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读书与育儿(第61 楼 谚语与我们的生活——《中华谚语词典》读后感 )

一直喜欢看书,现在很关心孩子的成长。

[ 本帖最后由 lifangliu 于 2018-3-26 11:15 编辑 ]
评论(64)



在探索中共同成长——《蒋方舟的作文革命》读后感
    我以前学教育学,好象听到有这么一个说法,说的是孩子要别人教,家长自己教不客观。于是在以前,即使我曾经从事教育工作,但论到孩子的教育还是认为孩子要别人来教。
    在广东老家,我妹一直是当职校老师,也是经常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如经典诵读、羽毛球。我说:“她能把你会的学到手也已不错了。”我妹说:“好象自己不够专业,担心教不好。”有点道理。
    我也看到老家的补课气氛也很浓不比上海弱——据说,如今,大家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我认识的一家卖茶叶的茶庄老板娘,说孩子的功课辅导不了,就请老师辅导,说不会教只会卖茶叶——各做各擅长的事,好象也挺有道理。很多人也就都这么做了。
    但我总是疑惑:
    如果家长和孩子各管各发展,彼此没有共同点,互相就很难沟通;请的老师,只强调给学科的重要性,不会考虑其他,孩子全面的平衡的发展,还得靠父母教育;一旦不参加学习,该课程就有可能中断......
     再看看很多艺术世家的子弟的成功来得相对容易,我就想,是否自己的孩子自己来教会比较有利,孩子一直在环境中得到熏陶,明规则潜规则都摸得清,可是多数家庭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希望孩子从事自己的工作职业,也是因为深知其中的明规则潜规则,于是更是要找其他的教育资源了。
    
    我看到这么一本书《蒋方舟的作文革命》,是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书中这么介绍作者:
    蒋方舟:一个13岁的初一女生;一个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一个出过5本书的当红少年作家!
    尚爱兰:一个教过多年语文的中学老师;一个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作家的母亲;一个中国新媒体作家的代表人物。
    这位妈妈说:“我敢说,我深知作文方面的一些规律和‘内幕’——用在学校公众教育上,屡屡受挫;但是,用在家庭个体教育上,却有一些效果。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有心藏私,专门留了些绝招,不讲给学生听,专门用来教自己的孩子——其实这也是事实,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遭到很多批评,何况我的想法并非公共知识,不能用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不是我的实验品。”
     她还很赞同诗人兼中学教师宋晓贤的说法:“神童主要靠家长来教育,我们的学校里还缺少一个发现天才和培养天才的机制,那里主要出产大路货。”她认为:“宋老师是文学创作者,又是语文老师,想必也是家长,只有这样几重身份的人,才会如此了解内幕,如此一针见血。学校可以培养合格的学生,但没有义务为孩子建立个别成就。对孩子做个别的智慧建设,也只有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这方面,态度是最积极的。”
 
    是啊,在学校里,教师也是一种职业,为了饭碗的需要,多数老师是不会冒险的,又受限于各种因素,如上级的要求、各种学生的均衡,于是往往只能出产大路货了。
    这样的话,家长的压力就大了。现今的社会,竞争激烈,想安于平凡也难。家长就得到处寻求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对学校进行补充。
    家学渊源深厚的就自己创造条件;有钱的就找择名校找名师以及让孩子读各种兴趣班;经济条件一般的也咬紧牙关,即使苦了家长也要千方百计供孩子;条件很差的,有可能就先解决温饱了,孩子的事先搁一搁......
    差异就这样产生了,即使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还是不能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我经常想,对于像我家这样的情况,又如何对待呢?
    我的女儿现在读小学一年级,我们所在的社区的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一般,我们的经济条件也很一般。不可能提供给孩子很多资源,而且我认为家长的发展也很重要,不能为了孩子牺牲掉家长的理想,而只是把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没有家长的发展,孩子的成长也是有限的。但是也不能耽误孩子啊,不说奢望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但在作为人才高地的大上海,至少不能太落后吧?
    那么,我自己来下工夫吧,试试自己来教孩子。正好我也想探索“慈善与教育相结合”的事业。
    刚开始时真的很痛苦的,仅就学校功课而言,如果我会的她不懂,我就很着急,如语文数学;如果我也不怎么有把握的教起来就更烦了,如英语、笛子、绘画。但渐渐地和孩子一起学习练习,还是很有乐趣的,学校课程本身也在不断提高,我也接触到很多新知识,母女俩的共同语言就更多了。
    我和孩子爸爸的个人成就很有限,能教给孩子的也很有限,因此在一起不断学习、辅导孩子落实学校课程的同时,我们还得借助社会资源以提升教育效果。
    于是,我带着孩子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协会的一个公益项目——亲子园。与一些热心人士一起努力,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分享教育体会,从而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出一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寻求别人的帮助,我们深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相信不是只有花钱才能拥有优质教育。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把亲子园发展为社区公益学校和活动基地,免费向所有孩子家长开放,在孩子的个性化教育和兴趣特长教育方面做一些工作,从而弥补和促进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同时也提供一个平台,聚集爱心的人士的力量提升他们的能力。
 
    我们在努力,为孩子的教育不断探索。
    虽然目前我和我的孩子的表现还很一般,虽然我现在所说的教育探索远不如《蒋方舟的作文革命》之类的书所介绍的成功孩子的家长的教育经验有说服力,但我还是很愿意把我们的探索说出来,供大家探讨。
    我和女儿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共同成长,服务于社会也受惠于社会,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支持。



网友评论 :
丑儿-爱丽尔 [2008-05-09 12:45:45 ]
这样的亲子园很吸引人啊!可是我们这里好象没听到过,只有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幼儿园里搞过类似的“亲子活动”。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慈善事业中。
丑儿-爱丽尔 [2008-05-09 12:42:43 ]
“教师宋晓贤的说法:“神童主要靠家长来教育,我们的学校里还缺少一个发现天才和培养天才的机制,那里主要出产大路货。””
在学校里,教师也是一种职业,为了饭碗的需要,多数老师是不会冒险的,又受限于各种因素,如上级的要求、各种学生的均衡,于是往往只能出产大路货了。
而且我认为家长的发展也很重要,不能为了孩子牺牲掉家长的理想,而只是把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没有家长的发展,孩子的成长也是有限的。但是也不能耽误孩子啊,不说奢望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但在作为人才高地的大上海,至少不能太落后吧?
 
珍珠米 [2008-03-09 23:25:44 ]
我只是写写博客,不是管理网站的。
随缘乐乐 [2008-03-09 21:56:19 ]
很佩服你哦,看似瘦弱的母亲挑起了教育子女的重担,探索着成功的道路。不过,这也和你的专业对口,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丰富自己实践经验,两件事齐头发展,同获硕果。



好久没写读后感了

[ 本帖最后由 lifangliu 于 2017-6-25 13:18 编辑 ]



今天做整理,又把这个帖子翻了出来。打算陆续放到我的微信公众号“欣意语文学堂”。



给孩子多一些“贴堂”的机会——《在地铁站“贴堂》
认识一下作者

         自从看了小说《胭脂扣》,有一段时间我对香港李碧华的小说很感兴趣,又找来了《诱僧》、《青蛇》、《霸王别姬》、《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等。她的小说用现代人的眼光思路诠释以前的一些故事,古今纠缠,很是特别。李碧华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

        爱屋及乌,我后来又看她的一些散文集,她的散文体现了她追求的“不外‘自由’与‘快乐’”,写得信马由缰,充满了生活在国际大都市的女子的小机趣。

        我现在手头上的这本是名为《缘分透支》的散文集。在书中,作者感慨:“即使炽热燃烧,全情投入,有些事永不再发生,有些人从此不相逢,我们才知道,只因某年某日,已把缘分透支......”很多内容写她对世间的男女情感的看法,也有其他的文章,如影评、新闻的评论、生活小事等。信笔写来,每篇文章都很短,一般在500字左右,广东话的一些常用词语也进入文章,显得活泼生猛。



“贴堂”不只是展示

         可能我目前比较关注青少年教育,于是特别留意到了其中的一篇短文《在地铁站“贴堂”》:“在地铁站内,偶见辟了一个角落,放置小学生的美术劳作展品。应是地铁与社区及学校的合作,很可爱。小朋友手工当然稚嫩粗疏,但颜色搭配却相当大胆,不按常理。老师出了题目,各人都天马行空,还有机会在‘社会’贴堂”。接着介绍了一些展品如“活动龟”“珊瑚鱼”“动物新形象”。文章结尾写道“半空悬满鸟儿,展翅形态。运用了色纸、羽毛、碎片,还有我们儿时爱用的玻璃纸和蜡纸,真是久违了,我们永不回头的光影。驻足看了好一阵。岁月早已无声溜走。”多么亲切的文字!
                  
         我很赞同“贴堂”这种做法,是一种展示也是一种肯定,无形中也是一种竞争——但是又比竞赛PK要温和,是孩子自己去比较,压力也少许多。

        回想我自己小时候,在工人文化宫看到有一个同班同学的画贴在面向大街的橱窗上,非常羡慕佩服她,暗地里也希望能像她一样。那一幕及当时的心情这成为了我童年回忆的一个重要部分。

        女儿茜茜读幼儿园的时候,画画啦、手工啦之类的作品贴堂还是蛮多的,当然,多数小朋友的作品也贴出来,就贴在教室里或幼儿园的走廊上,并且常常更新,可见老师的用心。我接她放学时,她和小朋友总要指指点点一番,孩子们的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为孩子提供“贴堂”机会  


        现在女儿上了小学一年级,这种活动就很少了,即使班级里有“贴堂”,那也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个别作品。茜茜是个很普通的孩子,在人才济济的上海女孩子中,她很难有表现机会。

       我担心的是,如果一天到晚只是学习测验考试,而没有展现与应用的机会,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男孩子就更明显了。我在一个青少年志愿者机构服务时,就遇到很多那样的孩子,如果再加上家庭的因素环境的影响,他们很容易会迷恋网络游戏,企图从中寻求认同感、成就感,反而越来越空虚越发脱离现实。

        学校老师要管理的学生那么多而且每个学生各有各的特点,中小学老师更要花很多精力在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好象又不好太苛求他们。这样的话,孩子全面均衡的教育还得家长来协调。那么我这做家长的可以怎样帮助茜茜呢?如何给她创造更多的“贴堂”机会呢?

        我尝试着做了这么一些事情:
        茜茜说的一些有趣的话,我记录下来,还挑选一部分发表在博客上,有时候念给她听,她很开心;通过博客,一些博友认识了她,我们有机会见面时,大家很快地就熟落了,成为朋友,她感到很快乐。这样做让她感觉受到了重视,更喜欢跟不同的人沟通交流,于是在课堂上她会很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也等于争取了另一种形式的“贴堂”机会——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

        茜茜画的画虽然很稚嫩,我和她一起好好整理,放在文件夹内,让她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画猫的专题画,我让她根据作画时间的先后写上编号,并且每一幅都编一个小故事,积累得多了就成了一本书,题名为《茜茜的猫猫故事》,也发在了博客上,她看着有趣我看着也有趣。

        课堂上学了几句英语,茜茜就去跟外国人打招呼,说说能记住的话。在上海,见到外国人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居住的浦东花木地区,如今算是国际社区了,外国人也不少了,在路上在广场上也可以碰得到。我知道校外的兴趣班特长班很讲究给孩子“贴堂”机会以吸引孩子,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报什么英语班外教班,我对茜茜说现在妈妈还能教她,以后没空了水平不够了,才去给她报班,我也决定跟着茜茜一起学英语用英语,那就一起善用我们的环境好了,没有很多很多的钱,只好想出很多很多方法。

        新学期开始,幼儿园的老师邀请茜茜参与“我成长”活动,给大班小朋友讲讲小学的生活。时间是在星期二的上午,会耽误茜茜掉一节数学课一节语文课。衡量再三,我还是答应了。公开的讲话不正是锻炼茜茜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吗?至于数学,我可以帮她补一下。那样的“贴堂”机会却是不大有的。
        在这次活动中,茜茜看到大班的小朋友也很能干,已经认了不少字,也会跳绳,于是她也有紧迫感了;茜茜表演吹笛子(她所在小学的校本课程,人人会吹),由于寒假练习得少指法很生疏了,于是也就明白了经常练习的重要性。

        我经常带着茜茜参加各种志愿者的活动。当这些团体要搞文艺活动时,茜茜就有机会上台表演,她通常是把在学校学到的歌曲配上自编的舞蹈,然后拿来表演,如《十二个月》《小乌鸦爱妈妈》等,我想这样可以让她感觉到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能派上用场的。才艺表演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贴堂”。
       记得有个朋友是开武术馆的,他就喜欢接一些表演的任务,如项目奠基、开业仪式、文艺晚会等,有的活动是商业营销的需要,有的是参加志愿者活动。他说,表演对学员的促进特别大,潜力往往会在表演中爆发出来。是啊,台下十年功还不是为了台上一分钟吗?如果没有“台上一分钟”的机会,还有多少人甘愿熬“台下十年功”?

        诸如此类的工作,经常进行......



希望有更多“贴堂”机会

      
        于是,看到茜茜,大家总觉得她特别有学习热情。我想,这样就很好,应该是与经常有“贴堂”机会有关吧。

        为了让茜茜一直充满学习的热情,这种“贴堂”工作,我们做家长的还会做下去,并且要增加新的内容,比如,等她开始写文章了,就该鼓励她去投稿去参加征文比赛;以前曾经让她在社区门口卖旧书,以后还会继续,学到的数学知识该多用用——还可以自己去赢奖品去赚零用钱呢,虽然辛苦一点但有成就感。

        说到让孩子自己赚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安石的《伤仲咏》,伤的是做诗小天才仲咏每天被父亲拉着去表演赚钱,没有了持续的学习,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我个人认为文章中作者伤的并不是仲咏小小年纪去表演赚钱(穷人家的父亲让孩子赚一点钱为家庭分忧也无可厚非),伤的是仲咏的父亲没有远见只顾让仲咏做摇钱树而没有让他不断学习。

        反观我们现在的普通学生,如果每天都在学习,没有多少展示才能与应用知识的机会,走的是不是另一种极端?眼高手低、理论与实际脱节是否与此相关?

       我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认真学了,然后让孩子有机会“贴堂”有机会实践,从中知道不足然后又继续学习突破原来的水平。我觉得,家长和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探索得比较多,希望我们的社会也多给普通孩子一些“贴堂”的机会,而不是满目商业广告商业演出,比如提供像李碧华在文中说到的“在地铁‘贴堂’”之类的机会,难度也不是很大吧?如果这样做,也可以给上海这样一个商业气息太浓的大都市增添一点童趣和温情吧?

        如此这般写来,我好象为孩子做了一些工作(其实很多家长比我做得更多,只是很多家长没告诉别人而已)。

        随着茜茜的成长,将来还要遭遇她的青春期与我的更年期的兼容与排斥,即使仅在“贴堂”这方面我们做父母的探索也不会结束,还会有新的课题,也要不断地接受挑战。
       不过并没有太多的压力,因为种种挑战也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同提高,相信每次的突破都会有收获,我们也会痛并快乐着。



(备注:文章是以前写的,我们后来带孩子参加和组织策划过许多公益活动,孩子有更多展示与运用的机会。
我自己做老师时,也同样更注重给孩子们那样的机会,于是课堂效率会更高,课堂气氛会更为活跃,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会更浓,尤其是对于男孩子而言就更加有意义了。
如今做这个公众号,也陆续发表孩子们的文章,何尝不是一种“贴堂”呢?)



谚语与我们的生活——《中华谚语词典》读后感
这本厚厚的词典,我一买回来就成闲置物品,堆放在书架上已多时了。如今通读一遍,觉得很有意思,以后摘录若干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写写感受,相信会更有收获了。
      那就在这里陆续写写吧



1、阿姨怀袖阿娘香
意思:姨母是至亲,从姨母那里能感受到母亲那样的慈爱。
感想:我有弟弟妹妹,也是他们孩子的姨母姑母,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关心,而不是只关心自家的孩子。

2、矮檐之下出头难
意思:受人家控制,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感想:来上海换过几个单位,有的是我想找突破口,有的是明显感到受控制了,对于我这样酷爱自由的人来说,就得进行改变的。

3、爱月迟眠,爱花早起
意思:有某种爱好的人,生活习惯总会有些特别之处。
感想:大家各有所好,关注的点不一样,于是可以理解别人和自己有很多不同。

4、岸上学不好游泳,嘴上说不出庄稼
意思:要想有成就,必须努力实践。
感想:实践真的很重要,所以我也提倡孩子们进行实践。
     不过,现在的孩子困于题海,实践的机会相对少了。

5、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意思:相互交往很久,但彼此并不了解,像刚结识一样;素不相识的人,在道上相遇,停下车来聊一聊,倒觉得像老朋友。
感想:的确是如此呀,有许多人相识许久许久,但感觉很陌生,有些人却一见如故,很快成为知己,或者很好的合作伙伴。

[ 本帖最后由 lifangliu 于 2018-3-14 10:08 编辑 ]



6、宝马配金鞍
意思:优质的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
感想:适当适合的包装的确还是需要的。
     看重实惠的我以前是不注重外在包装的,后来,慢慢受环境和朋友的影响,也稍稍留意起来,但并不过分,正好就比较平衡了。

7、兵行千里,不站自乏
意思:长途行军,即使不打仗,也会疲乏。
感想:就近原则,对于工作、对于组织活动,还是蛮有必要的。所谓鞭长莫及嘛。
     以前,工作的单位离家很远,真是疲惫不堪。后来,索性在家上班,觉得非常方便。
     现在,做活动,如果离得远,影响力不够,也是事倍功半。
     
8、兵熊一个,将熊一窝
意思:士兵软弱是局部问题,如果将领无能,就会使整个部队没有战斗力。
感想:想起那句话“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做领导者组织者,真的要有一定的能力。
     我们做老师做父母的,在某些方面何尝不是一个领导者呢,如果自身能力不够又不肯学习成长,就会误人子弟或耽误自己的子弟。

9、病床前的人,都挂三分病
意思:服侍病人的人,由于焦虑和劳累,也会病容满面。
感想:所以我们不但要关心病人,也要常常提醒照顾病人的人要自己多保重。

10、捕生不如捕熟
意思:利用自己熟悉的行当,可以少费力气就能取得效果。
感想:跨界的时代,应该一专多能,但要突出“专”。
     因为喜欢做活动,也曾想过考社工师证书,后来放弃,
     我觉得努力把“中文教育”这项专业做好也就很不错了。

[ 本帖最后由 lifangliu 于 2018-3-14 10:57 编辑 ]



11、不恋故乡生处好,受恩深处便为家
意思:不必留恋生养自己的故乡好处多,给予我恩德多的地方就是家。
感受:作为新上海人,原先也非常想念家乡,但是,时间长了,感受到了上海的丰富精彩后,也喜欢上海了。

12、不觅仙方觅睡方
意思:不必去寻求灵丹妙药,只要能找到可以安睡的方法就行。
感受:睡好了,这个人整天状态都会好。

13、不怕慢,全怕站
意思:慢一点不要紧,只要行动起来就能达到目的。
感受:关键是行动力。

14、才高必狂,艺高必傲
意思:才华高了容易狂妄,技艺高了容易傲慢。
感受:提醒自己不要稍稍做得好一点就骄傲,同时也理解别人的狂傲。

15、草莽存英雄,江湖多义士
意思:民间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出色人才。
感受:高手在民间,尤其是在藏龙卧虎的大上海,千万不可自以为是。



16、草鞋没样,边打边相
意思:学东西要自己慢慢琢磨,努力学习,认真实践就可以掌握技能。
感受:实践很重要。

17、长衫有人穿,长话无人听
意思:讲话要言简意赅,拖泥带水的话会令人讨厌。
感受:反正不要啰啰嗦嗦。

18、车快了要翻,马快了要颠
意思:做事不要一味追求快,快容易失误,应稳妥行事,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感受:也不能太慢,错失时机。所谓过犹不及。

19、撑船撑到岸,帮忙帮到底
意思:帮助别人就要使人彻底摆脱困境,不要半途而废。
感受:做到不容易。

20、吃菜要吃心,听话要听音
意思:领会对方的真正意图。
感受:得稍微用点心。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