有与之矛盾的东西,那就是孝悌。

孝悌如何与“学则不固”矛盾?前面有子说了:“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以这个孝里面,必然带有下对上的服从。试想,如果一个坚持真理的人发现长辈错了,他要不要与之辩论、抗争呢?

所以“服从”两字,是从孔子开始就有的,后人只是根据需要,加以发扬光大而已。对照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个文明,在此即分歧开了。这里也许有地理因素在内,不述。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果前面断言“孝”含有服从之意尚属牵强,那么这里坐实了。一代不如一代,就是这么来的。孔子设计的社会,是不断退化的。
.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火车一定不太同意孔子上面的话,但是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非常重要的.



说句笑话:等着明天看点评《圣经》、后天看点评《道藏》、大后天看点评《大藏经》……

继续“点评”…….



回复 6#红眉 的帖子
是的,我不太赞同。后面会详细解释。.



好东东!
继续点评.



读古书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很容易掉到沟里去。
就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来说吧。孔子时代的“人”和“民”是两个概念,孔子讲“仁”就是爱人,讲“民”就是使民、道之、齐之。如果以这种观念来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永远跳不出外儒内法的圈圈,2千多年都没有成功,现今更不会成功。.



回复 3#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古人说到孝,只是单用孝字,而不是复字孝顺。
《礼记》中说得很清楚,父母如果犯了过错,子女应该低声下气,和颜悦色地进谏,而不是盲目地顺从。若不听,应该更加孝敬父母,使父母感动。等父母颜色平和,再来进谏,即使父母发怒,被打也不可怨恨,切不可疾言厉色。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也不是说父母没有错,而是说出于尊敬,不要去评论或指责父母,更不要发生冲突。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孝悌如何和学而不固矛盾?(悌指的是和兄弟姐妹关系)
说个笑话,我每次碰到我外甥都被他气得半死。他很喜欢和我辩论。且不说他的辩论水平如何,单单那态度我就接受不了,太无礼了。我们现在孩子是没有长辈的观念的,自以为人人平等。我并不反对他表达自己不同想法,但我希望晚辈就应该有晚辈的样子。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9-30 10:33 编辑 ].



我曾经因工作的关系接触到台湾来大陆办学的一位教授和他们家庭。这个教授和他两个儿子都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虽然都是在西方念的大学,但他们的家庭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模式。
看到他们家庭成员在一起相处,十分羡慕。大儿子虽已三十几岁,在一家著名电视台任职,但对爸爸仍然毕恭毕敬,小心伺候。谈起自己母亲,也是必称“家母如何如何”,言辞谦恭。小儿子明显受父母宠爱多些,但对兄长还是十分尊敬。那幅家庭画卷看了觉得十分羡慕,并不觉得这逊色于西方朋友式的家庭关系。
我觉得,人如果接受了中西方共同的教育,那么教育才算是完整了。但体现在家庭中的伦理关系,还是中国人的更佳。.



孔子的为学、修身是针对所有人的,也包括父母本身。如果为人父母,也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和“学而不固的精神,那么又何必担心他禁锢了孩子的心灵?.





回复 11#子玖妈妈 的帖子
大家都为人子,都为父母,所以做父母的时候要想想人子的想法立场,做人子的时候想想父母的想法立场。
但是一味的说恭顺孝敬,不看场景事件,也失之极端。就是lz所说的过分简单化。
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粗疏表述吧——父母拉屎在灶台上也是对的。你觉得这是对的么?这个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专制表述。应属于糟粕。
所以,看中国文化的孝悌应该在人平等立场上来思考。

至于说道你外甥没礼貌,这种具体的“教养”问题,我觉得它既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合任何一种伦理文化。那是小孩不懂事,或者这种年龄段的叛逆问题。如果长大了一直这样那是没教养。
而12#的这种伦理文化,是在现代伦理和传统文化的很好结合。

[ 本帖最后由 yiyi1998 于 2008-9-30 12:12 编辑 ].



回复 15#yiyi1998 的帖子
我外甥一直觉得人人平等啊,他对于他觉得对的东西,就是要辩到底啊,哪怕是和我80岁的父亲也是如此。他大概还觉得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可嘉呢。
所谓教养,各国具体不同。对于中国人而言,我看不出为什么不用“礼”来教养我们的孩子?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9-30 12:45 编辑 ].



回复 10#zhenai 的帖子
.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9-29 23:32 发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黄仁宇在《和我的大历史观》中,给予这种内省的道德自觉以高度的评价,认为可以和犹太教 ...
现在社会缺失的就是“信”字。.



引用:
原帖由 PUPPET 于 2008-9-30 12:46 发表


现在社会缺失的就是“信”字。
参见于鸡汤之“民无信不立”。 .



回复 子玖妈妈 的帖子
孔子说“学则不固”,是希望人通过学习知识,明白事理,不要固守陋见。根据我的理解,这里有两方面的要求,一则学习他人提供的知识应该存疑,不光是记住别人的结论,还要知道别人的论据和推理,掌握来龙去脉;二则对自己所持的观念,虽经思考、消化而接受,亦不可先入为主,以为确凿无疑,即使有强烈的证据推翻之也视而不见。没有做到这两个要求,就容易“固”。

要说“学则不固”与孝悌冲突,现在确有勉强。关键在于这个“孝”。孔子后面接着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时候就明白无误了。不要说父亲在世,即使去世多年还要遵循父亲那一套思想,开放、创新又从何谈起?文明又如何能进化?

关于你的外甥,我想他需要懂得,人人平等,说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学识上的平等。根据你的描述,他应该有点“固”,前面学习的东西没有消化好,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有相左的观点提出,就没有能力加以辨别。在这种情况下争辩,无益。不如你把两边的观念源流梳理清楚,供他对照,他也许慢慢能够懂得。.



回复 16# 的帖子
什么是礼啊?
是五经里的《礼》么?是春秋时期想象中的西周的国家祭祀的繁文缛节么,是君臣父子夫妻的纲纪么?还是士大夫阶层的忠君爱民啊?
用什么“礼”来教养我们的孩子?

是礼貌的话,还实在一点,礼貌一个现代词,而不是故弄玄虚的传统“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大部分是贫矿。没有现代文明框架下的清洗儒家文化大部分是糟粕!

[ 本帖最后由 yiyi1998 于 2008-9-30 13:21 编辑 ].



回复 21#yiyi1998 的帖子
你这是回复16#吧?.



回复 22#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弄错了,
改了.



关于辩论
十多年前,新加坡人搞了个辩论赛,一时辩论之风四起。带动思辨、学习,固然是好事,但是该辩论赛的形式有点问题。争辩双方,其立场是预设的,辩论不以交流思想为目的,而以驳倒对方为目的,甚至有人要求选手们学会诡辩,以便得分。这个我就深不以为然了。

一个合格的辩者,他或者她应该至少能够明白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的论据和推理;不一味以驳倒对方为目的;对手说得出彩的地方,要大方的承认和学习。而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也不能单凭气势压倒对手,而要善于找出双方分歧的地方加以阐述,这样才能增进双方对辩题的理解。驳得对手哑口无言,并非最高境界,反而容易“固”。

我理想中的辩论赛应该是一对一,交替展开的;立场应该由辩手自由选定。评委不以观点判高下,而以辩手的思想深度和对辩题的驾驭能力分优劣。.



为什么又搬出老孔先生来了,是不是这个社会现在迫切的需要以仁致人、以义承意、以礼待理、以智达知、以信执心呢!.



回复 21#yiyi1998 的帖子
礼一直都是变化的,现代生活礼简化是必然的,这在各国都是一样。否则不是食古不化吗?儒家思想中的礼,已经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赶尽杀绝,其实生活中还是可以找到痕迹。谈到儒家思想的礼就以为全是繁文缛节,却也是差矣。
举例:子女对父母的跪拜。我个人以为,逢年过节、生日等,对父母行此礼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人不会象老外,对父母把爱挂在嘴边,但用这个”礼“来表达,却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方式。我也亲眼看到,请父母端坐,自己行大礼的场面,而行礼的还是接受过西方精英教育的人,说实话,十分感慨。
我们这代人接受西方思想很快,但把曾推翻的东西,再树立起来却很难。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9-30 14:21 编辑 ].



回复 21#yiyi1998 的帖子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里说的是个人的品格修养,在今天看来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后来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算是发扬光大,也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孔子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虽然他的“道”、“礼”等观念未必符合当下的社会,但是其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值得学习。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是典型的“以德治国”思想。德治在逻辑上必然假设人性本善,至少要人性向善。不过如果人性本善,如何解释种种“礼崩乐坏”乃至“犯上作乱”之现象呢?孔子并不是一个哲学家,他对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没有兴趣,只是一厢情愿地推销自己的观念。这就埋下一个隐患。孔子的后来者没有补上这个漏洞,以致为法家钻了“孔”子。外儒里法是必然的。但是后世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居然从来没有人突破两者的局限,融合儒法两家而开山立派,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大概也是“独尊儒术”的必然后果吧,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孔子的核心道德观念要求后代不得质疑前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再回到孔子身上。要求孔子为后世的思想退化负责,有点不近人情。不过既然后人尊而庙之,承担点责任也是应该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不知道彼时法家思想是否已经成形,但是孔子在这里所列举对比的,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法家与儒家的治国方略。以今天的观点看来,两者共同之处甚至大于其歧异。何出此言?分析句式,(人,君子)道之(民)以政,孔子是把平民与统治者分开的,施于不同的要求,这跟今天的民主思想格格不入。所以看到新儒要从儒家道统里面找出民主政治,我是吃了一惊的。

现代民主政治基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强调公权力的托管性质,不需要关于人性善恶的假设;但是实际上,其承认人性复杂,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有句话说,“人性有恶的一面,所以民主是必须的;人性有善的一面,所以民主是可能的。”既云托管,“民”便有监督、斧正乃至撤销之权,这于孔子是不可想象的。

虽然理论上对立,儒法两家在后世的实践中却紧密合作起来,这是因为它们在理论上本来就是互补的。这就造成政治理论长期严重落后于社会现实,以致每次变法图强都要遭遇守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



回复 26#子玖妈妈 的帖子
跪拜礼是表达人格不平等的一种方式。
我想现代人很难接受。.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9-30 13:37 发表
十多年前,新加坡人搞了个辩论赛,一时辩论之风四起。带动思辨、学习,固然是好事,但是该辩论赛的形式有点问题。争辩双方,其立场是预设的,辩论不以交流思想为目的,而以驳倒对方为目的,甚至有人要求选手们学会诡 ...
不止十多年吧,那时大学里一度盛行辩论,大辩手小辩手满天飞的,后来大概觉得空谈很没劲,于是玩心大的就搞BBS,聊天代替辩论,顺带泡泡MM什么的,玩深沉的就搞创业大赛。这年头象LZ这样喜欢思考又好辩的不多了,赞一个先。.



回复 29#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可以这么说,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给了二百年前的西方哲学家伏尔泰、罗素等人思想启蒙。这些他们自己也承认。当年欧洲还是个宗教专制、黑暗的时代,所以孔子一些思想,给了他们很大的震撼。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父,倡导司法公正,公民自由。他对中国的孔子有着特殊的情感,曾作诗称颂:  
  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
  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
  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
  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还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1987年11月10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欢迎李先念时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且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回复 29#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现代的民主思想和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肯定不是一回事,但我们无需否认外国人都承认的事实,即中国哲学曾经深刻的影响了西方。至于西方的智者又汲取多重营养,发展出了现代社会民主、自由等理念,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9-30 13:11 发表
关于你的外甥,我想他需要懂得,人人平等,说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学识上的平等。根据你的描述,他应该有点“固”,前面学习的东西没有消化好,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有相左的观点提出,就没有能力加以辨别。在这种情况下争辩,无益。不如你把两边的观念源流梳理清楚,供他对照,他也许慢慢能够懂得。
如果凭着自己对先人思想的一点研读和了解,就可以妄加点评(妄加二字太有攻击性,只是一时找不到其他的词代替,见谅),那是不是也是“固”呢?

如果《论语》都无法让一个追寻自身进步的人谦卑一点,那“羞愧”之心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的父母受其人生所限,有不足抑或错误之处,我们当如何处置?推及先人的经典著作,有不合现代社会和文明之处,我们又当如何处置?

倘有冒犯之处,请包涵。.



回复 29#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的学生李斯、韩非则以此为依据,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应该说,当时法家还没有形成。个人理解。.



回复 34#yiyilaoba 的帖子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引用:
原帖由 兰兰的好爸爸 于 2008-9-30 17:16 发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哪里,哪里,南柚北枳耳.



回复 32#子玖妈妈 的帖子
我想你依据的应该是朱谦之的《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一书。不过希拉克的话,不可能出自该书,因朱先生已于1972年辞世。所以希拉克有没有说过那样的话,存疑。但这无关紧要,我不会仅凭名人的话而改变看法。

朱先生此书,我没有读过,想来史料必定翔实。因此西人对孔子的赞誉,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但是对启蒙思想家从孔子思想中吸取养分之事,尚需结合西方的历史来看。网上对此有评论,我认为比较中肯,等一下转贴过来。这里先摘引两段:

中国哲学和文化之让欧洲人感到兴趣完全是基于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因为中国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恰好与欧洲当时的理性主义和反神学思想极为合拍,正如朱谦之先生所:“在某些人眼里,‘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中国的孔子变成18世纪欧洲思想界的目标之一……而要之以异端的孔子作为他们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流行歌曲所唱的便是“中国是一块可爱的地方,他一定会使你喜欢。

比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显然是以理想化的方式来描述中国和孔教的,所强调的是唯物论和无神论,也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方面,而德国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思想家则将孔子看成是辩证法论、观念论者在法国的马勒伯郎士看来中国哲学中的“理”是与基督教的“神”完全不同的,而在莱布尼茨眼里却是完全一样的。而英国人所见的更多是中国游记作品,中国思想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重农学派的观念中,而中国皇帝做样子的耕作仪式也被他们美化成皇帝亲自参加耕作。而重农学派的魁奈反对孟德斯鸠以中国政治为专制政治的说法认为中国本于道德和政治一致的制度架构是世界上最仁爱,最与自然法相合的理想政治。

我没有全盘否定孔子的思想。“学则不固”、“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等等,都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光辉。再比如孔子那些强调个人修行的言论,于今天也很有可取之处。再比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到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这些都会在后面的点评中一一述及。

至于民主、自由的观念,能不能从儒家思想中自然生长出来,我认为是否定的。西方人自有他们的民主、自由传统;他们在启蒙中受了孔子的启发,不等于民主自由都是从孔子来的。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并非自现代始。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古希腊人,已经有部分城邦在奴隶主内部实行民主制度。雅典即是当时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当然彼时之民主,主要是一个多数服从;不若今日,以人权、自由观念为基础。所以在那时候的雅典,才会发生苏格拉底之死那样的悲剧。.



(转载)东学西渐”和理论旅行——评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110989&cid=325753



2006-6-18 11:32:12     干春松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这是法国启蒙思想代表人物伏尔泰的名言。在17世纪前后的欧洲,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流行着“中国趣味”,而且许多启蒙思想家凭着耶稣会士所翻译的零星的中国经典作品和一些游记,将孔子的学说,或是作为唯物论和无神,或是作为观论和辩证法加以受和推崇,从而对欧洲启蒙运动起到了重要影响。

    启蒙运动时期,欧思想界对于中国思想的解读,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学术事件,如果我们参考赛义德的“论旅”的思考向度,则会有许多新的意味。

    赛义的“理论旅行”建立在这样一个设问基础上,“假设一种理论或一个观念作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而出现了,当它在不同的环境里和新的理由之下被重新使用时,以至在更为不同的环境中被再次使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由此他提出一种思想观念、学说在流传和移过程中所必然会出现的强调、意义转化或者改造。

    其实对于理论旅最好的注脚可能要算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翻译佛经过程中所出现的“格义”现象,但是就中国思想世界的传播而言,启蒙时期对于中国思想的解读则是最好的范本。当时中国经典的翻译的主要实施者是明末清初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他们把中国的经典、历史进行翻译,有的则用书信和论文的方式将考察所得整理成专书。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文献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极大兴趣。

    中国哲学和文化之让欧洲人感到兴趣完全是基于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因为中国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恰好与欧洲当时的理性主义和反神学思想极为合拍,正如朱谦之先生所:“在某些人眼里,‘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中国的孔子变成18世纪欧洲思想界的目标之一……而要之以异端的孔子作为他们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流行歌曲所唱的便是“中国是一块可爱的地方,他一定会使你喜欢。”

    朱先生草创于1936年的《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完全观照到论旅行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变异,因此他特别比较了中国思想在当时的英、德、法三国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比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显然是以理想化的方式来描述中国和孔教的,所强调的是唯物论和无神论,也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方面,而德国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思想家则将孔子看成是辩证法论、观念论者在法国的马勒伯郎士看来中国哲学中的“理”是与基督教的“神”完全不同的,而在莱布尼茨眼里却是完全一样的。而英国人所见的更多是中国游记作品,中国思想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重农学派的观念中,而中国皇帝做样子的耕作仪式也被他们美化成皇帝亲自参加耕作。而重农学派的魁奈反对孟德斯鸠以中国政治为专制政治的说法认为中国本于道德和政治一致的制度架构是世界上最仁爱,最与自然法相合的理想政治。

    因此,观念体系在迁移过程中会出现因接受者的不同需要而被过度诠释的现象,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呈现,可能是无意中凸现着跨文化交流中所必然会出现的“意义强化”或“意义流失”问题。

    当下的中国,许多西方思想之传入都是有意无意与国内的政治和社会气候相关的,但这些著作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根据中国的情况加以分析和改造的状况,比如这些年流行的对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讨论,哲学界内部对于“中国哲学”和“哲学在中国”问题的争议,所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忠实于原意和概念转移的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完全移植外来学术体制的知识资源的国家来说,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必然会持续不断地对外来思想进“格义”,这种现象本身是应该分析的文化现象而不能简单加以批评了之。

    同时也涉及一个观念“输出”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文化界的许多知名人士比如季羡林、汤一介等有感于西化的单向文化输入,所以主张“东化”或“送去主义”。只是并非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文化内容,就必然会被别的文化体所接受,进言之他们所想接受的必然是能借中国之酒来浇他们之块垒的内容,而这些并非是我们所能预知的。因此“送去”和“东化”未免会成为一厢情愿之举。

    与同时代的许多中国文化学者不同,朱谦之先生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对于儒家的同情和敬意,因此他之所作,一般为“公允”之学术呈现之作。这一点使他不许多有价值预设的研究者所关注,因为无法将之归入某一些思潮而加以讨论,这导致他的思想多少有一些被忽视。我个人觉得,《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一书断不应被忽视,个中理由,倒不仅是因为这是朱谦之先生最为上心的作品,也不是因为他以丰富的资料所梳理出的中国哲学西传的历程,而是文化的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因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交流中的“前见”、“误读”、“接受主体”等问题可以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也表明,对于文化“原汁原味”的追求是一种理性的狂妄,文化在迁移过程中的误读本身是文化之魅力所在,文化或观念体系的力量有时候恰恰是在“无心插柳”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



回复 35#子玖妈妈 的帖子
谢谢!可否这样理解:法家作为一个学派尚未成形,但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确实是法家的做法。.



回复 21#yiyi1998 的帖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和!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如果人的心里没有仁,那么用礼干什么?用乐干什么?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眼里的礼不只是外在的礼仪表演,而必须与内在的真情实感结合起来,并不简单理解为繁文缛节。
内在情感,用恰当的礼来表达,就是我理解的中国人的礼。.



回复 34#yiyilaoba 的帖子
依你看,该如何才有资格点评论语?

我自认自己的想法,不见得精深,倒也有理有据。写在这里,各位认为有理的鼓个掌,认为说得不对或者不够透彻的,也欢迎指正。能从反馈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幸甚。我从子玖妈妈的回帖中就了解到很多新东西。

至于“谦卑”、“羞愧”,我想你误会了。我在前面提到羞愧,关乎道德的社会性。

如何对待先人的经典,我持实用主义的态度。有用的取之,不合的舍之。.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9-30 21:31 发表
依你看,该如何才有资格点评论语?

我自认自己的想法,不见得精深,倒也有理有据。写在这里,各位认为有理的鼓个掌,认为说得不对或者不够透彻的,也欢迎指正。能从反馈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幸甚。我从子玖妈妈的回 ...
窃以为当是态度,而非资格。
中学,西学,将无同?.



曾见火车注论语,识者云:却是孔丘开火车 .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9-30 16:58 发表
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给了二百年前的西方哲学家伏尔泰、罗素等人思想启蒙...
孔子给他们思想启蒙说的比较牵强,伏尔泰欣赏研究中国文化,可能对它的思想有影响。
但是“天赋人权,人生来自由平等”这样的思想脱胎于中国儒家文化你觉的可信么?粗粗看一下西方哲学史,伏尔泰、罗素的思想传承于西方经典的思想体系,希腊文明苏格拉底等一脉相承下来的。

你说的罗素,看看它的主要成就之一《西方哲学史》,也是论说起于古希腊罗马,就知道它的思想传承了。按照你的说法,罗素的启蒙于儒学,哪么它或许应该再写一本书《东方的智慧》,而不是《西方的智慧》。

我不否认西方的一些思想大家研究欣赏中国文化,但是要说启蒙,说它无知的自大应该不为过。网络语言就是——意淫。.



回复 38#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我觉得这方面是学者意见是有分歧的。如:柏杨虽然认为孔子是中国唯一的思想家,但也是认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民主思想。
但在西方的孔子研究者中,如此肯定孔子对西方思想启蒙的还不少。如美国芝加哥 教授顾立雅 (美国人)《孔子和中国之道》。
在这位西方学术界很有分量的学者笔下孔子还有真假之分。
ZT  《孔子与中国之道》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后在60年代又加以修订。这本书成为孔子研究领域的汉学名著,至今还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在这部著作的“自序”中,顾立雅明确说出,他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努力使人们对于真孔子的理解有所进展。为了尽可能地接近真孔子,他把自己依据的原始材料限定在汉代以前,   那么,真孔子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也许最好的回答方式不是对真孔子的正面描绘,而是对假孔子的彻底揭露。正如上文所述,孔子去世后不久,孔子弟子之间就出现了思想分歧,致使由弟子描述出来的孔子的形象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根据顾立雅的观点,到了战国时代,因为孔子获得了相当的知名度,所谓的诸子百家就开始利用孔子及其思想来做文章,这可以说是别有用心的进行孔子的造假活动的真正开始。在秦朝,许多末流儒生也利用孔子思想与秦帝国的苛政作对抗,于是孔子又成了封建分封制的拥护者。    在顾立雅看来,孔子思想所遭遇到的最深重的灾难开始于汉武帝的时代。由于正统的儒生敢于批评政治现实,汉武帝不得不以威逼利诱的手段化解儒生的这股力量。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利诱的手段更见效,那就是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面实现。对于这种表面上的“凯旋”,汉武帝的大臣司马迁在当时就已识破,所以,顾立雅认为,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也许还有其父司马谈)对孔子及其思想予以了尽情的嘲讽。比如说,在这篇最早的孔子传记中,时间顺序极其混乱,孔子的行为非常乖张,所引述的孔子的言论并非孔学的精粹。然而,就是这样一幅假孔子的图像,却成为后世了解和研究孔子生平的基本依据。从此以后,更多的人开始近乎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叙说孔子的思想,宋明理学的出现使这一进程达到了登峰造极。    顾立雅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中断言,宋明理学是孔子所不能理解的;诸多宋明理学家所阐述的孔子思想也是孔子不会认可的。在顾氏看来,首先对于上述结论作出理性分析和系统评说的是明代在中国传教的西方耶稣会士。出于传教的目的,耶稣会士们反对流行在那个时代的儒学,认为这种儒学充满了迷信思想和知性谬误,主张返回到真孔子那里。结果是,耶稣会士把他们所认为的真孔子及其思想广泛地传布到欧洲,使当时欧洲的许多有识之士深受启发和鼓舞,因此,顾立雅认为,正是通过这种渠道,孔子思想对于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并通过启蒙运动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    在《孔子与中国之道》问世的时代,虽然在中国孔子思想随着皇权时代的结束而失去了所谓的正统地位,并且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批判,但是,顾立雅还是充满信心地认为,孔子思想必将继续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现在看来,这一看法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另一方面,《孔子与中国之道》也一直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在整体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顾立雅在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对现代欧美人士的孔子研究影响颇大。1975年第15版《新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美利坚百科全书》都把本书列为研究孔子与儒学的主要英文参考书。在李约瑟所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当论及孔子和早期儒学时,主要引证的就是本书的有关观点。在西方学者有关孔子及先秦思想史方面的著述中,本书通常都是主要参考书目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学者的有关著述中,也经常有对此书的引证。.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忙于斗嘴,真的不必。我们应该忙的是学习、交流。.



回复 45#yiyi1998 的帖子
抱歉,我记错了,是笛卡尔。罗素是十九世纪的人物了。.



回复 48#子玖妈妈 的帖子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9-30 22:22 发表
忙于斗嘴,真的不必。我们应该忙的是学习、交流。
此言差矣,子玖妈妈可未见此中有真意?.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