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还有费曼

以下引自三思小百科:http://www.oursci.org/ency/people/029.htm

“我们爱你,迪克!”
——科学顽童费曼的故事

用裸眼观看原子弹爆炸的人

  许多人认为,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本世纪诞生于美国的最 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考者,超乎寻常的教师,尽善尽美的演员,一个热爱生活和自然的人。





  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29分45秒,当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微明的天空中爆炸时,理查德·费曼可能是惟一用裸眼观看的人。聚集在这里的著名科学家和政要人物每人都发给一副电焊工用的眼镜,费曼也不例外。但他永远都是个叛逆者,他没有戴眼镜,而是躲在一辆大卡车的挡风玻璃后面,他心想这么厚的玻璃一定能够阻挡住紫外线辐射。费曼深知那天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就是他领导一个小组,进行了第一个核裂变炸弹所需要的极其复杂的运算。

  一道强光穿透了黑暗,顷刻之间它变得非常明亮,一瞬间费曼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一边。然后,光好像灭了一会儿,等它重新出现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大火球,迅速变幻着颜色,先是白色,然后是黄色,最后变成了橘黄色。一片由烟雾和爆炸碎片构成的黑云冲天而起,渐渐地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蘑菇形。

  费曼感到一股强烈的喜悦之情,几个月艰苦的工作终于结出了果实。但是,由于这次爆炸及其后果,他的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此后的几年中,费曼对物理学的贡献非常之大,以致很多物理学家把他称为“新的”物理学之父,而爱因斯坦则是“早先的”物理学之父。1965年,费曼和朱利安·薛温格、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解,这个学科研究的是光和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光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在弱核反应和超导研究当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费曼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他的创造性、对科学的一丝不苟、幽默感、生活乐趣,以及他引起别人注意的能力。他把这些东西都带进了课堂,把深刻的洞察力与对自然的热爱和迷恋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讲课的行家。


科学家的诞生

  1918年5月11日,理查德·菲利浦·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出 生于纽约市。他的父亲是麦尔维尔·阿瑟·费曼,母亲是露茜尔·菲利浦。但是费曼是在长岛南岸的法罗克维长大的。他有一个妹妹琼,比他小9岁,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琼后来也成了一名物理学家。虽然麦尔维尔和露茜尔都是犹太人,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狭隘偏执的宗教观念。

  麦尔维尔是1895年和父母一起来到美国的,那时他还是个5岁的孩子。他们是白俄罗斯的明斯克人。年轻的时候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来实现做物理学家的梦想。干了几种杂活之后,他成了一个制服加工公司的业务代表。在理查德出生之前,麦尔维尔就对妻子说:“如果生个男孩子,他准能当个科学家。”为了确保自己的预言实现,他尽了最大的努力。

  当儿子还坐着幼儿专用的高椅子时,麦尔维尔就买了一套浴室用的白色和蓝色瓷砖。他用各种方法来摆放它们,教理查德认识形状和简单的算术原理。当孩子长大一点时,麦尔维尔就带他去博物馆,并且给他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后来费曼愉快地回忆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

  麦尔维尔教会了理蒂(小理查德的昵称)怎样思考。他让理蒂设想他遇见了火星人,火星人肯定要问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人在夜里睡觉呢?理蒂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这种培养和教导是很有好处的。年轻的理查德很快就开始自己读《不列颠百科全书》了,他对上面的科学和数学文章尤其感兴趣。他从阁楼上找到一本旧课本,于是就照着课本自学起几何。

  尽管理查德是一个智力早熟的少年,但是他却觉得人文科学枯燥无味,他对历史和文学毫无兴趣。他认为英语的拼写太缺乏逻辑性,所以他即使到了成年以后也不擅长拼写。

  高中毕业之后,费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初主修数学和电力工程,后来他在物理学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193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1942年6月,他获得了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一生的挚爱

  理查德·费曼和阿琳·格林鲍姆从高中时代起就固定约会,甚至在理查德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也在不断深入发展。约会了六年以后,他们正式订了婚。尽管两个年轻人的志趣很不相同,他们却共同拥有一种古怪的幽默感。经过多年的交往,理查德和阿琳深深地相爱了。在理查德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继续深造时,这种两地分离的恋爱仍然继续进行。在这段时间,阿琳发现自己颈部有一个肿块,并且持续疲惫和低烧几个月,被诊断为结核病。理查德得知检查结果后,认为自己应该跟她结婚以便很好地照顾她。可是现在他的父母却反对他结婚了,因为他们害怕理查德也传染上结核。他们建议他撕毁婚约,但他拒绝这样做。

  于是,就在理查德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他设法让普林斯顿大学附近的一所慈善医院同意接收阿琳。他在轿车里摆了一张床,让阿琳躺在上面,带她去医院 1942年6月29日,在去医院的路上,一位治安官员主持了他们的结婚仪式。尽管这时理查德已经在忙于曼哈顿计划的研究工作,他还是尽心竭力地照顾阿琳。从他们结婚那天直到阿琳去世,她一直在医院里卧床休养。

  1943年春天,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被转移到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室,理查德非常不放心阿琳。项目主持人罗伯特·奥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以北60英里的阿布奎基找了一所医院,让阿琳住在那里,这样她的丈夫就可以安心工作。每个周末,理查德都驱车赶到阿布奎基,与阿琳待在一起。一周当中的其他日子,一对年轻夫妇就互相写信。就是在这种奇特而充满悲剧色彩的情况下,两个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机智和幽默。

  离试爆越来越近了,阿琳的病情却在逐步地恶化。1945年6月16日,她去世了,那时他们结婚才三年,离第一次核爆炸只有一个月了。理查德陪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可是他很麻木,仿佛失去了知觉。他对自己的缺乏感情感到很吃惊。几个星期以后,当他路过一家商店的时候,看到了一件连衣裙,他想要是阿琳穿上一定很美。这时他才突然悲从中来,他失声痛哭,无法自抑。

  在理查德一生当中,阿琳一直都是他思想中的核心人物。她教会了他欣赏艺术和音乐;他不断地梦见她,并且给她写信。她去世两年后的一封信是这样开头的:“我爱你,甜心。”接下来理查德写道:“我遇到了很多好姑娘,我也不想老是孤单一人,可是见过两三次面之后她们就都随风而去了。只有你是我的。你才是真的。我最爱的妻子,我爱你。”

  可是就在这样感情充沛的时候,他那爱逗趣的天性也不能完全受到压制。在信的结尾,他写上:“又及: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可是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


洛斯阿拉莫斯

  曼哈顿计划是费曼研究生涯的起点。在洛斯阿拉莫斯,刚刚研究生毕业的费曼跃跃欲试,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同一批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一起工作,他们包括:奥本海默、汉斯·贝特、恩里科·费米、爱德华·泰勒,还有约翰·冯·诺曼。

  在此之前,费曼发现自己总是跟贝特唱反调。贝特当时已经是一位知名度较高、很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当贝特说出一个费曼不同意的观点时,费曼总是公开地强烈地表示反对。经过贝特耐心解释他的推理过程,费曼才能平静下来。可是等到下次观点出现分歧时,这个过程又会重复一遍。贝特一点也不生气,相反,费曼深入的思维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此他对费曼产生了一种尊敬。

  贝特让费曼到自己手下来工作,让他做了计算组的组长。于是费曼成了几位组长当中最年轻的一位。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计算都是由人工完成的,要使用对数表和笨重的机械计算器。在费曼的领导下,计算组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老科学家们的工作都要依赖这些计算结果,所以他们对费曼的工作非常满意。

  让老科学家们满意的还有费曼那卓越的能力,他能运用逻辑来分析一切复杂问题,找出主要因素,并简单明了地说明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令他们同样满意的是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对物理学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很快,贝特就自豪地宣称: “费曼能做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奥本海默写道:“他是这里最才华横溢的年轻物理学家,……他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性格与个性,……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对物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热烈的感情。”

  战后,贝特邀请费曼到康奈尔大学跟他一起工作,费曼愉快地接受了。


独辟蹊径的思考者和“天才”

  亲自参与了释放毁灭性的核能量,又看到挚爱的妻子去世,这使费曼陷入了深深的忧郁,这种情形持续了差不多两年。他不知道自己的忧郁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原子弹,又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深爱的阿琳的去世。但是他不能进行物理学研究了,他的创造灵感枯竭了。然而,他戴上勇敢的面具继续教学,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安慰。康奈尔大学给费曼提供了一个避风港,让他集中精力从事教学,而不要求他拿出研究成果。

  1946年10月,麦尔维尔在一次中风后去世,这更加重了费曼的忧郁。但是他既没有闷闷不乐也没有与世隔绝。正如贝特解释的那样:“费曼忧郁的时候也比任何其他人兴高采烈的时候还要高兴。”

  最终,费曼用一种完全是费曼式的方法打破了忧郁的恶性循环。有一天,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咖啡厅里看见一个学生抛起了一个餐盘。他给自己提出一个挑战,用公式来描述盘子的转动和摆动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能够证明,就像他观察到的一样,当摆动角度很小时,转动速度是摆动速度的两倍。当费曼兴奋地把这一结果告诉贝特的时候,贝特很有兴趣地听完了他的话,然后问他:这有什么实际价值呢?

  费曼只好承认这的确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对于费曼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领悟。他决定从今以后,他只为了自己的兴趣而研究物理。被这个决定激励着,他重新开始研究量子电动力学的问题,早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候他就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了,最终就是这方面的研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发现他出于感兴趣而研究的旋转餐碟的运动,也适用于电子旋转的问题。

  在康奈尔大学待了四年以后,费曼厌倦了绮色佳城冬季的气候和小镇的气氛。他对那里学术自由的环境和周围众多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感到不舒服。所以当他接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吸引力的邀请时,他马上接受了。此后费曼的全部时间都是在加州理工学院度过的,在那里他进行了最有成果的研究工作。

  在加州理工学院,费曼作为一个传奇人物的名声确立起来。随着他越来越显示出在数学上直觉性的才能和对物理学的深刻的洞察力,“天才”这个词也越来越多地与他联系在一起了。


超乎寻常的教师

  对于费曼的教学生涯来说,父亲对他早年的训练是无价之宝。最重要的是,麦尔维尔在他身上灌注了一种对于大自然的美的赞叹和欣赏,并使他产生了与他人分享这种感受的灼人的欲望。听费曼讲课确实是一种触电的经历。在讲台上,他总是处于动态,正如他喜欢谈论的原子一样。他像个舞蹈演员一样昂首挺胸地在台上走来走去,他的胳膊和双手划出复杂而优美的弧线,配合着他的语言。他的声音时高时低,用来证明他的论点。总而言之,他能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费曼从教学当中得到了活力。学生们经常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这常常会进一步激发他的头脑,提供研究的课题。有一次他写道:“教学和学生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如果有人给我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但是我不能教学的话,那我永远不会接受。永远不会。”

  费曼也相信,人们记住他首先是因为他的教学工作。加州理工学院把他的一系列讲座收集在一起,出版了《费曼讲物理》,这本书马上成了经典著作,成了全世界的热销书。这本书本来是面向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二年级学生的,可是最能认识到这本书价值的却是物理教师,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讲座的灵感。所以,费曼被称做“老师的老师”是当之无愧的。


奇特的性格

  费曼最可亲的品质之一,是他对于自然的奇迹无休止的好奇心和从全新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费曼喜欢观察最普通的自然现象,并找出其中的道理,这些现象大部分人,包括物理学家在内,都不会注意到。费曼常说,如果一个人学会了解释简单的东西,他就懂得了解释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理解了科学本身。

  费曼具有一种奇特的性格。第一次遇到费曼的人马上会为他的才华所倾倒,同时又会对他的幽默感到吃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康奈尔大学见到了理查德·费曼,他说他的印象是:“半是天才,半是滑稽演员。”后来,当戴森对费曼非常了解之后,他把原来的评价修改为:“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员。”

  费曼总是用通俗的语言说话,从来不用高深的词语或者词组。他的句子经常不合语法规范。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冈·鲍利曾经表示过对费曼的疑惑:“为什么这个聪明的年轻人谈吐像个无业游民呢?”费曼喜欢听到别人这样描述他。贝特认为费曼经常“模仿布鲁克林口音和作派”来故意“掩盖他那其实很脆弱的灵魂”。确实,人们很容易看出,他是用插科打诨来掩饰因为失去阿琳而带来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悲伤。

  虽然费曼一直使用通俗的语言,但是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很雄辩地讲话(完全符合语法规范),他还能写出非常优美的诗句。这也许正是对他的天才和自信的最好注释。在他的晚年,费曼努力地做好阿琳认为重要的事情。他开始绘画, 并画出了很好的素描和油画作品。


“我们爱你,迪克!"

  当费曼决定只为了兴趣而研究物理时,他似乎也认定,为了抚平失去爱妻阿琳的伤痛,最好的办法就是只为了好玩去跟其他女人交往。他开始无所顾忌地放荡起来。他同本科生们约会,勾搭陪酒女郎,甚至引诱研究生们年轻的妻子。

  1952年,他试图通过结婚使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他的妻子玛丽·露易丝·贝尔是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咖啡厅里认识的,两个人在许多方面都截然相反。这段婚姻四年后就解体了。

  1958年,费曼在欧洲之行中遇到了24岁的格温妮丝·霍伍兹,她比他小16岁, 是一个家庭服务员。他劝她到美国来给他做管家,她最终同意了。后来两个人相爱,并于1960年结婚。格温妮丝给费曼的生活带来了他迫切需要的稳定性,他们的婚姻幸福而宁静,直至他1988年去世。格温妮丝还让费曼经历了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她使他做了父亲。1962年,他们有了儿子卡尔,6年以后,他们又收养了一个女儿美霞。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了灾难性的爆炸,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加入了负责调查工作的罗杰斯委员会,并赋予它科学上的权威性。然而费曼的调查方式很快就跟委员会产生了分歧。他不满足于从经理们的吹风会上收集信息,而是直接去跟设计、制造、操作航天飞机的技术人员和发射人员交谈。

  费曼一度违背委员会主席的意愿,收集到有关航天飞机史上遇到的所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确信爆炸是由橡皮环设计不合理引起的。他用富于戏剧性和说服性的方式演示了寒冷天气对橡皮圈的影响,他的发言抢尽了委员会的风头,这是典型的费曼作风。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费曼患了好几种罕见的癌症,他的肾也几乎衰竭。1988年2月15日,他与世长辞,终年69岁。他去世后的第二天,学生们在加州理工学院10层高的图书馆顶楼挂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我们爱你,迪克。” 九泉之下,理查德·费曼对这句质朴的悼词一定会感到满意和感动的。
学术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08-9-24 15:40 编辑 ].
评论(9)

找了一点费曼回忆爸爸对他的早期教育的材料
摘自费曼所著《你干吗在乎别人 怎么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http://www.haohaoxuexi.cn/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154967


(理查德费曼(RichardFeynman)曾对原子弹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1988年因患癌症逝世。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费曼所著《你干吗在乎别人 怎么想?》(李沉简等译)。现选摘有关内容,以飨读者。 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我想像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我爸说:“看见那鸟儿了么?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一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羽毛再梳理整齐吧。”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因为有虱子在做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蔓延向边缘。“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广片树叶上去产卵。”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爸,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08-9-24 15:46 编辑 ].



好哦好哦.



费曼女儿眼中的父亲
(注:本文是费曼女儿为《费曼手扎:不休止的鼓声》所作的序)
以下转载自利维的博客:http://liwei1.blshe.com/post/2185/217731

你们眼中的天才,是我真挚的父亲
米雪.费曼(费曼女儿)

  在我很小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老爸是个「万事通」。《全知》(Omni)杂志曾推许他,是当代「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我祖母很有幽默感,也经常以自己这个天才儿子为傲。听到这番赞词时,她夸张的张开双手,说:「如果理查德真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神呀!请救救我们吧!」父亲听了,哈哈大笑。

  后来我年事稍长,只注意到那些我已经知道、但我老爸似乎不知道的事情。他会问我一些傻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譬如说,「嗨!米雪,汤匙该摆在哪儿呀?」到了青少年的尾声,我终于发现了真相:我老爸不但聪明绝顶,对生命津津乐道,而且还非常喜欢教导别人。他对生命和我们的世界,有非常风趣而且很深奥的看法,同时有很大的热诚与耐心,肯真切聆听。我怀抱无比的热诚来处理这本书,因为我想再一次亲近他。能够和老爸再度相逢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深信即使在今天,他仍然能教导我一些事理,只是猜不透会是些什么事罢了。他这家伙总是神秘兮兮的,让人摸不清底细。

  这里,先客观列出他这一生的经历。理查德?菲力普斯?费曼一九一八年生于纽约市,在皇后区的法洛克卫(Far Rockaway)长大。他大学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后来得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一九四二年,他和高中时期青梅竹马的恋人阿琳(Arline Greenbaum)结婚。尽管当时他的爱侣身染严重的结核病,他还是情深不舍。也在同一年,理查德获征召参加研发原子弹的「曼哈坦计划」(Manhattan Project)。他受命在罗色拉摩斯(Los Alamos)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后来,阿琳逝于一九四五年。我爹则在战后,担任康乃尔大学的理论物理教授。一九五○年,他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后来就一直待在这里。一九五○年代早期,他曾经再婚,但这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一九六○年,他和我母亲温妮丝(Gweneth Howarth)结婚。一九六二年生下我哥哥卡尔(Carl),我是在一九六八年给收养的。

  一九六五年,他由于独力研究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和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 1918-1994)与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 1906-1979)共同得到诺贝尔物理奖。这是他足以称道的成就,但他一生对这项成就一直怀抱一种很复杂的矛盾心态。一九八六年他再度接受政府征召为国家效力。这次是参加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负责找出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爆炸的原因。后来他和腹部恶性肿瘤缠斗多年,于一九八八年去世。加州理工学院为他办的追悼会,来了数千人。对我们这些热爱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意料中事。主办单位事先也想到,参加的人数可能超出控制,因此特别把追掉会分开两次举行,希望不要过度拥挤,也让怀念我爹的人有机会对他表达追思。即使经过事先审慎的规划,两场追掉会都是坐无虚席,挤得水泄不通。

  他接受过无数次的专访,写过许多书籍和论文,演过几出舞台剧和几部纪录片,还演过一部电影。大家怀念他的,不仅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还有他那强烈无比的好奇心、他对各种谜题掩不住的热爱、以及他诚挚拥抱生命的情怀。他一生特立独行的趣事很多。在参加原子弹研发计划时,当时很多事都给列为最高机密,安全系统非常严密。我爹的冒险特性使他养成专找安全系统漏洞的嗜好,一时令安全主管相当头疼。他有一次在偶然的机会下,为旧金山芭蕾舞团打森巴鼓,就爱上这玩意儿。在四十多岁时还去学森巴鼓,后来打得非常好,还小有名气呢。

  由于人们对我父亲的钦佩与喜爱,在我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非常美妙又有趣的人,让我得到许多珍贵的友谊和一些很难得的机会。但身为大师的后代,除了享有某些特权之外,我也身负重大的责任。哥哥和我发现,社会上有各种各样对理查德?费曼的要求或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我们也竭尽所能,希望一方面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一方面又能以诚实的态度,保留他的传奇故事的真面貌,不要衍生出穿凿附会的事来。我希望借着这本书,能让大家正确评断他在工作上的态度,也能把他隐藏在耀眼成就背后的人格特质,显露出来。

总算,天雷勾动地火

  这么多年来,关于费曼这个人,有许多逸事到处流传。但我相信下面这段故事,讲的人可能最多,但真正知道实情的人一定非常少。就是我父母亲最后结成连理的过程,其中有一大部分,还是我爹奇怪的想法与做法。我妈是英格兰人,遇上我爸时正好住在瑞士。她有个心愿想要一面打工,一面环游世界。不知两人怎么聊起这个话题,我爹就脱口而出,邀她到美国来当自己的管家。她回答说,可以考虑考虑。

  两人分手以后,我爹愈想愈觉得自己实在太鲁莽了。一个四十岁的单身中年男子,怎么会向一个二十四岁的妙龄女郎,提出这种可能会令人想入非非的提议呢?因此隔天早上,我爹又找我老妈,向她表示歉意。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妙龄女郎居然答应到美国来做他的真正管家。几个月之后,在父亲的好友,也是《费曼物理学讲义》(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的共同作者山德士(Matt Sands)的协助保证下,母亲就进来美国。山德士的保证非常重要,政府移民官员对一个单身中年男子为何引一位妙龄女郎入境,难免疑神疑鬼的。

  在她抵达美国之前,父亲就写信给她,说:「没有你,我什么都搞不好,这里一切乱糟糟的,快点来吧。」等她抵达之后,首先负责煮饭和清洁之类的工作,甚至还兼司机送男主人去加州理工学院上课,而我爹总是坐在后座。两人以礼相待,彼此并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情怀。两人还分别和别人约会、交往。我爹当时一定是头壳坏了!

  但是有一天,当他带这位小姐去考驾照的时候,忽然开窍了。忙乱之中,还走错了路,害得她几乎赶不上考试。她在仓促之中应试,居然还能及格。我老爹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女管家,准备向她求婚。但随后又觉得自己太冲动了,因此他给自己一段心理建设的时间,在日历上几个月后的某一天,做个记号,暗暗决定,「如果到那一天,我还是没有改变心意,就正式向她求婚。」在那一天来临的前一晚,他心情激动,简直等不及了,也没让女管家休息。时钟一敲过十二点,他就提出求婚。几个月之后,他俩就步上红毯。

装疯卖傻,堪称一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家里的气氛一直是非常活泼、快乐的。我们常常玩各种游戏。我们常开车走很远的路,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碰到岔路口的时候,我们常常选那条路况最糟糕或看起来最好玩的路走。星期天上午,老爹通常会先看报。他喜欢大声读报纸,同时还开着音乐、打鼓,或是为哥哥和我讲故事,弄得吵吵闹闹的。有时候轮到他开车,送我们这两个小萝卜头去上学,他就假装迷路,载我们往加州理工学院去。小孩子们会大叫:「不对!不对,不是这个方向!」他会说:「好!好!是这里吗?」说着,又往另一条错的路开。「不是!不是!又错了!」我们一面喊叫,心里一面担心一定会迟到。但我们总是在最后一刻,及时赶到学校。在我父亲的很多技巧里,装傻耍宝堪称一绝,害我总以为自己聪明得可以骗他。这件事对我童年性格的塑造,影响最大。

  我只是不知道,有许多年,他都给认为是最聪明的金头脑。事实上,他总是鼓励别人,像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他告诉我们的故事,总是强调自己做的蠢事情。我们晚餐时的谈话,总是他今天又出了什么糗事,例如:掉了毛衣,忘记了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和某人交谈了半天,非常投缘,但就是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他不只在家里谈这些事,就连在外面也一样。而且他行事相当随兴,有次他参加一场学术研讨会,觉得旅馆招待的方式太花俏了,很不喜欢,就拿起手提箱,睡到房间外面的树林里去了。每次老爹讲得忘形的时候,坐在餐桌另一端的母亲,总是微笑出声制止他:「噢!理查德,好了吧。」他总是取笑自己,我们也跟着他一起开怀大笑。

  这种自我解嘲的本领,我认为是使他成为好老师的关键因素。他在解释东西的时候,身段总是放得很低。他具有天生的本事,可以把很难理解的复杂问题,分解到可以理解的程度。他会拿一颗苹果在手里,举起来,说:「你瞧,假设地球就像这颗苹果……」。借着这类简单的比喻和举例说明,一个本来无从下手的难题,就变成可以处理得了的问题了。

  出于这股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一种善尽社会公民义务的责任感,一九六○年代早期,他曾投身加州课程审议委员会,花了数不清的时间来审查小学的数学课本。一九七二年,还由于在物理教学上的贡献,得到厄司特奖章(Oersted Medal)。这件事让他开心得不得了。十年后,加州理工学院的学友会颁给他一个杰出教学奖。他的反应是,「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事,还能得到大家的肯定,真令人高兴。」

  他对社会教育这件事满怀信心与热诚,但总是受挫于一些官僚主义和僵化的思想。我上高中的时候,他老是教我一些抄近路的方法来做数学家庭作业,而这些方法和老师教的做法常有出入。接着,中级代数的老师总是责备我,没有依照正确的方式去解题目。我老爹觉得这位老师有点莫名其妙,只要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用什么方法解题有那么重要吗?因此,决定拨空到学校和老师谈谈。可惜我的代数老师并不知道我老爹是何方神圣,以为他是来找碴的白痴。两人当然不欢而散。老师到后来,还一直认为自己碰到一个数学一窍不通的傻子。我父亲起初拚命忍耐,咬紧牙关不发一语,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大发雷霆。第二天,我就转到别的班级去上课了。到了第二年,这种不依正统方法解题的做法,再度面临同样的困扰。后来变成由父亲在家里教我数学,我只去学校参加考试而已。

好为人师,善于沟通

  在我整理老爹信件的时候,很多像这类事情的回忆,蜂拥而至,好像还只是不久之前发生的。我记得一九九○年曾经看过几封父亲写的信,其中有一封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是写给他以前的一位秘书的。他在信里感叹自己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才有机会含饴弄孙。我稍微算了一下,他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才读高二呢。我当时还觉得这件事很好笑,想象自己在多年以后再看到这封信,一定觉得很有趣。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是十四年了。二○○四年五月,加州理工学院把父亲的档案运给我,总共有十二抽屉的文件,好几仟份的内容,把它们迅速浏览一遍就要花上很多时间。这些东西大部分当然是科技性的,是他和同事谈论物理学的发展、参加研讨会之类的活动,所留下来的笔记、信件、课程内容等数据。但是档案里面约有三分之一,并非是科技性的,这些绝大多数是信件。不仅如此,我想起家里的储藏室里还有很多有关老爹的东西,如剪报、照片、家庭生活相片,以及私人性质的信件。

  由于我父亲的书,不论是演讲集或故事,绝大部分都取材自口语的数据,全都经过编辑的精心润饰。而我父亲又经常把「我的文法不好」挂在嘴边。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不敢奢望在他写的东西里,能找出什么宝贝来。但是整理他的信件时,看着看着,我却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见解透澈、体贴、谦虚、有教养、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我对父亲写了这么多的信深感讶异,他不但写信给科学家,也写给一般人。海伦.涂克(Helen Tuck)是我父亲的老秘书,从一九六○年代中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后,就一直为我父亲服务,接近三十年。根据她的说法,我老爸喜欢自己回信。他的桌上永远乱七八糟,堆满一些拆过或没拆过的信。而他回信与否,完全看心情,高兴了就回回信,否则就放着不理会。但似乎他高兴的时候不多。

  后来海伦说服我父亲,由她拆阅来信,再把同类的信件整理在一起,使我爸可以一次整批的回信。我爸很喜欢这个主意。海伦很快就知道,什么样子的来信会引起我父亲的兴致,很快回信。当我把父亲回信给许多寻常人的事,告诉几个我爸生前的好友时,他们都觉得有些吃惊。他干嘛浪费这么多时间给陌生人写信,而不多花些时间在同事身上。我拿这个问题请教一位同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父执辈。他告诉我,那是因为我老爹是个非常亲切的人。当然这是一部分原因,但我相信还有进一步的理由存在,极可能是我父亲好为人师,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

  在一篇他为加州理工学院《工程与科学》期刊所写的、有关教育的文章里提到:「问题在于清晰的语言。要有清晰的语言,才能和别人清楚沟通某个观念。」虽然当时这段说词是为数学教科书所写的,但我相信从这段话里,我们正好能看出他是个很有效的非凡沟通者。这些信件正好证明了他卓越的沟通技巧,以及他希望别人能了解的愿望。当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他对世界的热情与好奇心。这一点,我们从一段他写给一个年轻学子的回信中,得到最好的诠释:「你不可能单靠物理,就想发展出健全的人格,生命里的其它部分也必须融进来。」

  由于哪些信要回、哪些信不回,都是他自己决定的,我认为这些回信完全代表了他个人的行事风格,同时也代表他关心哪些事情,认为哪些事须做适当的反应。有件事令我吓一跳也深受感动,原来他还写过一封信给我的高中代数老师,为他带来的困扰致歉。

字里行间,真情流露

  我决定把这些信件,基本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只有少数例外。而调整的理由不过是注意到事件的连续性,想使事情更清楚、更有趣而已。另外,我把来信和回信放在一起,做个清楚的交待。日期最早的信件出现在一九三九年,是他写给他母亲、也就是我祖母的信。而由他写给第一任妻子阿琳的信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他早年参加原子弹研发计划时过得是怎么样的生活,并且勾勒出他年轻时甜蜜浪漫的爱情故事。此外,由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和得到诺贝尔物理奖都是很重要的主题,我也把和这两件事相关的信件整理在一起。书里其它部分的书信安排,只是想让大家充分了解他生活上的浮光掠影。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我比较喜欢的是《别闹了,费曼先生》、《你管别人怎么想》与赛克斯(Christopher Sykes)所写的《天才费曼》(No Ordinary Genius)。不过这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写信比谈话更深思熟虑,充分展现出一种自信和亲切的情绪。

  虽然信件的对象是个人,但我考虑到影响个人的事件,时间往往很短暂,而这些信件所包含的意义却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因此我还是以一个完整的主题,把它们呈现出来。在我阅读了好几百封信之后,我发现到有一篇东西可以代表这些信件所要传达的意涵,就是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的感言,这或许也是他最动人的表白,符合很多人心目中对他的尊崇。在这篇感言中,他似乎暂时摆脱那些经常困扰他的表彰与夸耀,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而且对于那些加诸在他身上的所有美好之物,表达出感恩的心意。这篇感言所流露出来的清澈、优雅、风趣和乐观,或许正是这本书信集最好的绪言。

  我的工作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应有的奖赏。我的想象力一再延伸出去,设法到达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然后突然间,我发觉自己已单独站在一个全新的角落,自然界的美妙模式在眼前开展,显现出真正的宏伟庄严。这就是我的奖赏。

  接着,我看到有些新的工具,让人比较容易到达这种较高层次的理解阶层。我也看到有人利用这些工具,竭力发挥想象力来探索更进一步的神秘。这就是对我的肯定。

  接着,我得了诺贝尔奖,各种消息如雪片飞来。据说很多人拿着报纸,爸爸告诉妈妈,先生告诉太太,小孩子奔跑着去按隔壁邻居家的门铃,嘴里嚷嚷「我早告诉过你」之类的话。这些人可能没有什么科技知识,拥有的只是爱护我和对我的信心。我接受到各种各样人的道贺,从朋友、从亲戚、从学生、从以前的老师、从我的科学家同事,甚至从陌生人。有正式的赞赏、善意的取笑、各种宴请、各样礼物。总之,是各种各样的讯息以多采多姿的方式呈现。

  不过在所有这些讯息中,我看到两个共同的元素。每个讯息都包含这两项内涵。它们一个是喜悦,另一个是感动。(你们看,我以前常有的羞怯,现在都一扫而空了。)

  我得到诺贝尔奖,让这些人有个机会,把对我的感情宣泄出来,让我也有机会知道。每一份喜悦之情虽然都相当短暂,但是有这么多人借着各种机会,一再于不同场合表达出来,终究汇聚成一种人类长久的喜悦与快乐。而每个人所释放出来的,对彼此的感动,让我深切感受到朋友和同伴的爱。我对这种感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刻过。

  基于此,我要特别感谢诺贝尔先生,以及很多努力把他的愿望以这种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人。

  因此,我要感谢各位,瑞典的朋友,感谢你们的荣典、感谢你们的号角、也感谢你们的君王--请原谅我的鲁莽。我终于知道,这些繁文缛节也能打开人心内的窗。由聪明而平和的人民来做这些事,也可以激发出人与人之间的好感,甚至是爱,连远在天涯的人也可以感觉到这股温馨的情怀。我为我学到这一堂课,深深感谢你们。


  父亲让我们知道怎么观察这个世界,也让我知道如何开怀大笑。为了这个缘故和其它更多的事情,我深深感谢他。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08-9-24 15:37 编辑 ].



楼主独具慧眼!

费曼的故事太多了.

除了搞物理, 费曼还是世界上顶尖的打开密码锁高手, 无师自通, 连存放原子弹文件柜子的密码锁也挡不住费曼那双手. 还会跳桑巴舞, 出售自己画的素描. 有次在海滩看人玩飞碟, 忽然心血来潮, 想用数学方程描写出飞碟的飞行轨迹, 后来把这个方程运用在电子运行的轨道研究上, 后来就得到了诺贝尔奖.

费曼的故事充满活力与智慧, 小孩都能受益无穷!.



《别闹了,费曼先生》
http://www.oursci.org/lib/feynman/
在读奥数之前,先看一看.



《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看两遍了,太可爱了。看得狂笑不止,好象有一则书评是这么写的:看这本书而不大笑的人,一定是心理有毛病。呵.



回复 7#胡豆妈 的帖子
是的,头一回发现此书,就觉得费先生特别好玩,尽管中文翻译得乱七八糟.
后来看了别的物理学家的传记,才发现他居然是个大名人.
高中生还可以读读<费曼讲物理>.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08-9-24 22:34 发表
是的,头一回发现此书,就觉得费先生特别好玩,尽管中文翻译得乱七八糟.
后来看了别的物理学家的传记,才发现他居然是个大名人.
高中生还可以读读
费曼还有一套"费曼物理学讲义"三卷本, 经典著作, 处处洋溢出聪明机智,且趣味横生. 让人真正明白什么是物理.

其实富有创造力的智慧人物常常是很有趣味的. 首次提出宇宙大爆炸设想,提出遗传密码概念的伽莫夫, 生性活泼, 热衷于搞恶做剧,写打油诗. 对于他,似乎玩才是主业, 科研仅仅是副业. 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 是有口皆碑的科普佳作.

还有聪明绝顶的泡利, 尖刻,爱挑刺. 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 直指要害, 被称为"上帝的鞭子", 以至于在物理学界流传着一条定律, 泡利到哪里, 哪里就会发生灾难. 一次在北欧某地, 一位教授清晨走进自己实验室, 发觉玻璃仪器在夜里被摔得粉碎, 教授的第一反应是"赶快去查查, 泡利到哪里了!" 后来有人告诉他, 说泡利昨夜坐火车刚好路过那儿, 教授满意地点点头, 道"这就是了".  泡利的一本"相对论", 堪称经典之作, 爱因斯坦看过泡利的论著后说:“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成熟和富于想象力的著作,都不能相信作者只是个21岁的学生。”这本"相对论"有中译本, 但太专业, 不适合中学生阅读.

其实一流的人才常常是天性活泼,充满趣味的, 看问题只看本质. 抓住问题的要害,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等等经验和技能.有一次伽莫夫的数学教授萨图诺夫斯基在课堂的黑板上算写时犯了一个错误.他写下"37×25=837",一个学生马上指出:正确结果应该是925.萨图诺夫斯基勃然大怒,厉声说道:"正确演算算术题不是数学家的事情,这是银行会计的工作."  苏联教育部规定:凡要取得研究生资格的人必须通过《世界革命史》的考试,不管他是学习什么专业的.伽莫夫并没有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而他非常想成为一名研究生,所以不得不去考试.好在他阅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回答起问题来不算太困难.当主考官问法国大革命发生的日期时,他背了一段小诗:  
那天国王兴趣浓,  
维奇森林把猎围.  
侍从布下包围圈,  
猎犬闻出鹿踪迹.  
突然传来一恶耗:  
叛乱席卷全巴黎.  
国王肉跳又心惊:  
这场叛乱因何起  
急急忙忙把家返.  
一路忧虑暗自语:  
哪能出现这种事,  
七月十四见鬼去.  
就这样,他通过了那次考试.
  
试想像伽莫夫这类天才,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中, 能够生存吗? 中国这么多人口,为什么出不了一流人才? 以前的教育体制是扼杀一流人才, 选拔二流人才, 改革后的教育体制变成扼杀一流,二流人才, 选拔三流人才. 教育部门整天在祸国殃民. 是小孩成长道路上的最大的一块结石..



回复 9#AnEchoOfNature 的帖子
.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